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吕秋亮:七年学堂人 一生清华情

2022-04-08 | 吕秋亮(2008级化学) | 来源 公号“THU2008”2022-03-30 |

吕秋亮,化学82班同学,2012年本科毕业后在清华化学系继续学习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加入学堂在线,现任学堂在线副总裁

今年是我们八字班本科毕业十周年,也是我加入学堂在线的第七年,但时至今日我都没有离开清华的感觉。一方面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于201310月发起建立的慕课平台,天然就拥有清华的基因;另一方面学堂在线也为清华提供全套的教学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了保障清华的在线教学相关活动,我仍时常进入学校,甚至疫情期间还在清华值班了半年。而我在学堂在线七年的成长,更是源于清华精神的支撑。“清华是你一生的骄傲”,我很庆幸,自己既是清华精神的受益者,也是清华精神的传播者。

进了学堂门,就是清华人

为了加强大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堂在线总裁王帅国最早在跟内部员工交流时提出:“进了学堂门,就是清华人”,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清华标准要求自己。后来我让公司设计部同事帮忙做了一张海报,每天都会在我们公司摆放的宣传大屏上轮播。从去年开始,我们每隔两三周会举办一次新员工茶话会,其中一个环节是由我来给新员工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内容,每次我都会跟大家分享这句话。而实际上我们每天在做的事就是把清华的教学理念传递到其他学校,为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事业添砖加瓦,新员工听了大受鼓舞。现在清华精神已经彻底融入学堂在线的企业文化,大家也都认可一个理念:所有工作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清华品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陈吉宁校长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华的底蕴终究会在你们身上慢慢发酵,不甘于平凡的基因终究会让你们理解什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过去这几年,我对于母校校训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曾为了申请某个国家项目,两周内熬了4个通宵;曾为了做好各高校在线教学保障工作,两个月内平均每天睡眠不到5个小时;也曾为了制定公司战略目标、写立项报告等加班熬夜。有时候身体会感觉疲惫,但内心是坚定的,因为在学校已经有过足够多的历练:我偶尔还会想起为了赶一组实验数据凌晨四点在做实验的场景,会想起为了办好“挑战杯”科展通宵驻场的画面,会想起为了冲刺全国“挑战杯”熬夜准备资料的日子。现在每天形势多变,经常计划赶不上变化,工作中我也经常充当“救火队员”,但从没想过退缩,只因为心底里一直坚持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行胜于言

我最近经常跟周围同事讲的一句话是:事情是干出来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不少人会有抱怨有吐槽,我总是跟他们讲:行胜于言、事在人为。雨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最开始的3人团队、早期的几个清华教师试用,发展到今天的上百人研发团队、6400多万用户,业已成为国内活跃的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平台。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很扎实,都足够坚定。现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竞争对手,有时候友商会刻意抹黑,恶意竞争,但清华的校风教会了我们要学会隐忍,默默耕耘,不服输,努力终将有所回报。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60年来,这是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共同的口号和信念。记忆中,从军训完不久举办的新生赤足运动会、阳光长跑、系内运动会到各项马杯比赛,这些都是我们校园生活中的美好回忆。毕业后虽然工作较忙,但还是争取定期踢球游泳,加强锻炼。今年借鉴了以前在化学系学生会建立“体育俱乐部”的经验,我在公司倡议发起成立了几个球类俱乐部,每周都会举办体育活动,深受好评,我会开玩笑跟同事们讲,我们要为“学堂”工作五十年!

入主流,上大舞台

八字班同学一定不会忘记史宗恺老师在学校经常鼓励我们的一句话:“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到主战场,干大事业”。在我毕业那会,对于清华的学生来讲,投身在线教育工作算不上“主流”,但我始终认为,持之以恒地把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做到极致,这项工作也许会在某个时间点成为“主流”。时间会证明一切,经过我们几年的研发运营,在高校课堂中利用手机进行师生互动已经成为常态,疫情来临后在线教学已经成为刚需,我很庆幸自己从事的工作逐步成为当下的“主流”。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创新教育、服务世界,这是清华赋予学堂在线的使命,我也愿意为这个使命而终身奋斗。

七年清华人,七年学堂人,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精神。感恩母校的栽培,我辈定将持续发扬清华精神,不负遇见,不负母校。最后,祝母校111岁生日快乐!


相关新闻

  • 122020.10

    黄维枢、王如璋夫妇访谈|用一生诠释清华人的风骨

    黄维枢、王如璋夫妇简介黄维枢,193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工业热工专业,后因苏联专家变故,于1957年新学期开始时转入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和王如璋学长同班。1962年毕业后被...

  • 182025.08

    周祖成教授:一生坚守,两度转身,清华园的“芯”河摆渡人

    周祖成教授有些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行业的编年史。85岁的周祖成教授,从手刻电路版图到桃李满天下,用近70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中国电子产业的“芯”跳,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一代代人的接续奔跑。再次见到周教授,他拿出几本泛黄的讲义。纸张边缘已经卷曲,但钢板刻印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他轻抚纸面:“这是1974年给学生上课用的讲义,那时候没有打印机,全靠钢板刻字、油印。”其中一本1976年出版的《逻辑代数》,至今仍...

  • 242013.09
  • 142017.12

    宋尽贤:“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伴随那个年代绝大多数清华学生一生的座右铭

    宋尽贤,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司长,1957—1963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1963年至1988先后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校团委、教务处、校长办公室工作。本文是他作为校友代表在清华大学纪念"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出60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宋尽贤校友发言各位老师、同学、校友:部和校友总会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向培养我们的母校及体育部的老师们表示感谢。校庆时收到一个纪念章——与我们敬爱的两位师长蒋南翔校长和马老有...

  • 292016.03

    我最喜爱的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让我留恋和难忘的地方。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我时刻为自己成为清华人而骄傲,离开她的时候,我也永远难忘这里所蕴含的清华文化和精神。

  • 212016.03

    清华学堂1912大事记

    4月 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堂监督,周怡春被聘为教务长。5月1日 清华学堂重新开学,返校学生360人。6月 清华学堂第一届16名学生毕业。但因学校当时缺乏经费无法出国留学,只能留下跟着下一级学习,称为“...

  • 242010.11
  • 112016.04

    孟宪民:执着一生地学情

    70年前,他携全家从重庆到北平出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执教6年间培养了裴荣富、常印佛、刘宝珺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 242016.06
  • 12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