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1917级校友、中国杰出桥梁专家梅旸春学长资料捐赠仪式在清华校友总会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出席并讲话。梅旸春学长亲属代表,清华大学土木系、校史馆、档案馆等单位代表二十余人参加会议。捐赠仪式由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杨柳主持。
捐赠仪式现场
与会人员观看了《为国筑就“争气桥”》微纪录片,共同回顾了梅旸春学长等新中国第一代桥梁人的风骨,以及清华桥梁人为国争气的光荣事迹。梅旸春主持设计了钱塘江大桥、澜沧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其中,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它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破解了当时的“卡脖子”问题,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有“争气桥”之称。1958年,党中央正式决定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梅旸春被任命为总工程师。1985年,大桥获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已去世多年的梅旸春仍是第一获奖人。
梅汝瑶介绍捐赠资料情况
梅旸春学长的长女,1952级土木系校友梅汝瑶介绍了捐赠资料情况及梅旸春学长生平。她表示,自己跟清华有很深的渊源,家里多位成员都是清华校友,多年前就在酝酿将其父亲梅旸春的一些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在她看来,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属于历史的,应该被保留下来,以勉励后代不忘初心。随后,梅汝瑶介绍了此次捐赠的资料,包括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委任状、梅旸春学长获得的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奖等证书,以及梅旸春与梅汝璈(1916级校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代表法官,曾参与东京审判)两位清华学长及他们与同宗叔侄两家的珍贵合影等。其中,梅旸春学长获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证书填补了清华大学档案馆收藏空白。
梅旸春学长部分捐赠资料,梅旸春(左1)与梅汝璈(右2)两位清华学长及他们与同宗叔侄两家的珍贵合影
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表示,非常高兴且感谢梅旸春学长的亲属能把这些珍贵的资料赠给学校。在梅旸春等学长身上能看到清华大学对他们的影响,作为桥梁建造师,他们除了有形的桥,还有无形的丰碑,即对祖国对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金富军表示,这些精神传统的载体就是档案,近年来校史馆进行了名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研究有形的载体,挖掘无形的精神,一方面对档案资料数字化,提供给有关学院、机构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将征集到的资料进行形式多样的展出,从而触达更加广泛的人群。
金富军、冯鹏、梅晓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发言,杨柳(右下)主持会议
在座谈交流时,清华大学土木系系主任冯鹏表示,梅旸春等学长的事迹在土木系广为流传,作为清华人的他们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后辈应当多去了解他们的历史。梅旸春学长的亲属,1980级土木系校友梅晓鹏表示,梅家四代有近80年的清华情缘,其自小就了解到梅旸春等前辈的先进事迹,影响并引导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也与此有关。
史宗恺讲话
在总结讲话中,史宗恺对梅旸春学长亲属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表示,此次活动不是简单的资料捐赠,更让我们看到了清华前辈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清华有一批像梅旸春学长这样的前辈,值得我们去挖掘,展示出那一代人的情怀,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工作。史宗恺强调,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发掘梅旸春学长的精神内核,一是梅旸春学长身上有鲜明的清华印迹,能看到清华影响和改变了他对体育、美育的认识,在他身上有特别典型的清华人特征;二是浓厚的爱国情怀,在赴美学成后,他选择回到祖国,在抗战前后作出的努力,都展现出对祖国深厚的爱;三是他在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中展示出的极好的技术功底。史宗恺指出,包括梅旸春学长在内的一批清华前辈,既是清华毕业生的优秀代表,更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接下来,校友总会与校史馆要联合起来,通过访谈,以文字、短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做好对这一批清华前辈事迹的挖掘和宣传。
颁发捐赠证书
随后,史宗恺向梅汝瑶颁发了捐赠证书。
梅旸春亲属梅汝文、王骢、梅冰、梅岭、徐节,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袁浩歌,档案馆、校友总会相关老师参加了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