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访中国新闻技联名誉理事长孙宝传

2010-11-04 |

“移动”背景下的媒体变革    

 

前言:随着手机电视、CMMB的发展,IPhoneIPad的迅速崛起,媒体移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正如孙宝传先生所说:“移动”不单是一种消费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最近,笔者就此采访了孙宝传老先生。  

   

中国新闻技联名誉理事长孙宝传    

  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媒体移动化提供了沃土  

   在谈起移动媒体出现的背景时,孙老师说:“其实,移动阅读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移动媒体也早就有之。很多人喜欢在地铁、公交车上看报纸,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就是一个移动媒体终端;我们常常在移动中听广播,我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还没有电视机,有的播音员将足球比赛讲解得有声有色,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袖珍式收音机也是一种媒体移动终端。  

   户外生活、移动迁徙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移动中接收和交换信息是许多人的客观需求,以往只是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无法充分满足而已。随着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移动媒体的价值更加凸显,媒体移动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人们内在的移动阅读需求,移动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两者一拍即合,这就是移动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  

   “移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当问及“移动”与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时,孙老师说:“当前,移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将越来越普及。它突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速了社会的运转速度。人们在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接收和交流信息,而且可以处理工作和事务,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  

   现在,不少人已经开始在移动中谈生意,做交易,从而大大加快了经济社会的运行速度。我自己就曾在高速公路上,通过移动互联网竞拍过一个心爱的收藏品。按照经济理论,资本流转的周期愈短,产生的社会财富越大。可见,移动作为一种日益普及的生活方式,必将大大加快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移动媒体的出现,无论是手机报、CMMB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移动媒体,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移动技术及其产品满足并刺激了需求,反过来,被刺激了的需求又带动并促进了移动技术的发展,于是,就出现了包括ipadiPhone等在内的各种新的移动智能终端。在需求拉动与技术发展的良性互动下,一个移动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形成。  

   “移动”在媒体中的应用    

   谈到“移动”在媒体中的应用时,孙老师说:“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对媒体而言,移动不仅是一种信息的消费方式,更是一种媒体的工作方式。  

   新闻是随时随地发生的,需要记者深入到事发地去采访,需要编辑部向一线前移。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地震水患等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对突发事件更加关注,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更显重要。  

   在这种情势下,移动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应用更为紧迫。在移动中采集新闻,在移动中报道事件,在移动中指挥报道,将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新的趋势”。  

   在移动中采集新闻    

   他说,“我在文章中提到,烟台日报等一部分新闻媒体已给记者配备iPhone专用手机,记者利用智能手机,以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形式,随时随地采集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并快速传送到新闻中心的全媒体采编系统供编辑选用。  

   智能手机采集的音视频新闻素材虽然质量比专业设备差些,但对于现在的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来说基本可用了,更重要的是它能及时抓拍新闻事件现场的珍贵瞬间。‘911事件’,恐怖分子撞机世贸大楼的图片,就是游人用家用摄象机拍到的,质量虽然不太高,但它的价值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但新闻媒体的记者来说,智能手机已不单单是一个通讯联络的手段,也是一个随身携带的采访工具。据相关数据,目前智能手机在手机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5%,预计到2015年,智能手机将占据半壁江山,可以相信,在新闻媒体这个比例会更大些”。  

   在移动中报道事件    

   他又说,“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新闻媒体往往要派大批记者、编辑前往事发地进行现场报道,为了更有效地组织报道,需要将编辑部前移,于是,一种‘移动报道系统’就应运而生报道事件。  

   新华社‘多媒体移动报道系统’就是为适应移动报道而开发的,它采用面向服务的技术架构(SOA),以松藕合方式与总社的系统相联,以充分利用总社的资源,系统本身具有‘系统可拆分、功能可裁剪、流程可重组’的特性,满足了不同报道规模、不同功能要求的移动报道的需求,为编辑部前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移动中报道新闻事件,就能在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真实、丰富的新闻报道和相关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竞争力和传播力”。  

   在移动中指挥报道    

   他还说,“新闻报道本来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战’,尤其在全媒体、移动式报道的条件下,更是一场多兵种、全方位的新闻‘运动战’,需要周密的策划、快速的协调、统一的指挥。为此,有的新闻单位已经或正在开发‘报道策划和指挥系统’,以实现新闻报道策划和指挥的信息化、常态化。同时,准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在‘电子沙盘’前组织和指挥重大新闻报道,并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运用事发地的环境信息,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移动’正在改变着新闻媒体采集、报道、指挥的工作方式,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移动”将成为新闻报道的要素之一    

   关于移动这个话题,孙老师最后说,“在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最优势的报道力量、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投放到最需要报道的地方,谁就能在新闻战中抢得先机;谁能够最早到达事发现场,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并在第一时间发出新闻信息,谁就能在新闻战中赢得胜利。  

   从‘常规报道’向‘移动报道’方向拓展;从‘服务于静态人’向‘服务于动态人’方向拓展,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的下一个新课题、新挑战”。  

   “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    

   孙宝传先生于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63年毕业留校,1965年奉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72年从中宣部干校调人新华社,2000年退休。但他退而不休,近10年来,作为创始人之一,他一直在“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发挥余热,在此期间,他领导申办了“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他笔耕不止,10年来共发表各种有关新闻信息技术的论文、文章达一百数十篇之多。圈内朋友说,“工作对于老孙似乎是一种乐趣!”  

   谈及缘何退休后仍一如继往每天到“中国新闻技联”上班时,孙宝传先生谦虚地说:“退休后,我做的工作不多,但一直关注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写的文章水平不高,但都是自己的真实观点!至于问我为什么不去享清福,这里倒是有一个心结。我人生中最好的8年青春年华是在文革期间被称为‘阎王殿’的中宣部渡过的,对我一生来说,应该说是一种生活体验和锻炼,是有收获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受用的,但从专业角度来说,荒废了我的业务和大好时光,因此,总想把失去的宝贵时间补回来。还有一点,我读大学时,蒋南翔校长提出的‘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的口号,对我们这一代学生影响极深。记得,2000年我退休时,掐指一算才工作了38年,离校长的要求还差12年,总觉得自己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当时,我写的一首诗反映了我那时的心境:‘健康工作五十年,校长教诲记心间;一不留神到退休,掐指一算才卅八。人虽老矣梦犹在,生命苦短倍珍惜;赛完规定练自选,愿为新华献余热’。如果健康允许的话,我希望能够干到2013年,实现‘健康工作50年’的心愿”。  

   结缘钥匙链收藏    

   孙宝传先生退休后,在关注传媒技术发展之余,还爱好钥匙链收藏!  

   说起与钥匙链收藏结缘,他说:“钥匙链是收藏圈内的小儿科,很少有人收藏,我收藏钥匙链也完全是一种偶然。1975年,新华社派我赴英法进行技术考察,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很穷,只给每个临时出国人员发20美元零花钱。驻法使馆帮考察组的成员每人买了一块手表,那时手表可是家庭‘三大件’之一啊,但买了手表,20美元就所剩无几了。第一次出国,总想买个纪念品回去,但几个法郎能买什么呢。一次在小商店里偶然发现一个塑料‘照相机’钥匙链,从觅像镜望去,是巴黎著名景点的图像,按一下快门,换一幅图景,挺好玩,还不贵,又有法国特色,于是就买下了,从此就与钥匙链结上缘了。后来,我发现钥匙链与邮票一样,文化内涵丰富、历史底蕴深厚,就喜欢上了,我称它为‘立体邮票’,收藏钥匙链成了我的业务爱好,。退休前,由于工作忙,只能‘随遇而藏’;退休后,时间多了,就开始‘刻意收藏’,进而尝试做专题收藏,譬如奥运钥匙链收藏,世博纪念章收藏等。到目前为止,我已收藏了约7000多枚钥匙链。参观上海世博会,一般人都希望参观大国、富国的展馆,我却专挑小国、穷国的展馆,还花了1000多元,买了16个小国的钥匙链,我收藏到钥匙链的国家也由180个上升到176个”。  

   自费出版《心链奥运》,为人文奥运添彩    

   据笔者了解,孙老师还出版过有关奥运收藏的书,话题就转到奥运收藏上来,他说:“奥运钥匙链专题收藏,我是从1984年开始的。那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我国派出了一个大型体育代表团去参加比赛,我的一个朋友作为新闻工作者被派去作新闻报道,回国时给我带回一个洛杉矶奥运会的钥匙链,从此以后,每届奥运会的钥匙链我都收集,不是托人带,就是朋友送,数量虽不多,但比较齐全,但1984年以前的奥运会钥匙链就很难搞到了,后来互联网出现了,给收藏爱好者带来了福音,我开始在网上竞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从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历届的奥运会钥匙链都收集齐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我就想,作为一个退休老人,别的做不了,就利用自己的收藏品写本奥运的书,为人文奥运添点彩吧。于是,用了一年多时间,花了近10万元退休金,于20081月自费出版了《心链奥运——奥运故事与奥运收藏》一书,印了一万本,除了卖掉一部分外,我就分送给了亲朋好友和地震灾区的孩子们”。  

   出版《世博徽》,为和谐世博加油    

   接着又谈到他出版的第二本有关收藏的书时,他说:“《心链奥运》一脱稿,我就想,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同是21世纪中国的两件盛事,也应写本书,为和谐世博加油。于是我就着手通过互联网从世界各地世博收藏爱好者手里收集历届世博会的奖牌和纪念章,边收集世博历史遗存物及相关资料,边动手写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终于收藏到了从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奖牌、纪念章等共200多枚,《世博徽——世博会历史变迁与历届纪念章》的书稿也出来了,在朋友的帮助下,由文汇出版社于200910月出版,印了四千本,第二次又印了一万本,我用部分稿费买了500多本书,送给我身边的朋友们,为世博做了一点小事,感到很高兴!”  

   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心愿    

   最后,笔者问他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他给我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正在收集科技方面的纪念章,如有可能还打算写一本书,用纪念章来勾画科技发展的历程。这本书我要献给中国的孩子们,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要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孩子们的身上,这是我作为一个老科技工作者未了的心意”。  

   结语:采访过后,孙老师给笔者看了他最近收藏的部分科技纪念章。通过与孙老师的交谈,笔者深感:收藏不易,但要搞清每一件收藏品的背景和含义更不容易。举例来说吧,一枚数学家笛卡尔纪念章的图案是一棵树,树根、树干、树枝上都刻有法文,每个法文单词都翻译出来了,但整个纪念章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就是搞不明白。为此,孙老师请教了新华社的法文翻译、外籍法语专家,都说不清楚。后来,还是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搞清楚了,原来,笛卡尔不仅是数学家,也是位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体系就像一棵树,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笔者看到孙老师的办公桌上有厚厚的一摞书,都是为查阅相关资料新买的。  

   拙笔惭愧不足以表达一个敬业、爱国、退休后仍然坚持10多年为中国工作的退休老人的谦虚与可爱。直到文章落笔,一句话始终在我耳边作响:“如果健康允许的话,我希望能‘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 (张霞)    

   

   孙宝传简介:    

1939年生,浙江嘉善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名誉理事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子学系,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通讯社工作,曾任新华社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通信技术局局长等职,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获王选新闻科技成就奖。    

   

转自 慧聪广电网 2010113    

相关新闻

  • 012008.08

    周厚贵当选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2008年4月11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上,周厚贵当选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272015.03

    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李春生校友来访

    2015年3月27日,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北京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春生校友(1981级汽车系),北京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热力技术事业部副总经理卢建等到访清华校友总会。

  • 312021.03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成功召开

    3月28日,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在新闻学院成功召开。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显章,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新闻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新闻学院副院长杭敏,第二届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会秘书长王健华以及20余位理事在线下、50余位理事在线上参会。会议由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会会长、常务副院长陈昌凤主持。清华新闻与传播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部分校友合影唐杰介绍了校友总会的相关情况,对新闻学院校...

  • 212022.12

    清华校友总会新闻与传播学院分会2022年度理事会成功召开

    12月17日下午,清华校友总会新闻与传播学院分会(以下简称“清华校友总会新闻学院分会”)2022年度理事会召开。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新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显章,新闻学院原党委书记、新闻学院分会原秘书长王健华,新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新闻学院分会原会长陈昌凤,新闻学院院长、新闻学院分会会长周庆安,以及学院校友会常务理事董关鹏、周静、纪海虹、何美、金城、凌云、沙垚等40余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校友共聚云端。会议由...

  • 242017.05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会第二届理事大会召开

    5月21日下午,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会第二届理事大会在新闻学院宏盟楼204召开,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显章老师,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崔剑老师,学院党委书....

  • 202022.01

    清新情暖为校友 踔厉奋发向未来 | 清华校友总会新闻与传播学院分会年度理事会成功召开

    1月15日,清华校友总会新闻与传播学院分会年度理事会在新闻学院成功召开。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党委书记胡钰,学院原党委书记、校友会原秘书长王健华,副院长杭敏和20余位校友会常务理事出席。会议由学院校友会秘书长、党委副书记梁君健主持,学院院长助理虞鑫及30余位校友理事在线参会。会议现场陈昌凤从学科建设与科研、人才培养、国际交流、队伍建设和师德学风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学院近期发展情况。学院坚持“素质为本、...

  • 062023.1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王恩东:创新一定要敢于直面问题

    这些年,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频繁提到创新?因为只有在原始创新上持续发力,在基础理论方法上有所突破,我们才能摆脱对国外的依赖,才能在新领域新赛道上跑出好成绩。没有“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的重大开创性原始创新,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唯有依靠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在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关键...

  • 292023.11

    14名优秀清新校友获中国新闻奖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11月6日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7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73件,二等奖114件,三等奖187件。此次评选中,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报送单位的作品《听见急诊室》获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类三等奖。张勤、裴广江、李独伊、徐丹、袁汝婷、杨依军等6名清新校友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马姗姗、乔申颖、杨翘楚、陈国权、邓仙来等5名清新校友获二等奖...

  • 212009.01

    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由55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的200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18日揭晓,由清华大学作为主要参与单位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27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