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清华课堂到战机座舱——一位飞行员的“时代推背感”

2022-06-02 | 来源 《解放军报》2022-06-01 |

当青春遇到新时代

董宾 杨博


拉开系绳,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徐于豪从蓝色布口袋里,掏出一个透明塑料盒子。掀开盖子,他拿出里面的三阶魔方。

哗啦啦,哗啦啦……双手快速拧动,不到20秒,一个魔方被顺利还原。玩魔方,是徐于豪从小学起培养的小爱好。他喜欢玩魔方的紧张刺激,更喜欢6个色块搭配出的无限可能。

当青春遇到新时代,一代军人演绎出比魔方更有魔力的传奇。2011年,空军开始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那年夏季,空军招飞工作组恰好来到徐于豪的家乡浙江金华。

金华武义县第一中学高三14班,只有徐于豪在内的3个男生没戴眼镜。抱着试一试的想法,3人报名招飞。令人惊喜的是,其中2人招飞成功。他们经过地方高考,加入蓝天方阵,来到清华校园。

入学后不久,学校就组织航空航天系统的领军人物前来授课。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女飞行员程晓健,特级飞行员严锋等,都登上过飞行学员班的讲台。在他们的讲述中,航空航天系统的快速发展和美好前景,令徐于豪心里痒痒的,恨不得马上飞上先进战斗机。

当徐于豪徜徉在清华校园时,人民空军的战机也正在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徐于豪入学当年,空军的歼-6飞机仍在服役。当时,歼-20已完成首飞,进入验证定型;运-20正紧锣密鼓地研发,1年多后将迎来它的首飞;几年后,在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歼-16首次公开亮相……

10年后,徐于豪通过视频系统,参加空军和清华联合培养飞行学员10周年总结研讨会。发言时,他感慨:歼-6飞机早已完成自己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10年间,空军武器装备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歼-20列装部队,歼-16、歼-10C批量生产,网友眼中的空中三剑客,形成强大的实战能力。

徐于豪说,自己这代人是幸运的,遇上了一个机遇无限、梦想升腾的时代。

机遇再好,也需要用双手和奋斗实现。喜欢动手,是徐于豪的爱好之一。读小学时,他用易拉罐做出一把小椅子。这个作品入选全校创作展,全校师生排队参观。徐于豪假装参观,却竖着耳朵细听参观者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和称赞。中学时,这双手握着笔,刷过海量试卷,取得优异成绩。高考前,还是这双手填写入学志愿书,将自己送进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班。

飞上先进战机后,徐于豪惊喜地发现,手握驾驶杆操纵飞机,远比玩魔方更刺激更有“魔力”。

训练复杂气象课目时,徐于豪常驾驶战机在云里钻进钻出。大块浓重的雾擦着座舱盖飞过,远处的闪电穿透墨一样的积云,穿破云层时天空瞬间明朗……这些魔幻般的景色,让他爱上飞行和天空。

徐于豪更喜欢夜航。座舱之外,是深邃无垠的夜空、无数颗缀在天宇的繁星。他想起清华学长、“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话:美丽的宇宙和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

时代加速,28岁的空军少校徐于豪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推背感未来有无限可能。他说。


从清华课堂到战机座舱——一位飞行员的“时代推背感”

董宾 杨博 刘海洋


空军航空兵某旅新型战机起飞训练

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徐于豪驾机执行任务

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徐于豪登上战机(袁俊 摄)

若想获得生命的灿烂,从此刻飞翔

一块电脑屏幕大小的硬纸板,被学弟学妹托举在胸前。

“我想当医生”“我想上复旦大学”“我想进科学院”……每个人用五颜六色的笔,描绘着心中的梦想。

一次应邀回母校,已成为空军歼击机飞行员的徐于豪,看到这样一幕。记忆中,他也曾登上讲台,说出梦想为自己打气。

小时候,徐于豪常听见飞机轰鸣声。站在农家小院里,他仰望天空,四处搜寻飞机的踪迹。听大人讲,附近有个空军机场,那是战斗机在训练。

这,也许还称不上梦想,只是为梦想埋下的一个伏笔。

有时现实挺梦幻,有时梦想很现实。读高中时,这个浙江金华武义县普通农家的子弟,给自己定下的梦想简单而现实: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读高三时,徐于豪为实现梦想找到的落点是:报考浙江大学。

没想到,2011年,徐于豪被选拔为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飞行学员,曾经的梦想一下滑跑到起飞线。

在清华学习3年后,徐于豪来到空军航空大学。2015414日,他首次独自驾驶初教-6飞机升空。当时,这款墨绿色的螺旋桨飞机,激活了他内心潜藏的飞行梦。当晚,他兴奋地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小时候踩在棉花上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很快,徐于豪不再满足开这种螺旋桨飞机。“以后,我至少开上喷气式飞机吧!”他不断修正自己的梦想。

机遇,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2015年,徐于豪来到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某旅。第一堂课,教员安排新飞行学员参观。修理厂里,一架红白相间的教-8飞机正在试车。发动机开车,引擎轰鸣那一刻,徐于豪顿时觉得世界一片安静,耳朵里只有发动机澎湃的呼啸声,还有自己心脏的跳动声。

那一刻,他知道,机遇来了!

那年,徐于豪所在的空军某飞行训练基地迎来某新型国产战机。路过机棚时,徐于豪第一次见到这架灰色涂装、低调却不失霸气的战机。当时,他根本没有奢望,自己能飞上这型先进战机。

从飞行学院毕业分配到部队后,徐于豪所飞的战机性能也不错。他一度以为,飞上当时那型战机,已经是自己的“终极梦想”。

不久,另一支改装部队抽调年轻飞行员,徐于豪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支改装部队列装的恰是当年他“邂逅”的那型新战机。

也许,这是一次偶然。徐于豪相信,偶然之中,有时代演进的必然逻辑。

徐于豪装饰新家客厅时,特意安装了一个浅褐色的玻璃柜,里面摆放着初教-6、教-8、歼-7等飞机模型。这些是他飞过的机型。他说,不同机型,承载着自己不同时期的梦想。

“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面对记者提问,徐于豪谈起一次拂晓飞行。

那是一个夏天,他和战友奉命转场。战机起飞不久,远处天地线跃出一轮红日,金色的光辉迅速在大地蔓延,褐色凝固的大漠瞬间生动起来。

阳光布满整个座舱,变幻出不同的色彩。那一刻,喜悦与踏实充盈心间。那一刻,徐于豪告诉自己,梦想要和天空比肩。

不知不觉,徐于豪加入飞行队伍已12个年头。那年建军节,他结束飞行后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片——一个霞起云飞的清晨,一个男人张开双臂,拥抱整个天空。

后面,还有一段文字:若不飞翔,梦想将会破灭;若不飞翔,生命就会流逝;若想获得生命的灿烂,从此刻飞翔……

从“我”到“我们”,世界一下子变大了

初夏,路旁的紫荆花开了。每天早上,从清华紫荆公寓到教学楼的学堂路,就成了自行车的海洋。轻快的车轮,卷起细微的风,留下一串车铃或笑声。

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站在路旁的徐于豪,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还有几分上考场前的忐忑。

推开图书馆厚重的古铜大门,沿着十几级大理石台阶,来到偌大的阅览室内,只见数百名师生正安静地读书。一刹那间,徐于豪有些不敢迈步。“我真的属于这里吗?”他问自己。

报到不久,学校辅导员带着被称为“航15的这批新生,来到清华园青砖白柱式的建筑前:你们是清华新百年迎来的第一批新生。对你们而言,清华校徽的紫色,是空军蓝中国红的融合。

每一字、每一句,沉甸而又滚烫。

徐于豪上大二那年,话剧《马兰花开》在新清华学堂公演。这部清华学生自编自导的话剧,展现了“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先进事迹。舞台上,几十人用算盘计算数据的场景,久久徘徊在徐于豪脑海中。

作为一座有着深厚爱国传统的学校,清华大学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王淦昌、邓稼先、周光召等一个个清华学子的姓名,如群星闪耀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天空。

在那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年代,一个人、一群人,怎么会有这么永恒的精神,这么巨大的能量?

徐于豪找来邓稼先的传记、纪录片,仔细阅读观看,最终找到答案:一个人所为之奉献付出的东西,是无数人所奋斗的事业,他一定能获得不一样的能量,生命会有不一样的气象。正如一位学者曾说,“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从“我”到“我们”,徐于豪眼中的世界一下子变大了。

学堂路上,徐于豪和同学们将自行车骑得飞快。刚开始,他们身上的蓝军装,常吸引很多师生的目光。时间久了,这种违和感渐渐消退。阅览室里,徐于豪坐在靠窗的座位上读书,一抬眼,就能看到绿意葱茏的爬山虎。和地方大学生一样,他整天埋头苦读,经常到晚上闭馆的音乐声响起。

到部队后,徐于豪更加体会到了“我们”的力量。改装新型战机前舱首飞成功那天,他特意请部队宣传干事为他和战友们拍了一张编队飞行的图片。“我们要一起打仗的!”他兴奋地说。

飞行时间越久,徐于豪越觉得自己离不开飞行。他说,只有在空战中,才能充分体现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的意义。他很庆幸自己遇到了飞行,“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一次,徐于豪探亲回家,和几名高中同学相聚。一名曾出国留学后继承家族产业的同学好奇地问徐于豪:“你在天上飞行害怕吗?”

徐于豪和大家讲起自己第一次参加跳伞训练的场景。当一个人被抛入空中,那种深深的孤独感的确令人绝望。不过,哪怕是再危险的飞行,他从来没有害怕过。他喜欢在座舱里的踏实感,像是“有人陪伴在身边”。

在他身后,有战友和团队,更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保持最佳迎角,更好地迎接这个时代

轻推油门,飞机加速滑行。瞬间,机头轻巧抬起。身子微微后仰的同时,蓝天充满整个视野。

每次飞行,徐于豪特别享受这个过程,“这时候,飞机有一个迎角,帅!”

一次次飞行,徐于豪迎接蓝天,也拥抱这个时代。生逢其时,他顺理成章地踏上空军快速发展的新节拍。

2017年,徐于豪从飞行学院毕业,分配到空军某飞行训练基地。当时,空军正在该基地强力推进新型飞行教官培训,力求为军事训练领域打开一扇

对飞行来说,迎角越大,爬升也就越快,需要克服的阻力也就越大。徐于豪喜欢这种大仰角带来的挑战和征服感。

特级飞行员严锋曾为清华班的学生们上过一课。徐于豪深深记住了这个理着寸头、阳刚气十足的空军飞行员,也记住了他驾驶战机大仰角起飞的标志性动作——“一飞冲天”。“飞行员就该是这个样子!”他说。

2019年,徐于豪迎来第二次分配的机会,来到空军航空兵某旅。不久,有两个航空兵部队抽调年轻骨干,他是人选之一。

一家单位地理位置较好,装备的战机较为老旧。另一家单位地处戈壁大漠,列装的是新型战机。徐于豪的选择是:到大漠戈壁去,那里机会更多,能飞上最好的飞机!

来到大漠当天,战友接过徐于豪的行李,贴心地送上一个口罩。大漠多风沙,即使戴上口罩,也常有细沙钻到嘴巴里,一嚼咯吱咯吱响。风沙最大时,就像一堵沙墙席卷过来,白天瞬间变成黑夜。

像是和这个时代脱了节,大漠里的官兵都没有网购的习惯,因为最快的快递也走得很慢。休息时间想要逛逛公园,需要坐上摇摇晃晃的大巴车,到几十里地之外的县城。

苦,还能苦过邓稼先当年待的戈壁滩?大漠的夜格外静谧,徐于豪放下手中的书,常常想起当年一位同学在《马兰花开》留言本上写的一句话:许中华一生,无怨无悔!

很快,徐于豪把环境的艰苦抛在脑后。他欣喜地看到,和他几乎同时来到大漠的是几架“新家伙”。当时,空军新一代军事训练法规和大纲在部队全面推开。新机型、新大纲、新任务……对徐于豪来说,这一切像魔方一样充满吸引力。

很快,徐于豪强大的学习能力显露出来。他注意到,在对地攻击课目中,如何应对进入角度偏差,飞行教官给出的方法都是比较定性的描述,让人很难把握。

如果是我该怎么办?有没有简单易懂的办法?徐于豪决定自己研究。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用计算机建立模型,推算出不同角度的修正度数。这一做法,很快被单位采用并推广。

一“战”成名。渐渐地,旅里组织课题研究,徐于豪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往往是大家发言完了,旅领导直接点名:“于豪来说几句。”

起身,发言,他毫不掩饰内心深处的自信。

学习、磨砺、成长,这位1994年出生的年轻飞行员,画出了一个大仰角的成长轨迹:该旅第一批换装国产新型战机、第一批前舱毕业、第一批执行实弹任务……

徐于豪时常会想起在清华大学的日子里,班主任陈海昕老师曾这样给他们寄语:如果人生是一场飞行,每个人都希望能飞得更高。你要始终昂起头,保持一定的迎角得到所需的升力。

只有保持一种持久的热爱,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

深夜,徐于豪静静坐在书桌前,用书签挑开书页。

这个从清华带来的紫色金属书签,上面刻着8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何为自强不息?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困难挑战面前,一时的奋起是自强,只有持续的努力,才是不息的自强。

那是徐于豪到清华大学后的一个清晨,阳光洒满绿草茵茵的操场。大学礼堂前古老的日晷上,细细的指针挑起一缕阳光,淡淡的影子刻写着沧桑。

“冲破时间的有限,才能见证时间的神奇。”站在日晷旁边,徐于豪感慨于时间的大度与吝啬、短暂与恒长,也读懂了那位老师说的话。

一次,徐于豪参加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颁发仪式。一位来自精密仪器系的学姐,向大家展示她的日程表:上课读书、参加社团活动、运动健身,各种活动将表格填得满满当当,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这位学姐每天写日程表,坚持了很多年,这令徐于豪深受触动:“没想到,一个人一天竟然能干这么多事!一件事能坚持这么久!”

清华操场上,几块巨大的标语牌上写着: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是所有清华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徐于豪和同学们把这句话改造成为祖国健康飞行50,用以提醒自己:只有保持一种持久的热爱,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

分配到空军航空兵某旅后,由于训练资源有限,很长时间内,徐于豪没有飞上战机。焦躁、担忧、不安,一段时间后,他的心反而静了下来。除了潜心研究飞行,他开始在网上学习英语,整整“打卡”了一年。

后来到另一个单位,徐于豪飞上先进战机的同时,迎来部队改换新的训练大纲。相比老大纲,新大纲的训练理念、流程、方法,有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徐于豪仍习惯四平八稳地飞,几次对抗空战训练,都被老练的对手“秒杀”。

从事飞行几年来,徐于豪第一次感到了“痛”。他找来所有课目的训练手册,逐字逐句研读。

又和战友过招,对方赢得已经有些吃力;再打,徐于豪已然赢多输少。

徐于豪的目标感很强:害怕打球受伤影响飞行,这位曾经活跃的前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踏上篮球场;为适应高强度训练,他苦练体能,手掌满是器械磨出的老茧;担心在戈壁待久了,思维视野受到局限,他坚持每天阅读。一看起书来,他仿佛又回到大学的阅览室。

不管是对事业和团队,还是对家庭和爱人,徐于豪都传递出一份坚实和牢靠。

几年来,飞行再忙,爱人林佳燕的生日、结婚纪念日,徐于豪的表达从未缺席。有一年,爱人过生日,徐于豪送了一个萌萌的卡通玩偶“大白”。这是他最为得意的礼物。“让大白替我守护你!”林佳燕感动得差点落泪。

有一年,徐于豪和爱人到青岛疗养。夏日海滨,朝阳为海面撒上一把碎金。和爱人聚少离多,徐于豪格外珍惜这难得的相聚时光。他和爱人十指相扣,光着脚,踩着细软的沙滩,沿着弧形的海岸线漫步。

走过清晨的凉爽,走过中午的炎热,直到迎来惬意的晚风,两人仍意犹未尽。林佳燕兴致正高:“累了吗,还走不走?”

“走,一直走下去,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相关新闻

  • 292022.09

    从清华课堂到战机座舱—— 一位飞行员的“时代推背感”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12019.04

    智搏云天——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清华班”飞行员训练掠影

    3月27日,南国某机场上空天高云淡。轰鸣声中,3架战鹰以倒“品”字阵型升空。随即,一场“二对一”自由空战在云天间激烈展开。驾驶3架战机的飞行员,是南部....

  • 222017.08

    褪去光环 砺精兵 苦练精飞 谋打赢——首批“清华班”新飞行员顺利完成战斗机改装训练任务

    当最后一架飞机平稳滑入停机坪,坐在前舱的“清华班”新飞行员牛江鹏,微笑着向大家点头示意。至此,16名“清华班”新飞行员圆满完成飞行技术考核,顺利结业了....

  • 122020.05

    色彩•浪漫•勇气|空军“清华班”飞行员牛申的青春航迹

    每个人选择的道路虽不相同,但无数如牛申一般的青年都选择了迎接挑战,担当起新时代国家脊梁的重任。这是属于每个人的青春荣耀时刻。“不是在飞行,就是在准备飞....

  • 102022.03

    “金头盔”飞行员刘功昭:更好的风景在远方

    在航校学飞行时,教员对我们说:“不要迷失于眼前的风景,更好的风景在远方。”加入人民空军的第11个年头,我越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当时读高三的我向同学“吹牛”说自己也要上清华。没想到高考后,我真的去了清华——经过层层选拔,我顺利成为首批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飞行学员。顶着空军飞行学员与清华学子的双重光环,亲戚老师的赞许,同学朋友的羡慕,让我...

  • 022018.03

    从书生到武将:一位清华园走出的抗日将军

    冯仲云,江苏武进人,1908年生,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大学部数学系,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为清华大学支部书记。

  • 232019.12

    苏铧烨:从一滴油到一滴水,一位清华人与青海的五年化学反应

    苏铧烨,2008年从广东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年硕士毕业后参加了青海省第一批定向选调生的招考来到青海工作,先在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工作,后借调到海....

  • 232010.06

    一位老清华学子的不变情怀

    ○李道铿(1954水利)“生命有限,党的事业无限”,“高级知识分子有退休之日,共产党员无‘下岗’之时”,“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无悔的人生”,这是我的人生座右铭。 李道铿学长 一、自强不息,奋力进取,扎根辽宁为水利我是辽宁省水电设计院1993年退休的教授级高工,1984年入党的共产党员,77岁了。195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响应号召,自愿放弃五年制本科学习机会,选择上了两年制的“大专班...

  • 032020.04

    杨俊:一位清华硕士在甘肃基层的脱贫攻坚故事

    事业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坎坷不平,个人能做的就是在顺境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在逆境中不断激励自己,积淀厚重自己的人生,努力承载起背负的使命。正....

  • 222019.11

    田天:一位清华“90”后博士的创业路

    作为AI初创公司,田天的公司成立仅一年多,已融资近亿元,今年10月以来,接连收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京津冀-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