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第一期“校长有约”活动在李兆基科技大楼举办,校长邱勇、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副校长杨斌共同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共话创新与挑战。
校长有约活动现场。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9日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举办的SC15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中,代表清华大学参赛的计算机系超算团队斩获总冠军,这是中国大陆高校第一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总冠军。在今年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ASC15、ISC15、SC15中,清华大学超算团队包揽了三项国际赛事的冠军。11月20日,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广东工业大学落幕。决赛中,清华大学代表队以团体总分450分的成绩夺冠。邱勇校长第一时间听说好消息并寄语“祝贺同学们挑战成功!愿大家继续挑战未来!”
交流会现场,校团委副书记刘宇汇报了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及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情况。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作者汽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潘济安、社科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许弘智,以及超算团队队长计算机系本科四年级学生裘捷中分别做了发言。随后,邱勇校长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引发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邱勇与大家分享关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邱勇说,一周之前,我听到了挑战杯和超算团队得奖的消息。昨天是感恩节,这是你们送给学校的最好的感恩节礼物,因为挑战杯和超算团队的获奖能够体现出清华培养的学生的水平。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那就是再等两天,清芬食堂重新开业,包子肯定会回来!
就职时我曾说,办大学要从容,现在却并不从容。但是,现在的不从容是为了未来的从容。因为学校目前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进入新百年,我们既有压力,也很紧张,全体教职员工在进行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好综合改革的任务。在综合改革中,学校格外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我们提供更多的二学位机会、取消百分制、建立更加完善、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等。未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将有更多像今天在座的老师一样优秀的学者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交流会现场。
无论是挑战杯的成绩还是超算的获奖,其动力的源泉都是来自于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对于科学的追求。今天这个活动叫“校长有约”,约会的对象就是这些有梦想并执着的实现梦想的同学们。同时今天也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1896年,119年前的今天,一个化学家写下遗嘱,希望将他的遗产作为奖金,奖励那些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这个人就是诺贝尔,他所作的一切也都是为了鼓励创新与挑战。得知学生们获奖,我第一时间说了两句话“祝贺同学们挑战成功!愿大家继续挑战未来!”参加竞赛的过程很重要,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家依然会保有创新的激情,获得更多国际竞赛的冠军,你们将代表清华的未来。最后要特别感谢为大家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邱勇与大满贯超算团队同学自拍。
史宗恺与学生交流。
杨斌与学生交流。
史宗恺表示,同学们需要有传统的“班级”的概念,同时也需要类似“星火班”的集体,实现更多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交流,它会教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者。比如美术学院和汽车工程系的学生一起设计项目,这就是交叉。“星火班”的学生,将来有很大一部分会从事学术科研工作。经历了没有学分绩概念的星火班立项选拔和一系列的培养,这些学生会更加感谢学校,而学校也能够发掘更多人才。
杨斌说,超级计算不仅是重要的研究问题,也是大数据等新兴应用落地的重要基础,学校会积极协调经费、场地等资源,进一步支持学生超算的发展。同时,超算团队要抓住获奖的契机,让更多对超级计算有兴趣的同学加入进来,鼓励跨学科发展。学生参与超级计算比赛这一类的赛事,对技术知识、协作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作者汽车系学生潘济安。
潘济安说,我从高中开始就喜欢把自己比较奇怪的想法做出实物,也做过一些机器人结构上的设计。后来来到清华以后,一直延续着这样的兴趣,在学校“挑战杯”的推进下,做出来一个气动样机,并对已有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和改进,获得了学校挑战杯的一等奖。但在加工点火样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向一线工程师学习了点火样机设计上的经验,大幅修改了原有设计,在今年暑假的时候,造出了点火样机并点火成功,也对齿轮齿条发动机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作者社科学院学生许弘智。
许弘智说,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的这一特殊的务工人员群体。我的母亲是基层教师,父亲是基层民警,很多调研的思路和关注的重点也都从他们那里耳濡目染,来清华以后有幸有这个平台结合所学去探索发现,回到社会本身,通过自己的调研发现问题并且提出反思,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这一点马克思先生其实早已睿智地指出,哲学家们总是在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超算团队队长计算机系学生裘捷中发言。
参会人员合影。
在本次交流会上,大家共同探讨了不同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与做法,并就如何进一步增强清华学生学术创新能力、营造校园创新氛围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