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陈善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参观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有感

2020-04-05 | 陈善科(1968届工物) |

为了纪念著名国学大师,原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诞辰14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展期为了2017年12月至2018年5 月4日。2018年校庆期间,本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和张闯、徐祖佑同学一起参观了纪念展。

进入博物馆大门,拾级而上,来到二楼纪念馆展览厅,入口是一条不长的走廊,走廊两侧墙上是王国维的遗墨,走廊尽头是王国维的画像,在错落而柔和的灯光下,我们仿佛正在穿越一条时光隧道,迎着王国维睿智的目光,一步步进入他营造的《人间》胜境。

展览分为“罗(振玉)王之交”、“平生交游”、“清园执教”、“静安不朽”四个单元,史料丰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重点参观了“清园执教”和“静安不朽”两个单元。

王国维(1877.12.3—1927.6.2),字静安,浙江海宁人。1925年月2 月受聘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精深的学识、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着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从1927年3月至1927年6月2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他一直工作、生活在清华园,在这里度过了50年短暂生命中最惬意的时光。他和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仅仅办学两年后,其声望就远远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由此开始,清华大学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最富创见性的学术奇才,享有国际盛誉的大学者,通晓日、英、德文,对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很有研究,在历史、考古、文学、戏曲、音韵、古文字、边疆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拓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法国汉学家希伯和称“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垣)先生”,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先生认为:“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说:“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

王国维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不善言辞,不爱交游,“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样”(他的得意门生王力语),鲁迅形容他“老实得像根火腿”。这样一位“冬烘”、“火腿”式人物,为何能著作等身,在如此多的学术领域都取得重大成就呢?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是他的“三重境界”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人间词话》手稿本第二条)。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仅可喻其令后人望其项背的学问之大成就,亦可喻其孤傲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例如,他的《人间词话》虽然在形式上沿袭了传统词话的体例、格式和术语,但他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不被传统的词学理论所束缚,敢于冲破清朝浙西、常州两派词论的牢笼,融合中西方的哲学、美学理论而提出“境界”说,警句迭出,自成一家,发前人所未发。中国古典诗词一向强调声律齐严、对偶工整、词藻雅正,王国维偏偏重境界轻工整,重审美轻形式,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还说:“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用“境界”来强调诗人的情感、意趣和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王国维独特的审美价值,深邃的人生哲理,科学的创新精神。

表述三重境界的三名句分别引用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柳永(王国维错记为欧阳修)的《蝶恋花·独倚危楼风细细》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三首词都是写儿女情长的,王国维明明知道它们与境界风马牛不相及,“然遂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却独出心裁,借题发挥,用来表述三重境界,既形象,又生动,鞭辟入里,贴切浑然,言简意赅,千古传诵,不知比讲大道理强多少倍!假若晏、柳、欧、辛诸公在世,不仅允许,还为以此为幸,叹服王国维的睿智和才情。

人们普遍认为,第一境界容易达到,其实不然,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独上高楼”的“独”字上,特别是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境况下,还能够不畏萧瑟西风,独上高楼,望尽茫茫天涯路,找准自己的目标、方向和到达目的地的新路就更难了。只有找准了自己的路,才能上下求索,“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于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小时候受到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15岁参加海宁州乡试,中秀才,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1894年甲午海战后追求新学,1898年2月独自来到上海《时务报》做文书校对工作,后又进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点,开启了全新的、独特的学术研究生涯。他研究了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探宇宙人间之真理”(《论大学及优级师范学校之削除哲学科》),集诗人与哲学家的气质于一身,开近代中国融会中、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评论中国古典文学之先河,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和《人间词话》。《人间词》是王国维的艺术创作实践,其成就在于境界的开拓上,摆脱了古典诗词离情别绪。宠辱得失的俗套,重在探讨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展现人生的悲剧命运。《人间词话》是在《人间词》创作实践上对词学理论的精辟总结和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美学思想,总结的理论问题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在近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美学史上融会中西、承前启后的理论巨著。

他提出的将“纸上之材料”(文献)与“地下之材料”(考古)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法”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成为中国新史学的开山。

王国维一生著作62种,批校古籍愈200种,其学术成就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所有这些成就都始于他离开海宁到上海,如果他满足于“海宁四才子”的虚名而不独自到上海“半工半读”,或囿于国学而不抓住时代的契机,“独上高楼”,找到研究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并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思想融合的新路,就不可能开中国现代美学、文学理论之先河,就不可能有享誉世界的大学者王国维。所以,我认为第二、三境界的确非常重要,不经过第二、三境界就不能成就大事业,成为大学者。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若不登高远眺,看准目标和前进的方向、道路,盲目行动,何来第二、第三境界?真正能够“望尽天涯路”的人,永远是那些甘于寂寞,心无旁骛,“独上高楼”,高瞻远瞩的人。当今社会,普遍显得比较浮躁,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亦是如此。不独立思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求真务实,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学位造假,论文造假,考试作弊,抄袭剽窃,沽名钓誉,患得患失;拉帮结派、争权夺利……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守住底线,“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更显重要。

王国维终生埋首学问,不问功利,不慕荣华,不图享受,诲人不倦,因此深受学生们的景仰与爱戴,得知他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后,学子们痛苦失声。王力洒泪写下了挽诗《哭静安师》:“似此良师何处求?山颓梁坏恨悠悠。一自童时哭王父,十年忍泪为公流。”王国维作为享有国际盛誉的大学者,其学识和人品恰如陈寅恪先生在“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上写的那样:“先生之著作,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参观完纪念展后,写了一首七律来抒发我的感想并以此表达对王国维先生的崇敬之情:

独上高楼望远方,天涯尽处雾茫茫。

中西融会辟新路,今古贯通书典章。

词话人间三境界,笔耕史地一文王。

昆明池水因何浅?日月星光共汝光。


相关新闻

  • 032018.01

    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2017年12月30日上午十时,“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

  • 262017.10

    纪念王国维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召开

    10月21至22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纪念王国维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主楼召开。

  • 262021.03
  • 052023.01

    “纪念马约翰先生诞辰140周年”清华校友体育云沙龙成功举办

    2022年12月29日晚,以“纪念马约翰先生诞辰140周年”为主题的清华校友体育云沙龙通过线上会议形式成功举行。来自全球各地近百位校友在云端相聚,共同交流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和清华体育精神的深刻影响、重要意义。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体育专委会副会长陈伟强老师,体育专委会秘书长史丹丹校友参加沙龙,活动由体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夏毅校友在线主持。沙龙邀请了1973级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电力工程系校友,现任清华校友总会理事...

  • 242023.05

    王国维的儿女们

    王国维先生有八个子女。我以前读书,除了知道他的长子是同罗振玉的女儿结婚,王罗两家是儿女亲家外,他的其他子女的情况,一无所知。前一阵读王国维女儿王东明的回忆录,比较全面地了解到王氏家族的情况。这本回忆,是她亲历亲见的历史,是家事,也是国事天下事,是昔日清华园的事。从他的回忆,我才知道,当年清华研究院著名的导师之一王国维,以留辫子为显著特征,而他的辫子,是每天由夫人梳理的。王的三儿王贞明,少年英俊...

  • 102022.06

    他诞生140年了,我们仍然没有走出他对体育的认识

    马约翰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让近代中国社会接受体育乃“教育之王”,竭力想在文化革新、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中植入一条“体育新民”的活泼新路。“普通人多以为体育只是踢球赛跑,平常说教育救国,而体育不在内,这都不对。体育实在是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2022年5月14日这天,382位同学在清华大学游泳馆里通过了游泳测试,其中217位是应届毕业生。对于清华学生来说,“无体育,不清华”不仅是一句闻名遐迩的响亮口号,更是实打...

  • 222022.06

    杨定英:德智寄于体,练体强德智——纪念马约翰教授诞生140周年

    马约翰教授是给我印象最深并影响了我一生的先生。1962年刚入学,马教授在大礼堂给新生讲第一堂课,他穿着一身几乎所有时间都是这一套衣服的经典装束:白衬衫,过膝短西裤,长筒白线袜,黄皮鞋,黑领结,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有个讲课桌椅,他根本不坐,完全不像个80岁的老人。给我们讲体育的重要性,讲如何锻炼身体、如何洗澡、睡前应干的五件事,等等。我们一听他叫马约翰,这名字就像外国人,又知道他是留学美国的,又是全...

  • 082024.05

    至善社科·继往开来︱清华大学召开社会科学系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

    4月27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在蒙民伟人文楼举行。副校长彭刚,学校老领导张慕葏、吉俊民等出席会议。原社会科学系的历任领导及教师代表、校友代表,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等文科院系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参加大会,共同回顾社会科学系(以下简称“社科系”)建设历程,展望清华文科发展的美好未来。大会由社科学院党委书记欧阳沁主持。彭刚讲话彭刚代表学校向社科系的各位师长表示衷...

  • 122007.11
  • 232022.08

    高山仰止 风范长存︱校党委书记邱勇在王补宣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相聚在一起,纪念王补宣先生诞辰100周年,回顾他为我国工程热物理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学习他高尚的品格风范。在此,我代表清华大学向王补宣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王补宣先生是著名热工教育家和学者、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王先生在能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