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邱晓翔:我和苏州名城的故事

2022-10-18 | 邱晓翔 | 来源 公号“中国城市规划”2022-10-13 |

邱晓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1981级、硕士1986级校友。清华校友总会建筑学院分会华东片区江苏地区联系人、苏州清华校友会副会长。北京清华同衡设计研究院长三角分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苏州市规划局局长。

1980年前的苏州还是一个小城市,古城内除了几座古代的高塔,市中心察院场的五层邮电大楼就是最高的建筑了。有亲戚来苏州,父母会让我陪他们游览仅有的几个开放园林。老城里的房子大多是年久失修的平房,也有同学就住在假山颓废、建筑破败的旧园林里。船队穿梭往来的护城河是夏天和小伙伴们游泳的好去处,可古城内的河道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干净,母亲没法去河滩上洗衣服了。

1981年,我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故乡苏州,第一次出远门到清华建筑系求学。大学时期最爱上徐伯安老师的中国古建史,图书馆里《苏州古典园林》等经典也经常被我借回来研读。1986年,苏州隆重纪念建城2500年,修复了一批园林古建筑。我父亲当时在苏州市文化局负责文物工作,参与了许多古城保护的具体工作,也带回家一些苏州古城和文物保护的资料。我这才了解到除了那几个开放的园林之外,苏州还有许多丰富的建筑遗产。我还得到了一件印有苏州logo的纪念T恤,在清华校园里穿着,很为自己是苏州人感到骄傲。

1991年,我调到苏州市建委规划科工作,指导我工作的是建委副主任兼规划局长徐民苏,他也是清华建筑系59届的学长。那时候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完成首次编制不久,大规模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古城保护的思路正在逐步探索。我经常跟着徐学长骑车走街串巷,走访调研街区,踏勘项目现场。在各种项目审批会上,和各方关系斗智斗勇,尽量守住规划的底线。1992年,苏州开始了干将路改造工程,这项苏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建设项目引起了多方争议。如何找到国务院对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正确处理保护古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实施路径,是摆在当时城市建设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当时的政府和城建部门主要领导邀请了周干峙、吴良镛、齐康、阮仪三、王景慧等一批城市规划和名城保护专家、学者为苏州出谋划策,在重要建设项目决策前多方案比选,反复听取专家的意见,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道路。1998年我在规划局工作时,这种专家咨询的形式经过完善,成为苏州市规划咨询委员会的固定制度。

在之后的古城37号街坊改造等工程建设中,按照重点保护、普遍改善、合理保留、局部改造的工作思路,保护文化遗产、改造基础设施、调整古城用地结构、松动古城容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专家们对苏州古城的研究、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考,对现实和长远的平衡与把握,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启迪,促使我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逐渐地,我也能在不同场合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了领导、专家和建设各方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由一名建委普通的办事员成为一名小专家了。

1995年,我接替徐民苏担起了苏州市规划局局长的重任。在处理好保护古城、建设新区各项日常事务的同时,常常会因为就事论事解决古城保护与项目建设的具体问题到处协调、救火。虽然有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指导,但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房地产热潮中,我深感古城缺乏系统而又可操作的规划引导,项目建设在实施时审批人员个人的自由裁量权很大。虽然古城内建筑限高明确表达为24米,但在一些因素的干扰下,某位市领导特批了个别项目,突破了高度控制要求。如果不是王景慧等建设部领导的及时制止,类似情况可能还会继续出现。

苏州古城14.2平方千米,分成54个街坊。一部分街坊曾经从1980年代开始编制过详细规划,1995年开始的街坊改造中也分街坊编制了修建性详规。但各个街坊规划保护与更新把握的力度不一,标准并不完全统一。1997年,我向陈德铭市长建议,要系统编制古城街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当时苏州每年规划编制的日常经费只有100万元,其中还有17万是指定用于城市测绘的日常维护。如果54个街坊同时编制控规,其工作量和经费至少是常年的好几倍。陈德铭市长爽快地答应我的要求,要求我保证规划编制的质量,经费问题他来解决。于是,我邀请了熟悉苏州规划情况的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规划院、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和苏州市规划院五家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编制。大家集思广益,在阮仪三、段进、杨新海等专家的指导下,统一了街坊控规的编制要求,对古城街坊各规划要素现状的评判标准、规划指标的引导方向进行总体把控、分类指导,逐地块、逐单位、逐院落进行现状调研,对每栋建筑单体的建造年代、建筑风貌、建筑质量等方面都进行了评估。将街坊内的建设用地按权属和使用情况划分为便于规划管理的基本规划控制单元,需要调整的用地也听取各个条线、各个板块的发展诉求,同时还吸收了不少居民代表的意见。最终分片完成了古城街坊控规,并由苏州市规划院进行古城层面的汇总和平衡。各规划编制单位也全力以赴,每个月都要在规划局开工作例会,统一工作思路,协调相邻街坊的规划要求,保证了街坊控规的标准和质量。各编制单位也从大局着眼,不仅投入了最精锐的规划编制力量,最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苏州古城街坊控规的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费用参考当时国家的收费标准,根据不同街坊的实际情况,分别乘以0.3~1.5的调整系数,最后共花费了228万元,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这项规划编制工作。

《苏州古城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了2000年度的国家设计银奖、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时任建设部规划司司长王景慧对我说,这个奖项并不是仅仅因为规划成果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更在于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开辟了一条新思路,这种规划编制的方式对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规划成果在建筑单体层面上摸清了古城的家底,划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提出的4个历史街区、3个传统风貌区和37个历史地段的规划管理边界和一系列建设控制指标,为苏州古城内建设项目明确了保护和更新的规划管理要求,也为后来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重要街坊的城市设计等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供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