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邹广文: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

2019-01-14 | 邹广文 | 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年第5期 |

邹广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等。

1978年,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开启。改革开放说到底,就是向世界文明开放,向先进生产力开放,真正融入全球化发展大潮,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我们用了短短4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百余年的发展道路,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国人的精神面貌还是国际影响力,都已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划时代的历史转变:其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其二,从封闭半封闭向社会全面开放转变;其三,从贫穷落后向富裕小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变。40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只占到1.8%,可以说是一个极其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但在今天,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不足0.3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超过8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的14.8%,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代表国家总体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这些巨大变化无疑都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得益于中国持续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说道:“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成功!”我们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要向改革开放致敬,并进一步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改革开放是中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真正历史选择。那么,面向中国的未来发展,我们需要一种自觉意识,即需要在思想观念层面明确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到底是什么。而对此问题的追问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思想解放。正是由于我们思想的不断解放,我们的社会改革才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面向中国的未来发展,我们仍然要坚持这一已为实践所证明了的最成功的经验,自觉肩负起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

一、坚持永不懈怠的思想解放不动摇

思想是时代的先声,伟大时代的开启需要伟大的思想。40年前即1978年的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这篇文章为标志,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正式开启。党中央明确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奋力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两极对立思维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思维的根本转变,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而对于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解放思想的根本着眼点是未来中国的新建设、新发展,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的未来,这一点已经为40年来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所证明。

众所周知,思想解放的哲学根据是“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革命胜利并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法宝。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是从根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了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就需要着力于研究和解决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不能脱离这个时代主题去空谈,因为空谈误国。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实事求是的作风,以“不争论”的姿态排除阻力、推进改革。真正使“改革一直向前走,不走回头路”。改革没有完成时,思想解放也永远不能停步。

今天,面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自觉思考未来影响中国改革的核心阻力是什么,如何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去推动新时代的思想解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真正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只有思想解放,我们才能有效释放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增强创造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因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事业,需要充分调动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创造活力。真正做到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力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才能得到肯定。

只有思想解放,我们才能勇于直面改革的焦点、难点,凝聚共识,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未来中国发展的难点就是改革的重点。面向未来,中国改革的环境与矛盾将会比此前任何发展时期都更艰巨、更复杂。例如,当前我国的反腐败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生态失衡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的社会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关系就越复杂,遇到的压力阻力就越大,尤其是涉及体制机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需要着力解决,所以我们对未来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关联性、系统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只有思想解放,我们才能面对新时代,真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向教条主义宣战,向个人迷信和极左思想宣战,确保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不偏离时代的方向。我们应该铭记马克思的教诲,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的跋中明确指出了他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与革命性质:“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只有不断破除僵化教条的框框,我们的思想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并葆有新鲜活力。

二、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市场经济作为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已经被人类实践证明是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一个国家要想真正步入现代化,必须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目前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先后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可谓来之不易,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反复艰苦探索才作出的选择,也是我们40年来改革的基本经验总结,更是我们今后改革的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既是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明确认可,也是使市场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里程碑。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特别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33由此表明,只有不断深化未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才能极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以确保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有利于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中国4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充分证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经济形式,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产要素和商品,自由地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了市场活力。40年前,中国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全部都是国营企业,也没有世界五百强企业。而今在2017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15家,其中超过25家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公有制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缩小了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切实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营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切实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到品质提升,这是未来经济工作的中心。应该清醒看到,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尚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根本原因,仍在于我们的体制机制中存在着诸多妨碍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积极性的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我们今天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必将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市场主体及其选择,更好地放权给市场主体,从而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这也是目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统一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开展充分的市场竞争,切实扭转政府权力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只有真正做到让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拥有体制机制基础,才会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才可能使市场主体真正释放出创造热情与动力,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诚然,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的方面。例如,在单纯市场机制调节下,市场经济难以有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此外,市场经济的运行常常带有盲目性和波动性,由此导致价值与价格、供给与需求等一系列矛盾的产生;再如,市场经济导致人们收入差距扩大,甚至会引起阶层的两极分化,等等。人类近代社会的发展实践已经表明,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经济效率问题,却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和改善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措施,为社会的微观经济运行提供优良的宏观发展环境,真正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不动摇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决定性力量。在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告诫全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汇聚形成强大的实践力量,顺利地完成改革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明确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就鲜明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时代发展理念所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也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改革实践的“目的性”关怀。我们只有真正解决了发展的目的问题,才能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动力之源。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我们要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来布局谋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自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真正对人民负责,努力倾听人民的诉求与心声。以人民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一切党员干部都要顺应人民期待,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如果忘记这一点,就必然会背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会与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背道而驰。只有坚持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才能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面向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自觉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尊重群众意愿,切实做到一切对人民负责。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负责。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落实到生活实践层面,就是要真正让每一个中国人有安全感、有获得感,过有尊严的生活。我们要切实将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等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需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要在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在发展的目标追求上,尤其要注意保护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真正让每一个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尊严感落到实处。要着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新动力。要坚持共享发展、共同富裕,使人人享有、各得其所,既要把社会财富和公共产品做优做大,又要充分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全方位丰富和提高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使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最后,面向新时代,我们要自觉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实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人都不能掉队,中国的改革不是只追求少数人的利益与幸福,而是追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所以,全社会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切实补齐社会发展的短板,真正实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真正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加强社会发展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我们要真正把人民的“大责任”扛在肩上,着眼于人民的美好生活来谋划发展、部署改革,切实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关新闻

  • 042021.09

    韩国KBS电视台制片人朴晋范:“我们渴望了解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能在几十年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韩国KBS电视台制片人朴晋范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发展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韩国KBS制片人朴晋范(2008—2010年就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硕士学位)上世纪80年代,朴晋范就读于韩国首尔...

  • 102008.04
  • 162023.09

    构筑现代银行发展体系 贡献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力量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02020.08

    清芬挺秀:6 位教师 3 位校友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 40 年 40 人”榜单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42018.12

    清华6位教师3位校友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2018年12月22日,全球化智库(CCG)、中国人才研究会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联合发布“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 232010.03

    回国发展信息

    北京公布2010年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据“北京科委网”消息,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受理2010年度项目申请4691项,经评议审定,并报北京市科委核准,决定资助477项,资助经费5930万元。

  • 252016.11

    专访杨振宁:中国发展最前沿基础科学,需要慢慢建立“传统”

    94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依然活跃在中国科学圈。在专访中,杨振宁爱举例子,他想从科学史的故事中传达的是,颠覆性的科学成果有时就在一个细小的想法中萌生了,有....

  • 222021.02

    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成功举办 聚焦“新阶段 新理念 新格局”

    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成功举办 聚焦“新阶段 新理念 新格局”

  • 022009.02

    改革开放伴我成长

    吴玉霞(1978 电子)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从电子系半导体专业毕业30周年,我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 3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刚满20岁的知识青年,在大山深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由于我的朴实、勤劳,有幸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把我送到清华大学深造。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朴素的阶级感情让我如饥似渴地吮吸最高学府给予的清纯乳汁,让我获得知识,让我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在毕业的那一年,我又赶上了一个...

  • 112019.06

    郭孔辉:为中国汽车发展做些事

    从战火四起的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由航空到汽车,由企业到院校,郭孔辉握着科研的方向盘一直奔驰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