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用创业点燃激情——李笙凯校友访谈录

2014-09-17 |

在咨询业和科技园工作多年后,李笙凯选择了自己创业。今年开春,在浦东金桥,他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创办了“数元创投和宇海数园”。

他说:“创业确实是一个苦活、累活,成功率一般只有5%,但却是自我价值全方位实现的极佳方式,很值得。” 为那些中小创业者服务,帮助他们成长得更快,走得更远,将这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是他们的追求与梦想。

从清华园到咨询业

李笙凯出生在马来西亚,父母都是马籍华人,这让他从小深受中华文化的教育与影响。2001年他放弃了去加拿大的留学机会,怀着“航天梦”来到北京,选择了清华,就读于机械工程系。

令他感到遗憾的是,因为航天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国籍有严格限制,最终在硕士毕业的时候没有实现理想。于是他选择了投身管理咨询业,从此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探索之路。

2007年他进入了合益管理咨询集团,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咨询工作,服务过包括“百事可乐、壳牌、BP”等在内的大型跨国企业。两年后,转入正略钧策,为许多国有企业,以及大中型民企提供咨询服务。

几年的管理咨询实践让李笙凯对各类企业的发展特点有了独到的理解。“特大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有所不同的。特大型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文化。比如IBM的大象会跳舞就是企业文化转型,而诺基亚这两年的转型失败,就是企业文化的调整出现问题。而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主要是看战略和制度”,李笙凯解释道。

2011年,就在即将升任合伙人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对这样做的原因,李笙凯解释道:“无论内外资咨询再往上就是做销售了,我不太能忽悠”。于是,带着几年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李笙凯决定投身新的领域。

“梦想大街”上的Innospace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附近的帕洛阿尔托,有一条大学街(University Avenue),是很多创业者的第一站。这里诞生过像谷歌、PayPal这样的著名科技企业,被誉为“梦想大街”。

而在上海东北面的五角场地区,聚集着复旦大学等一批重要的科教资源。带着“梦想大街”概念启发的灵感,清华科技园和香港瑞安集团合作进行了“创智天地”的开发,旨在将科技园和房地产业相结合,将创业置于资源最聚集的地方。2011年,受清华科技园的邀请,李笙凯加入了“创智天地”。

“我们想到了斯坦福大学前面的大学路,想把那种氛围带回中国。但除了‘校区、园区和社区’三区联动的大学路,要把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精神带到国内,就要把核心的创新型孵化器功能带回来。因此,在2012年我们组建了InnoSpace,当时是国内的首个国际孵化加速器。如果说最早的东湖高新是1.0模式,创智天地和清华科技园是2.0模式,那么InnoSpace就是3.0模式。它不仅对接资源,并且以投资为导向,一开始的想法就是做YC”,李笙凯说。

YC,全称“Y combinator”,是美国著名的创业孵化器,扶持初创企业并为他们提供辅导,孵化了几百家创业公司,其中包括DropboxAirbnb等知名企业,累计获得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项目估值超过百亿美金。

InnoSpace做得很成功,首期全国有300多个项目报名,联合了四家VC共同筛选了10个项目进行孵化,并最终有四个项目获得下一轮融资。然而,由于在创智天地所负责的事情较多,不能专注在项目孵化上,李笙凯在2014年选择了从InnoSpace离开。

新的起点:数元创投和宇海数园

浦东金桥,在离陆家嘴和自贸区都不到十公里的地方,李笙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数元创投”和“宇海数园”两家公司。希望将“创业投资,孵化器和产业园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集为一体,为所投资的创业项目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作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宇海数园广泛地接触有创业想法的人或团队,将这些“种子项目”引入到孵化器中来孵化。在考察半年至一年后,数元创投再挑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项目跟进,做进一步的辅导与投资。

“创业投资有不同的做法,有人选择广撒网的模式,而我们选择了少而精的模式。我们的整体基金规模不大,但在单个项目的投资却可以比较大,首期基金计划投资十到十五个项目。因此,我们不仅仅投钱,还有各种资源对接和孵化服务,陪伴所投资的项目共同成长。”,李笙凯介绍说。

谈到为什么选择“少而精”的模式。李笙凯认为,“广撒网”模式讲究的是通过提高投资的项目数量以期将成功的5%项目网住。“少而精”模式讲究的是通过“优中选优”方式找到好项目,再通过后期的孵化服务和资源对接,使得成功的5%项目从所投资的项目产生。“广撒网模式认为投资100个总能成功5个。而我们认为其中3~4个是我们所投资的10个中产生的,他们仅能网住剩下的1~2个。这不仅仅是中国,包括在美国,如YC最成功的几个项目都是在早期每期只有10个项目的时候产生的。”

创业的那些事儿

接触了那么多创业者,再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在李笙凯的眼中,创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给出了这样一些回答与思考。

首先,创业是自己的事情,你必须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己为自己负责。创业者应该呆在第一线,如果别人工作8个小时,那创业者应当工作更长时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事情,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你凭什么要求员工做到这一点”,李笙凯说。

其次,创业是一个苦活、累活,要能放下身段,不摆花架子。他说,“我在外资做咨询的时候,出差都是五星级酒店。到这边来了以后,自己出去也就住快捷酒店。”与此同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在创业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坎坷和困难。

“当你对自己选择的这个方向没有坚定的信心的时候,一次障碍,你能克服过去,两次障碍,你能再努力一下,但再往后呢?比如我现在有时会被别人拒绝,甚至放鸽子,但也不能气馁。”

那么,哪些人适合去创业呢?换而言之,创业者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李笙凯认为关键的三点是:经验积累、兴趣爱好、个人气质。

创业者本人最好在某个行业工作了3-5年,甚至十年以上,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经验积累,真正具备进入实业的生产力。“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任何一个行业,没有积累是很难成功的”,他说。

在积累之外,从兴趣爱好出发也是一种途径,但同样要求经验,而不是“一拍脑袋”。他提到,有一位朋友,平时做程序员,业余时间周游欧洲国家写游记,写得非常有心得。几年后,自己尝试了旅游互联网方面的创业项目,成果就很不错。

最后一点就是气质相合,“比如我是一个屌丝,如果硬去做针对高大上人群的项目,就很难对用户有很好的把握。所以创业项目也要看是否符合个人气质”。

这些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创业团队,李笙凯也发现,有两类创业者的项目最难做也最有价值。一种是有“成功经验障碍”的创业者,他们往往坚持采用既有的模式来做项目,不愿意修改,太过经验主义。另一种则是典型的“技术型”创业者,只懂专业技术,却比较缺乏商业意识。“技术型创业者往往觉得,我这个东西有价值,别人就应该买,他没有想过有些东西要调整,要找到好的切入点”,他补充道。

他和清华的情缘

和许多清华学子一样,李笙凯对清华有很深的感情。从本科到硕士,他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坚持做社会工作,为同学服务。此外还参加民乐队的表演,打马杯的篮球、排比赛,搞科研、做学术,当然也暗恋过隔壁系的“女神”。在清华的那些日子珍藏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谈到清华的学子,他说:“清华的课程安排整体偏理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如一些外校的同学上手快,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比清华的同学更成熟。

但是,清华的教育体系确实让我们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同学一般比较有追求,能够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这样几年之后,高下自现。当然,积累很重要,如果频繁地更换方向,几年的努力都可能付之东流。”

正是由于对清华的情缘,对于有志于创业的校友,李笙凯表示出热忱的欢迎。尽管创业的道路往往十分孤独,布满荆棘,没有鲜花与掌声,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创业是自我价值全方面实现的极佳方式,还能收获到珍贵的人生经历,很值。”

供稿: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 作者:王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