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曹禺先生与《清华校友通讯》

2010-09-26 |

《清华校友通讯》主编孙哲在“纪念曹禺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

孙哲主编(左三)在座谈会上发言发言(黄文辉摄)

今年是曹禺先生百年诞辰。

曹禺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开拓者之一,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著名戏剧大师,著名戏剧教育家。是清华大学杰出校友。

图书馆老馆第一阅览室门口(黄文辉 摄)

曹禺先生和原配夫人郑秀都是清华校友,而且生前是《清华校友通讯》热心读者和撰稿人,夫妇二人为校友通讯撰写过4篇文章,曹禺还为清华校友通讯栏目题字。

说到曹禺,不能不说“清华5级”。要解释一下,1911清华学堂建立,1912改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那一年入学的学生是为“清华一级”。1929年入学,1933年毕业的这一级称为“清华5级”。

曹禺先生1928年南开中学毕业并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秋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编入清华5级的二年级,1933年大学毕业进清华研究院。

清华5级是清华历史上非常光辉的一届毕业生,清华五级毕业生中可以说是群星璀璨。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化昆仑”的著名作家钱钟书,戏剧大师万家宝(曹禺),著名法学家王铁崖,著名外交家乔冠华,著名数学家许宝禄、柯召,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著名气象学家、我国卫星事业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等等,都出在清华五级。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各领风骚,成为泰斗级的大师,可以说,五级是清华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社会上谈到清华时有两个“现象”,一个是“中国政坛的清华现象”说的是清华毕业生做国家领导人的多;另一个是“清华5级现象”,说的是清华5级出大师很多。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特别是“钱学森之问”提出后,更具研究价值。

说到曹禺,不能不说《雷雨》,因为《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代表作。这出戏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曹禺先生与清华的渊源很深,主要是因为“曹禺在清华图书馆作《雷雨》”。

198478日,曹禺先生应《清华校友通讯》之邀,以《“水木清华”与《雷雨》》为题,叙述了《雷雨》的创作经过,抒发了他对母校清华大学的深厚感情。这篇文章刊登在《清华校友通讯》复10期上,原件存放在档案馆。曹禺在文章中说:

“写《雷雨》,大约从我十九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从下种到结出果实,大约有5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亲——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学度过的。……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型的样子。……终于在(1933年)暑期毕业以前写成了。我心中充满了劳作的幸福。

“我怀念清华大学图书馆,时常在我怎样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与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

“我感激“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候,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咀雏鸭,感到韶(勺)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

“我像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忙迫紧张,从清晨赶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十时闭馆的时刻,才怏怏走出。

“我十分想念当时许多同学,有不少已是当今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都是为祖国争光的学者。他们没有辜负清华大学的栽培与陶冶,没有浪费那么可爱的青春。……我为母校——清华大学以及谆谆教育我们的师长们自豪。我们不愧是炎黄祖国的子孙。”

还有一件事值得回忆。曹禺先生为《清华校友通讯》《荷花池》栏目题字。

《清华校友通讯》有一个栏目,最初叫“荷塘文艺”,1992年更名为“荷花池”。1993年,曹禺先生毕业60周年,应《清华校友通讯》之邀,在医院中为“荷花池”栏目题写栏名。题词全文如下:“荷花池,一九九三年四月廿六日,万家宝题,时年八十三”落款处有印章,并附照片一张。我们对曹禺先生对《清华校友通讯》的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曹禺先生的原配夫人郑秀是清华法学系8级毕业生。1933年春,郑秀与曹禺在清华园相识、相知、相爱,1936年结为连理。郑秀学长在给《清华校友通讯》“《雷雨》在这里诞生”(复16期)一文中说:

“(1933年)我们约定,暑假他不回津,留校着手写剧本;我征得家长同意,不回南京,留校复习功课,准备秋季开学后考试。六月初暑假开始了,在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大厅的东北边,靠近借书台的长桌的一端对面两个座位是我们固定的座椅。上午812时,下午26时,晚上73010时开馆时间,我们从不缺席。

“……他(指曹禺)时而用手轻轻敲自己的脑袋,时而不由自主地用手抚摸右耳边的“拴马桩”,每当他想不出如何处理剧中关键情节或忽然“灵感来潮”时,就狠狠地揪一下那个小疙瘩,友好的同学给他起名叫“灵感球”。我早已注意到他这“怪癖”,每当他发愣,苦思苦想时常常求助他的“灵感球”。

以上是对曹禺先生的回忆。我把清华校友文化总结为爱国奉献、爱校感恩、团结互助。清华校友文化在曹禺先生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雷雨》的创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曹禺先生那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体现了清华传统的精髓。这也是曹禺学长留给我们晚辈和后学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关新闻

  • 112020.08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92014.10

    曹禺先生女儿参观清华图书馆

    10月29日上午,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1933外文)的女儿万黛、万昭访问清华图书馆,参观了老馆阅览室东北角的一张书桌,8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他们的父亲曹禺在母亲郑秀的陪伴下,完成了中国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

  • 252010.09

    清华举行座谈会纪念曹禺百年诞辰

    9月21日下午,雨后初晴,阳光透过绿叶簇拥的玻璃窗照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第一阅览室一张普通的书桌前。

  • 232012.03

    徐心坦:有事 找宪康——悼念承宪康同志

    徐心坦(1961水利) 2009年4月,宪康尽全力做好他们班级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活动后,感到十分疲惫,多次向我诉说:“以后我再也接待不动了”。

  • 142016.03

    著名音乐家茅沅学长回校访问

    2016年3月10日,著名音乐家、我校1950届土木系校友茅沅学长回校访问。

  • 052008.12
  • 062012.06
  • 102009.06

    董达生/王灵梅:祝“两岸清华”栏目的“开通”

    北京-新竹清华学子敞开心扉 心声互通 携手共进“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2009年4月,北京《清华校友通讯》的“两岸清华”的栏目开栏了,值得祝贺。回溯近20年,北京清华倪维斗与新竹清华倪维斗两位知名教授“戏剧性”地不期而遇,开拓了两岸清华鱼雁往还与学术情感交往的良好开端。王灵梅(2004级博士后)作为北京倪维斗院士的第子,向新竹维斗大师致以真挚的敬意。清华学长,校友,这是最尊贵、最真挚的称呼,可以...

  • 272008.04

    杨宜勇:书缘人缘一生缘

    杨宜勇,1980级机械(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我是1980年夏天考上清华的。本来报的第一志愿是经济管理工程系,第二志愿是力学系,结果录取到了第三志愿机械工程系,分在压02班。进校后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在四川只招一个人,录取的就是现在回归经济系的李稻葵教授,他的总分比我高。我入校是8月28日,那时的北京全然是一种盛夏的感觉。开始我住在三号楼,便经常去老图书馆自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