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姜磊:矢志强核报国

2021-09-30 | 姜磊(2006级工物) | 来源 公号“清华职业辅导”2021-09-26 |

姜磊,男,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10届本科、2015届博士校友,现任核理化院803室主任,入选中核集团青年英才计划、天津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人才支持计划。

青春就要敢想敢拼

2006年,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我来到了清华园,在工程物理系开始了求学之路。在清华期间,我有双重身份,一是清华的本科生,二是中核集团的定向生。定向生的身份使我感到光荣,这重身份让我感受到清华文化和核工业文化的和谐统一。清华教育我们“又红又专”、“立大志,上大舞台”,而核工业是国家的脊梁、国家的“战略基石”,中核集团恰是我们毕业后的“大舞台”。由于定向生身份,我获得了很多去核工业相关单位参观、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大学期间便确定了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大学四年,我增强了见识、增长了才干,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在学业上,我多次获得奖学金,及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优秀军工定向毕业生”称号;四年的积累让我获得了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成为清华大学与核理化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清华读博期间,我先后承担了班级党支部书记、工程物理系研究生会主席、学术工作助理等社会工作,获得了多维度的能力锻炼。

20123月,我来到联合培养单位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在导师张小章教授和王黎明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正式开始博士课题研究。在两位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在学术素养、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均有所进步,也让我坚定了扎根核工业的决心。

用奋斗谱写青春乐章

2015年,我结束了五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涯,入职核理化院。在核理化院院士、专家、学科带头人、领导及技术骨干的关心和帮助下,我迅速完成了由学生到科研人员的角色转变,为将来在核工业的“大舞台”上挥洒青春汗水,谱写奋斗诗篇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我坚持从小事做起,注重细小的技术进步。认为任何一件复杂工程问题,都可以拆分成有限个细小的技术环节,只要把每一个细小环节研究清楚,再复杂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同时,我时刻提醒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和研究团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我尽最大努力把握好每个细小的环节,把每个公式推导好、把每个关键试验数据分析清楚。在那段日子里,我一次又一次重复着“推导公式、核算结果、分析数据、比对试验”这一套规定动作。

由于有前期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我开始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领导把专用设备保护系统技术攻关任务交给了我。我深知项目的重要性:攻关一旦成功,将推动我国专用保护系统自主化设计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但这项技术仅有零星几篇报告可供参考,对初入职场的我来说有较大难度和挑战。

面对任务,我深知要学习“拓荒牛”精神,才能迎难而上。我与科研团队提出了多套解决方案,但前行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典理论推导结果与试验结果仍存在较大偏差,面对波折与失败,团队和我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不懈拼搏,该动力学分析最终获得关键性技术突破,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分析技术空白,该技术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核集团科技一等奖,现已成功应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

凝聚力强、富有战斗力是我所在团队的特点,团队成员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深受鼓舞,我也充分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走上领导岗位后,我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注重加强团队建设,把从前辈身上的学到的无私奉献、大力协同的精神不断传承发扬。

长期的一线科研工作让我累积了许多经验,我也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也逐渐从“学生”转变成为了“老师”。我开始指导青年申报中核集团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和英才计划项目,带领研究团队奋战在设计与试验的最前线,鼓励团队成员在专用设备设计、验证试验系统建设、前沿技术探索等方面勇于担当、刻苦攻关。2017年,在核理化院团委的号召下,我作为首批青年代表,走进梅江中学课堂,为同学做了主题为“‘核’心点亮未来”的报告,为现场同学进行了核工业相关知识的科普。

荣誉是前行的动力

荣誉的背后,有努力、有艰辛,但能够为核事业挥洒青春汗水、谱写奋斗诗篇,也是我在平凡工作中的伟大追求。工作六年以来,我发表学术论文7篇;撰写GF科技报告20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先后入选中核集团首批青年英才计划、天津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2017年我作为国防奖一等奖获奖者代表,参加了中核集团年度工作会议。在分组讨论会上,我做了一段发言,介绍了自己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的经历和工作后的成长过程,并建议中核集团定向培养和联合培养的模式向更多的高校推广。

20214月,我承担的集团公司青年英才计划项目通过验收,获评优秀等次。

20215月,我获得中核集团首届五四青年奖章,并作为获奖者代表在颁奖会上发言,分享了我对新时代核工业青年如何更好地担当历史使命的思考,获得良好反响。

我一直认为,我只是千千万万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我所在的岗位很平凡、我的经历也很普通,但我肩上的使命却神圣而又光荣。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做最前沿的技术探索,更要“脚踏实地”,解决好每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时刻牢记核工业人的初心与使命,坚定对核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汗水、做出不凡成绩,不畏艰险、甘于奉献,不断磨炼、刻苦拼搏,在新时代核工业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书写无悔的青春乐章!


相关新闻

  • 232023.08

    王广 | 追求卓越进取,矢志报国强军

    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则由原子和分子构成。如果将世界比作一座“乐高城市”,原子和分子就是一个个的小积木砖块,将其按照不同的方式或规律设计和组装,就能搭建出城市中具有各种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建筑”。可以说,人们只要掌握了原子制造和物性调控技术,就拥有了从根本上构筑和改造未来世界的强大能力。缘于潜心穷物究理、探索自然规律的强烈兴趣,也因为追求卓越进取、矢志报国强军的赤子之心,王广(清华大学物理系2007级...

  • 112022.08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 092022.08

    刘中华:做强核报国追梦人

    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原名五○四厂),是一座有着辉煌历史的工厂。它是我国第一座铀浓缩工厂,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装料。上大学时,郭永怀、钱三强、邓稼先、王承书等老一辈核工业“偶像”的名字,就已经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梦想着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核工业战线上干出一番事业。2008年,我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

  • 242008.06
  • 172007.10
  • 012022.07

    我的强核报国之梦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72022.01

    传承矢志报国精神 助力学子成长成才|“王大中奖学金”捐赠设立仪式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在先进核能技术研发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带领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团队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为主要学术理念,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的成功之路。2021年11月3日,王大中院士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大中院士、高祖瑛教授伉俪决定将国家和学校的全部奖励金捐赠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王大中奖学金”,以鼓励后学...

  • 112022.11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82008.01
  • 022021.06

    韩大匡院士:不懈奋斗,至诚报国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至诚报国没有穷期。在我身边,有一位叫韩大匡的老人,他以89岁的高龄,依然奋战在石油大数据的科研一线,努力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用一生的不懈奋斗,诠释一名老党员的执着和奉献。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韩大匡报考了清华大学采矿系,决心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事业。被录取后,他学业上积极进取、思想上不断进步,成为清华大学采矿系第一批学生党员。这更加坚定了他立志成才、矢志报国的信念。毕业后,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