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逝者伍铁平

2013-06-20 |

○孙炜

语言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伍铁平201352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伍铁平本名黄定涿,1928年出生于湖南湘潭,1945年—1946年曾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1946年—1947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19478月在河北省通过封锁线进入冀东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工作。

  他一直坚持不懈地斗争,成为学术打假的“斗士”。现在虽然有了检测抄袭剽窃行为的软件和各种监督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像伍先生这样的“斗士”。

  伍铁平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一直与语言学界的不良风气和个别人的学术不端行为作斗争,成为学术打假的“斗士”,被人称之为“老英雄”。这位老英雄因病医治无效,526日在北京去世。

  伍先生是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撰写的《模糊语言学》一书在业内影响很大,多次获奖。他主编的教材《普通语言学概要》也是高校使用最广泛的教材之一。同时,伍先生还是最早把语言类型学引进中国并运用于汉语研究的教授,他对西方词源学理论的研究水平在国内几乎无人能及。

  伍先生退休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学术打假上,一直致力于揭露语言学界的剽窃、造假等行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伍先生想跟一名上海的青年语言学家探讨一些语言学问题,但被拒绝。伍先生认真阅读了这名学者的文章书籍,发现其中有很多抄袭现象,伍先生干脆逐条考证,看他抄的是什么,有什么出处,发现后一一注明,连抄错的地方也都一一指出,这些错误都反映了那位学者不严谨的学术态度。由于伍先生的努力,那名青年语言学家的行为才被人们注意到。这可以算是伍先生学术打假的开端。

  上世纪90年代初,伍先生认为一位加拿大华人学者学术行为不端,认为他的很多论文是伪科学,还被对方告上了法庭。伍先生虽然是“被告”,但是得到了语言学界多数人的支持(很多人都在支持伍先生的声明上签了名),最后伍先生打赢了官司。

  此后,他一直坚持不懈地斗争,成为学术打假的“斗士”。现在虽然有了检测抄袭剽窃行为的软件和各种监督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像伍先生这样的“斗士”。

  伍先生一生颇为辗转。他1928年出生于湖南湘潭,1945年先考入昆明西南联大,一年后又到清华化工系读了一年书,然后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因工作需要,组织上派他到哈尔滨外语学院学习俄语。1950年伍先生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讲师和学报主编。1956年他进入苏联专家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举办的副博士进修班攻读俄语理论。后因中苏关系破裂,该班停办。但他用俄语写的毕业论文《古俄语短尾形容词的形成过程》已经完成,并体现了较高的理论水准。在“反右”和“文革”时,伍先生均受到很大迫害冲击。后来伍先生又经历了几次工作调动,于1985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理论教研室,成为该室学术带头人。

  伍先生的俄语水平很高,他曾经打算编写一本《俄语词源词典》,虽然最后没能出版,但是在阅读外国的词源词典时,他接触了跟俄语同属东斯拉夫语支的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跟俄语同属斯拉夫语族的捷克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保加利亚语,跟俄语同属印欧语系的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这促使他下定决心学习这些语言,并且一直为之刻苦努力。在“文革”的十年间,尽管正常的学术活动已经停止,伍先生依然继续攻读外语,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习法、德、日语的《毛主席语录》和鲍狄埃的生平及其《国际歌》的各种外语版本,以及巴黎公社的文学、历史等。在“五七干校”时,他更是利用劳动空闲,读完了《资本论》第一卷和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1984年夏天,即使在住院期间,他仍然学习了意大利语和拉丁语。后来还发表过跟《国际歌》和《共产党宣言》有关的语言学论文。伍先生接触的外语之多、掌握的俄语和英语等水平之高,是业内的多数人无法企及的。

  我的导师王宁先生在伍先生80华诞纪念会上的一段发言中肯评价了伍先生的一生:“伍铁平先生是一位正直为人、刻苦为学、认真为师的学者,他不媚俗,不畏权,不顾自身安危,敢说真话,为学坛的纯洁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在敢于坚持原则,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勇敢精神上,是我们很多人自愧不如的。”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转自《东方早报》20136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