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揭晓 清华两位教师两位校友获奖

2020-09-03 | 田阳 编辑 |

8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5个项目获得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6人获得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雒建斌、生命学院施一公两位教授,以及清华校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原宁教授的科研项目荣获陈嘉庚科学奖。清华校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兴教授荣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关于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的决定

“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

雒建斌,1994年在清华大学精仪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纳米摩擦学和纳米制造研究,在薄膜润滑、超滑等领域有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美国STLE(Society ofTribologists and Lubrication Engineers)国际奖、中国摩擦学分会最高成就奖等。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雒建斌教授

雒建斌教授的获奖项目是《摩擦中微粒作用机制及超滑机理》。雒建斌与合作者发明了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提出了分子膜润滑的物理模型,建立了薄膜润滑理论;实现了液体中纳米颗粒运动状态和速度分布的测量,揭示了液体中纳米微粒的行为及其与固体表面间的作用机制;首次在蒸发水滴中直接观测到Marangoni流动, 解决了百年来水滴蒸发过程是否存在Marangoni流动的悬案,提出新的Marangoni流动判据,并应用于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中,大幅度降低了晶圆表面残留颗粒数量,制备出超光滑表面晶圆(Ra 0.05 nm)。率领团队开展了广受重视的国际前沿方向——超滑研究,发现了新的超滑体系,揭示出液体超滑机理,建立了基于摩擦诱导化学反应、流体动压效应、双电层效应和水合效应共同作用的超滑理论模型,将液体和固体的摩擦系数均降低了约两个数量级,分别可达0.0003和0.00004。超滑被认为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在制造、医疗、航空、航天、水下航行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解决人类高能耗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施一公,1989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西湖大学校长。主要学术领域包括: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尤其是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体关键复合物结构,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教授的获奖项目《剪接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报道了世界首个完整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剪接体组分的组装原则及催化活性中心的分子结构。解析了酵母剪接体工作过程中全部8个基本关键状态及人源剪接体7个状态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完整地覆盖整个剪接通路中关键的催化步骤。从组装到被激活,从发生两步转酯反应到剪接体的解聚,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剪接体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结构信息,将我们对RNA剪接的分子机理的理解推向原子层面,为理解高等生物的RNA剪接过程提供了重要基础,推动了整个RNA剪接领域的发展。同时,为进一步探索与剪接异常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和药物开发提供分子基础。

高原宁,1983年和198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0—2018年任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近代物理所所长。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院长,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近年来领导LHCb国际合作中国组在强子谱研究上得到重要成果。2015年首次发现五夸克粒子,被评选为当年物理学领域的重大进展。2017年发现双粲重子,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原宁教授

高原宁教授的获奖项目是《实验发现五夸克态》。1964年,盖尔曼和茨威格提出夸克模型以解释强子结构,认为强子可以分为两类:由一对正反夸克组成的介子,或由三个夸克组成的重子,质子和中子就是最常见的重子。夸克模型的提出者们同时也指出,可能存在有别于普通重子或介子的奇特强子,例如由五个夸克组成的粒子,但在其后的50年间没能得到实验证实。2015年,LHCb实验在底重子到粲夸克偶素、质子和奇异介子的衰变过程中,发现粲夸克偶素与质子的不变质量谱中存在明显的增强结构,通过达立兹图和全振幅分析,首次在实验上确认存在五夸克粒子。由于该衰变过程中包含大量奇异重子共振态的中间过程,这些结构很容易被认为是由这些共振态的复杂作用造成的。高原宁领导LHCb国际合作中国组采用达立兹图分析确认了结构是五夸克粒子的效应,并通过全振幅分析得到了五夸克粒子的质量和宽度。虽然量子色动力学是描述夸克间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但由于其在原子核尺度上表现出的非微扰性质,目前人类还不能从第一原理严格预言强子的性质,夸克如何组成强子依然是不解之谜。五夸克粒子的发现是对传统强子组成的重要突破,其内部结构有很多的可能性,如紧束缚的五夸克态、重子-介子分子态等,实验发现的五夸克粒子很可能是这些量子态的叠加。对五夸克粒子结构的研究成为国际高能物理研究的前沿,为理解强相互作用的本质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

陈兴,2002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位后,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加入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化学糖生物学。

陈兴教授

陈兴教授的获奖相关成果是“聚糖的化学标记和解析”。聚糖是一类在生命过程中与核酸和蛋白质同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长期以来,因难以对其进行特异性标记和分析,聚糖生物功能的揭示一直进展缓慢。已有的研究结果和临床证据表明,糖基化的异常往往伴随着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疾病、癌症等重大人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糖科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加深对相关人类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促进有效诊疗手段的开发。面对糖科学领域长久以来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化学新方法被寄予厚望,化学糖生物学成为了糖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陈兴课题组围绕“活体中聚糖的精确化学标记和功能解析”开展研究。以化学标记为主要研究方法,实现从离体到活细胞、再到活体的逐步推进,力求解决两个科学问题:动物活体中聚糖的精确化学标记和唾液酸化聚糖的生物功能解析。在化学生物学方法开发方面,以活体水平上的分析为重点,发展了一系列化学标记、成像和组学鉴定的方法,实现了聚糖的精准标记和解析。在功能研究方面,揭示了唾液酸化聚糖在细胞迁移、神经突触连接、肿瘤生长、心肌肥大等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功能。

关于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是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的,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运作的社会科技奖励。陈嘉庚科学奖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两类奖种目前均设6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人。

截至目前,陈嘉庚科学奖共评出35项获奖成果(40位获奖科学家),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共评出26位青年科技人才。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通报》“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专辑


相关新闻

  • 012018.06

    清华校友吴蓓丽、常超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2018年5月30日下午,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举行。

  • 112020.08
  • 182018.09

    清华大学两位教师和两位校友荣获2018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8年9月15日,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清华大学两位教师和两位校友荣获2018年度“求是杰出青年....

  • 072018.11

    清华大学两位教师五位校友获得2018年何梁何利奖

    2018年11月6日,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5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中国....

  • 232023.10

    两位清华校友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近日,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陆续公布2023年新增院士名单。截至10月22日,官网显示已有305人当选,其中包括两位清华校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文东升(1997级硕,热能)、美国东北大学教授张阳(1983级环境)。

  • 162021.06

    两位清华人入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年12月下旬,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获本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院士和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带头人、1950级土木系校友陈厚群院士名列其中。

  • 302024.04

    两位清华校友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4年4月29日,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30名同志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授予20个青年集体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两位清华校友: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印奇(2006级计算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姜磊(2006级工物),凭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是中国青年的最高荣誉...

  • 112020.08
  • 072023.09

    两位清华校友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科学院院士

    2023年9月5日,加拿大皇家学会科学院(The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RSC)2023增选院士名单揭晓,在101位新选院士中有两位清华校友,他们是同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工程学院任教的陈通文教授和曾宏波教授。

  • 162021.06

    我校1位教师8位校友当选2020年度国际计算机学会杰出科学家

    12月16日,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公布了2020年度杰出科学家名单,全球共有64名杰出计算机科学家获此殊荣,我校1位教师8位校友榜上有名。他们是:我校计算机系副教授崔鹏(2005级博,计算机),研究兴趣包括大数据环境下的因果推理与稳定预测、网络表征学习等。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教授杨天若(1987级计算机),研究范围包括并行和分布式计算、嵌入式和普适性计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刘学(1992级数学;1996级硕,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美国天普大学教授王昱(1993级本、1998级硕,计算机),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智能感知、移动计算与算法设计等。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高级研究员白帆(1994级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车载网络与移动建模等。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名华(1994级本、1999级硕,电子),研究兴趣包括在线优化和算法、能源系统(如智能电网和节能数据中心)、智能交通系统等。IBM Almaden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蕴瑶(1995级自动化),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库、人机交互等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研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副教授童行行(1998级本、2002级硕,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大规模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尤其是图形和多媒体数据)等。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副教授张洪宇(2006—2014教,软件学院),研究领域是通过利用从软件数据中挖掘的知识来提高软件质量和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