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西大操场:世界杯打开看世界的窗口

2019-08-14 | 吴迪(1975级自动化) |

2018年6月:三里屯的狂欢之夜

激动人心的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决赛之夜,我家附近的三里屯酒吧立起了超大屏幕,各色旗帜林立,广告环绕,音乐激荡,一座难求。无论走到哪里,都深深感到热烈的节日气氛。球迷们畅饮啤酒,品尝烤串,欣赏着期待已久的法国对克罗地亚的巅峰对决。乌龙球、VAR改判、门将低级失误,乃至不速之客的闯入,无不为平时令人窒息的比赛增添了戏剧性。当姆巴佩快速跟进一脚劲射锁定胜局时,整条酒吧街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球迷们击掌、拥抱、有的载歌载舞。从欢呼声中可以听到多种语言的交织,视野中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面孔,其中不乏众多脸上画有红蓝白国旗的法国人,尽显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眼前的一切,不禁使我想起40年前在清华园第一次看世界杯电视转播,一幕幕生动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

2018年,酒吧中欢呼姆巴佩锁定胜局

40年前:清华园的难忘岁月

1975年10月,我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习,在清华园度过了三年半的难忘时光。1978年的夏天,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百废待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刚刚开完,国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整个清华园充满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气氛,同学们一心扑在学习上,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心无旁骛。

6月底的一天,有人在食堂大声说,西大操场拉了电线,摆了桌子,关键是桌子上放了电视机,要播足球世界杯!

当时大家的反应可能令当今的人们意想不到,不少同学对电视机比对世界杯更敢兴趣。也难怪,上世纪70年代末,电视机即便在首都北京也是稀罕物件。那时只有极少的家庭有9吋的晶体管电视机,晚上有节目时左邻右舍要搬着凳子来看,谁也不好意思拒绝。14吋电子管电视机是奢侈品,一般只有单位和高级干部才能买到。而足球世界杯是那一年刚刚进入国人的视线,报纸、广播电台有了对第十一届阿根廷世界杯的报道,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我在北京上小学时在工人体育场看过巴西马杜雷拉足球队访华的比赛,也听说过球王贝利的辉煌经历。1974年在农村插队时,在大队部的报架上翻阅迟到的《参考消息》,看到了德国足球世界杯的消息,知道了德国队获得了世界冠军,贝肯鲍尔、克鲁伊夫等球星的名字被牢牢记住。这些有限的球迷经历,成了我向同学们炫耀的资本。

清华西大操场:看到新鲜的外部世界

不管出于何种兴趣,也许大家在紧张学习之余需要娱乐和放松,我和同寝室的男同学们吃完饭就早早赶往西大操场,占据了前排位置。操场一端的两角,办公桌上摞着课桌,上面放着14吋的电视机,播放着黑白画面,略有些雪花。不久,操场上就聚集了上百人。由于人多,大家基本上都站着,后面的则站在凳子上,不停地议论着,对即将到来的足球比赛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决赛的转播开始了,马上吸引住全场观众的目光。阿根廷队与荷兰队步入赛场,顿时欢声雷动。阿根廷纪念碑体育场宏大、热烈的画面立刻使我们充满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阿根廷队员飘扬的长发,才知道男人可以这样潇洒;看到球员身穿长袖球衣,戴着厚厚的手套,看台上的观众身穿棉衣,呵气成冰,才知道南半球正是严冬。那时候,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那样令人难忘。一直到后来才知道,真正的比赛已经在当日凌晨结束,这次中央电视台的转播只是严格意义的录播,但是这种感觉是听广播转播时从未有过的。

电视转播:领略足球的魅力

电视的解说员是宋世雄,以他特有的激情和语速将我们带到赛场,效果要比听电台的实况转播好得多。可惜的是,操场太大,电视机音响有限,大多数站得远的人听不清楚,这时多亏了体育教研室的王斐力老师。他应该早有准备,拿着扩音器,现场讲解比赛规则、双方实力和场上态势,尤其对肯佩斯、帕萨雷拉、内斯肯斯、伦森布林克等球星,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王老师曾经是短跑运动员,挺拔英俊,又喜好唱歌,声音宏亮,那天的解说令在场的男男女女无不倾倒。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赛渐入佳境。荷兰队号称橙衣军团,虽然缺少了克鲁伊夫,但是球员具有丰富的大赛经验,沉稳地控制着场上局势;阿根廷队在全场观众近乎疯狂的支持下,更加富有激情,展现了南美足球的魅力。上半场的后半段,肯佩斯飞速插上,接队友传球劲射破网,打破了僵局。顿时,雪片一样的白纸片从体育场的上空飞撒下来,欢庆阿根廷队的进球。肯佩斯张开双臂的狂奔和漫天飘满纸片的球场成为一部大片中难以忘记的定格。

1978年,肯佩斯欢庆进球

到了下半场临近结束时,拥有丰富作战经验和坚韧比赛精神的荷兰队终于扳平了比分。策动这次进攻的阿里.汉,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后来却成为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与中国球迷颇有渊源。

加时赛两队的表现此消彼长,东道主激情汹涌,荷兰队却渐显疲态。肯佩斯灵光闪现,先连过两人后再陷一城,此后又突破制造机会,帮助贝托尼在混战中转身抽射让荷兰人无力回天。直到终场,比分定格在3:1,帕萨雷拉举起了大力神杯,橙衣军团两次杀入决赛两次倒在东道主脚下,将夺冠的遗憾一直延续到今天。

观战的同学们尽管不是任何球队的拥趸,也没有啤酒和音乐,但是依然被胜利的欢呼和失败的眼泪所感染,焕发出对新事物的极大热情,激烈地讨论着明星球员的表现优劣,两支队伍的胜负得失,还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寒冷天气,纪念牌体育场的疯狂观众……当然离不开一个话题:中国队何时能打入世界杯?讨论一直延续到寝室,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看世界杯电视转播,恢弘的纪念碑体育场、寒冷的南半球七月、潇洒飘逸的长发、漫天飞舞的纸片,构成了立体鲜活的世界杯记忆,令我终身难忘。据后来的报道,这次转播是因为邓小平同志打电话给中央电视台促成的。在长期闭关锁国的年代之后,打开了一扇中国人直接看世界的窗口,不仅领会了足球的魅力,更加感受到地球另一面人民的喜怒哀乐。不久之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我们毕业后的40年间,全程参与了这一伟大的进程,亲身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站在三里屯超大电视屏幕下回忆起40年前清华西大操场的场景,确有沧海桑田的感觉。清华西大操场变了,蓝色跑道包围绿色草坪,配上了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世界杯变了,由16支参赛队扩军到32队,实现了高度商业化运作;球迷参与的方式变了,看电视直播成了啤酒节,成了三里屯酒吧街的狂欢之夜。

不变的,是对中国足球的希望,盼望有朝一日在中国举办世界杯!

————————————————————

作者吴迪为清华大学1975级自动化系校友,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现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