百年清华

周济人:我和“二陈”的故事

2017-12-08 | 周济人(1963届工物) |

——记念陈达同学逝世一周年

我与陈达是江苏省南通县金沙初级中学1954年一同毕业的同学(我是初三乙班,他是初三丙班)。记得学校领导曾经在大会上表扬过他(大意是:家庭贫寒,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值得大家学习)。毕业后,我考入江苏省南通中学上高中,他考入南京某高中。巧的是1957年高中毕业后我们二人都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而且都分配到物24班(当初定的学制是五年半,1962年年底毕业,班号是“2”字头)。我的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三(二)同班同学陈克新是江苏省启东县人,也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而且也分配到物24班。我和“二陈”三个人是江苏南通(地区)老乡,日常生活中比较亲近。1958年冬天,有一次宿舍区域环境大扫除,休息时我们三人爬到同一棵树上,请同学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照片(图1)。1959年下半年上大三时开始分专业。我被分配到同位素分离专业物305班(工程物理系学制改为六年了,我们将于1963年毕业,班号改成“3”字头了),而我的同乡“二陈”均被分配到辐射防护专业的物304班。陈达同学不但学习努力成绩好,而且喜爱文艺活动,他还是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的手风琴手。

图1 树上三人:陈达(左)、周济人(右)、陈克新(上)

1962年12月31日,原物24班同学聚会并欢送沈刚、李宝森、张武光三位同学提前(半年)毕业,并在大礼堂前合影留念(图2)。伍绍祖、“二陈”和我都参加了。

图2 物24同学聚会:陈达(后排左1)、伍绍祖(后排右5)、陈克新(中排左4)、周济人(前排右2)

1963年大学毕业后,我和同位素分离专业物305班的耿进喜、赵尚礼、陆承贽、吴锦山共5人与辐射防护专业的陈克新一同被分配到兰州“甘肃机械厂”(二机部901厂,现名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工作。而陈达被分配到新疆核试验基地(当年称为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工作。当年11月2日,我写信寄送照片给陈达,互勉“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次年2月他给陈克新和我来信,并寄来戴着光板肩章的戎装照片。后来我出差开会多次遇到他们单位的同事,顺便给他带话问候。1985年3月我在北京出差时与“二陈”相遇,三人相约在一天晚上去原物24班同学伍绍祖家中看望(详见《怀念伍绍祖同学》,《清华校友通讯》丛书“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十九辑第136页)。也就是这一次,我们三人还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届毕业的好几位同学(记得有陈翔、黄因智等)一同到北京西长安街南侧的鸿宾楼聚餐、叙旧,十分难得。

2003年9月中旬,我回乡参加了金沙初级中学1954届毕业同学聚会联谊活动。陈达(当时已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授)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到会。我回兰州的途中在南京逗留、转乘。10月15日,我到南京航大陈达的家(六院27幢201室,三、四两层的复式房)中去看望他,并受托给他带去了金沙中学八十华诞五四届同学聚会联谊活动筹备组编制的“纪念册”。我还给他带去了家乡的土产。二人阔别已有40年了。我带去了一本的自制的影集《周济人初中、高中、大学同学照片》。我们便边看影集边叙旧日友情。他和夫人孙芝南还设宴盛情款待我,并赠送一帧他们夫妇的合影彩照和一张陈达身着少将军装的办公工作照给我留念。我们相约有机会再见。确实,2004年、2008和2013年的4月末,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3届毕业同学的三次校庆聚会时我和“二陈”又再次见面了。除了集体大合影以外,我们还留下了几个人的小合影和小段活动影像。其中,2013年的一张4人小合影(图3)被工物系同届校友戏称为“南通四人杰”。该照片中我和“二陈”以外的第四人任镜暄(左一)也是工程物理系物304班毕业的,也是南通人(南通敬孺中学高中毕业的留苏预备生,因中苏关系恶化未能成行而转入清华工物系的,毕业后一直工作在核工业系统)。

图3 清华工物系1963届四人小合影,左起:任镜暄、陈达、陈克新、周济人

2016年7月22日陈达因病在南京逝世。数天后我的长子周建在互联网上看到这个噩耗,转告给我。我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在陈达逝世一周年快来临之际,我根据本人2011年10月8日写成的《我与从事原子能事业的同学们的故事》一文,摘编了相关内容,并作了补充修改,作为对陈达同学深切的怀念。

2017年7月18日 第六次修改


相关新闻

  • 052018.12

    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藏书故事

    在江西近代史上,很少有家族能与义宁陈氏“一门三代五杰”相提并论。从陈宝箴、陈三立到陈衡恪、陈隆恪、寅恪兄弟,陈氏家族谱写了别样的辉煌传奇;从某种意义而....

  • 232019.08

    陈伟:我的清华体育故事

    体育给我们带来健康的身心,磨炼出我们坚强的意志,培养我们锲而不舍的精神。

  • 102020.08
  • 102017.04

    张思浩:我和清华体育代表队跳组的故事

    我1959年秋天考入清华建筑系时还未满18岁。一走进清华园,蒋南翔校长提出的口号“锻炼身体,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就闯入眼帘,十分令人振奋。当时....

  • 252017.04

    张思浩:我和清华军乐队的故事

    我对管乐吹奏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不久,清华文艺社团招收新学员,我便参加了管乐班入学资格考试,决定学习吹短号。考试成绩还不错,便被录取做了周乃森先生的徒....

  • 072019.11

    陈淑文:我的职业选择与成长故事

    我来自安徽农村,十九年的求学生涯教会我懂得感恩与回馈,清华赋予的家国情怀鼓励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前夕,我决定用实际行动回报生我养....

  • 222016.11

    夫唱妇随——钱锺书和杨绛的两则故事

    “夫唱妇随”的钱锺书和杨绛先生,他们以自己绚丽的一生向我们昭示:中国文化道德传统,完全可以融入在新道德之中。

  • 162022.12

    杜祥琬:杨振宁和九所的几则故事

    今年,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迎来了他的百岁华诞。我曾和物理学家邓稼先、彭桓武、周光召、于敏等人一起在“九所”工作,亲眼见证了杨振宁先生和九所的几则故事,现在一一讲来。故事一杨振宁和邓稼先曾是多年的同学。邓稼先自美国回国后,多年隐姓埋名,杨振宁相信他是献身于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了。1971年8月,杨振宁访问北京,他见到了阔别22年的邓稼先。他是带着一个问题见老同学的:是不是有一个美国女科学家...

  • 182017.09

    听陈丙森老师讲65年前的小故事

    陈丙森教授今年已84岁,江苏扬州人,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他从五十年代初就开始参与建立了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培养了大批焊接领域科研和工程技....

  • 30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