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象棋冠军郑惟桐:重返校园 求学清华

2024-05-21 | 郑惟桐(2020级经管) | 来源 《人民周刊》2024年第8期 |

编者按:郑惟桐是中国象棋特级大师,14岁就成为象棋职业运动员,是集中国、亚洲、世界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选手。202310月,郑惟桐夺得杭州亚运会象棋男子个人决赛金牌,是本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的第200枚金牌。202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其著作《跬步探路》。本刊开设象棋冠军成长记专栏,讲述其成长成材之路。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是清华大学大四的学生。4月底清华大学将迎来113周年校庆,今年也是清华经管学院成立40周年。作为一名学生,回首过往,我不禁感慨万分,清华不仅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更是我成长的摇篮。

郑惟桐与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左)合影。

10多岁起,我便踏上了职业棋手的道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训练室里专注训练、尝试创新,在全国各地的一场场比赛中挑战自我。比赛非常充实且有成就感,但在闲暇之时,我总会思考:我的人生轨迹就这样定格了吗?在学校学习的日子随着我踏入职业领域而一去不复返了吗?内心深处,我始终怀有一个梦想——重返校园,继续深造。

然而,生活的惯性总是强大得令人难以抗拒。在内心的斗争与挣扎中,时间悄然流逝,来到了2019年,不经意间,我已是25岁的青年。时光不等人,我愈发感觉到如果不趁年轻回到大学学习,恐怕将抱憾终身。

于是,这一年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打破生活的惯性,克服阻力和困难,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开始利用比赛间隙,前往北京拜访老师,希望为重返校园铺平道路。由于清华大学历史上从未招收过象棋专业的保送生,我起初充满了畏难情绪,不敢抱有太高的期望。

然而,命运在转角处对我微笑。11月底,我接到了清华大学的面谈通知。当时,由于全国个人赛和碧桂园杯的赛程安排紧凑,我一时间无法前往学校。但在参加完碧桂园杯比赛后,我立刻乘上最早一班飞机,飞往北京,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前去清华面谈。

记得那天早上,我与那树森老师在校门口会合,那老师开车送我到清华大学体育部。在那里,我见到了体育部主任刘波老师。刘老师详细介绍了学校对于培养我这种保送生的思路和计划,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我的信心和期待。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学校对你的期望不仅是顺利完成学业,更希望你能在竞技成绩上有所进步和突破”。正是这句话给我的信心和背后的态度,让我坚定了进入清华的决心。

20209月,我终于踏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园,开启了崭新的大学生活。在这里,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兴奋与压力。我开始探索这个充满历史与魅力的校园,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学,学习各种专业课程。每一次的尝试与挑战都让我不断成长,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

回顾过去三年半的清华岁月,我深深铭记着那些令人难忘的时光。初到学校时,我前往象棋社团进行车轮战,铩羽而归,落荒而逃,深感同学们的象棋水平也不是“吃素”的。以后每次去象棋社团交流,我都多了一份认真和细心。“百团大战”时,我领略了各领域的风采与多元。新生舞会上,我感受到找舞伴的紧张和同学们的青春飞扬。由于基础不足压力很大,学长学姐们给我补课时,他们的友善和理解缓解了我的焦虑。我还感受到社工生活对于能力的全方位锻炼,以及社团里找到志同道合朋友时的开心。同学们积极学习,他们认为,保持卓越和成功是理所应当的态度。老师们认真且风趣地讲课,下课时总是耐心回答我很初级的问题。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我有幸在二校门见到习近平总书记,那一刻的激动至今仍珍藏在心。入校一年后,我有幸认识了费永刚会长,参加了四川校友会活动,费会长和其他学长的友善关心和帮助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这些难忘而美好的经历,如今想来仍让我心怀感激,它们是我大学生活中宝贵的财富。

郑惟桐获得杭州亚运会冠军后,与清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比赛心得。

入学以来,尽管学业繁重,我参加比赛的次数较以往有所减少,但每当我在重大赛事中斩获佳绩,如2021年在全运会象棋比赛上获得个人金牌,以及在杭州亚运会上获得男子个人象棋金牌时,学校总是及时通过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账号广泛传播,对我给予充分的认可与鼓励。去年底,我还有幸被提名为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这一荣誉让我深感学校对我的理解与关怀,不仅让我倍感温暖,更给予了我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在清华的怀抱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追求卓越,力争为学校的荣誉再添新彩。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何福胜老师的耳提面命下,我对人生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也会按照师长的叮嘱和期许严格要求自己,走好人生每一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