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专家访谈︱张其锟:扩展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024-06-04 | 来源 公号“CityDS”2024-05-17 |

精彩导读

第八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吸引国内外数百位实力选手报名参赛,选手们摩拳擦掌,即将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本期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张其锟和我们聊聊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发展历程、新技术影响下城市规划的发展等话题。

张其锟简介

张其锟,出生于19289月,现年96岁,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市计算中心主任、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正局级离休干部。1983年,张院长主持负责了北京首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8301工程总体设计和实施工作,并于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被人事部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全国城市规划行业资深规划工作者贡献奖

8301工程简介

《北京航空遥感综合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代号称“8301工程,是原地质矿产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及北京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两部一市)的重点调查研究项目,也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字840170号一条龙攻关重大项目。首次在城乡规划领域利用航空遥感技术,辅以航天遥感资料,广泛深入地为首都城乡建设及科学研究搜集基础资科,研究解决城乡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基础地图更新、城市绿化、地质环境等),探索经济可行的特大城市现状调研技术方法。

调查工作历时4年,联合了33个中央和北京市的机关单位,共24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完成了41个专题研究,其中23项成果填补了北京基础资料的空白。调查涉及测绘、地质、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城市规划、消防、文物保护、交通等14个部门的业务,取得显著效益。该项工作对遥感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在当时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政府决策及管理立法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一、回顾历史,见证成就

8301工程项目中对于遥感在城市规划行业中的应用体系是非常完整的,从技术方法理论到规划实践应用,请问您当时是怎么设计这41个专题的呢?

张其锟:我在清华土木系读书时属于理学院,当时吴泽霖是我的老师,也是教务长,学院规定必须学一门社会科学,我选了两门,一个是社会学,一个是中国通史。社会学的基础使我的观点跟城市规划简单的物质观念不同,我工作后也非常注重社会调查。对于规划我一直有着自己的看法,不是只限于建筑,还包括人文因素。另外,当时觉得遥感可以探讨的领域很宽,不仅仅是人、地、房,还包括城市绿化等,基于以上的经验和经历就把这个项目思路给拓宽了。

那个时候其实遥感的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您是怎么带领200多人推进的工作呢?

张其锟:当时很多人都不了解遥感,所以我在多个场合宣传遥感技术,进行了多次宣讲,包括各单位的党委书记在党校学习,甚至市委会议。遥感技术能够发展这么快,不仅在前期进行了宣传,而且调研中间各专题成果也办了展览会。每结束一个课题,就进行宣传、展览,通过成果展览改变很多领导对遥感的看法,得到了多方领导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遥感的影响力。而且,针对各专业技术人员,我也开了遥感训练班,大家都觉得遥感能够解决这么多问题,都感觉很新鲜,也很积极,项目推进就很顺利。

在当时,这么多课题、工作组之间是采用什么样的工作模式?

张其锟:我们每个工作组都会定期的汇报进度,有了成果就向社会公布,也是对遥感技术应用宣传的一种途径。我们的41个专题成果也是逐个鉴定,不是整个大课题都完了再鉴定。调查项目推进实行边研究、边整理、边应用、边宣传的工作模式,我们开了很多展览会,包括在市委会议中的展览会、地质学院中的展览会,每次都有几千人参观。

8301工程是一个很庞大的组织工作,在工作的实施中各方的合作以及配合是很重要的,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合作的过程吗?

张其锟:我觉得地质部遥感中心起的作用很大,尤其在飞行方面。当时北京城区是禁飞区,我当时跑到军委办公厅的保密处去汇报了2次才准许飞行,那是很不容易的。当时的领航员,我们都叫他一根筷子飞行,因为他的航线操作飞的非常直。当时指挥飞行的时候,地面要有控制点,也要有发报机,发报机就在市委的楼顶上,用来导航飞机的飞行航线,这些都是我来监管的。所以,“8301工程涉及很多线程并行的组织模式,每个单位、每个技术人员在项目实施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随着调查数据资源的丰富,城市遥感在规划行业的应用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对于以遥感为代表的规划数字新技术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张其锟:现代遥感的资源很多了,我们对数据信息的应用更应该走入连续的城市规划,美国有本书叫“continuous city planning”,就是规划是持续性工作,它以动态的监测、评估和修正为一个前提。这本书是我在“8301工程查新时发现的,我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查新工作了,书中强调规划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我们应在当前丰富多源的遥感资源基础上,对城市进行动态监测、动态反馈、动态修正,形成规划上的闭环逻辑。

我觉得卫星遥感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数据来源,再结合其他社会大数据资源,比如交通、经济、人文等,扩大城市研究方向及研究深度,例如,可以对树种做识别、树木乱砍乱伐监测等。这比城市规划的内容更丰富,将城市规划拓展到城市治理。

三、寄予未来,再创辉煌

数据多源也对我们开展分析和研究的要求更高。从2017年开始,我们设立了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通过多数据的融合与集成,对现状及未来进行评估、预测,进而辅助城市决策及政府管理。对于规划决策支持模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您有什么指导建议吗?

张其锟:我觉得在规划决策支持模型中的决策系统很重要,它可以辅助决策者选择最优方案。我认为现在研究规划决策系统,应该以全面的生态要素为对象,不应该局限于传统城市规划中的人、地、房。生态系统比规划的含义更广泛,它是一个系统化、动态化的大概念,每个要素都互相关联。要利用遥感或大数据等信息把人文和自然要素都结合起来,成为规划的重要依据。而且,规划决策支持模型中的数学模型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在决策系统方法的研究中,要经常进行查新工作,注意国内外的科研水平,扩宽思路,随时掌握国际上热点、重点,这对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给“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组织及参赛选手们一些指导建议。

张其锟:模型大赛是一个促进创新、突破思路的平台,对整个行业、学科、科研教学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比赛选题要紧扣当下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中的前沿,多进行查新探索工作,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以后,再定自己的研究内容。而且,还要把多源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这些最新信息技术与规划领域密切结合,立足实际,探索新思路、新实践。我希望选手们在研究中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在选题意义、方法模型、数据使用等方面能够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

四、求知若渴,与时代同行

与书为伴,甘之如饴。已96岁高龄的张院长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无论是专业领域内的新理论还是跨学科的知识,他都积极地去探索学习。为了方便查阅各种学术资源,张院长搬家到国家图书馆旁边,在图书馆里有大把时间学习、阅读、思考。除了学识渊博,张院长的心态还始终保持着年轻和活力,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现代化老头。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他依然跟上时代潮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电子产品,并保持着上网学习、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作为曾经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院长时刻关注城市规划新动态,熟稔遥感、GIS等技术,紧跟时代节拍。张院长询问了我院近几年数字规划技术发展状况,指出当前城市规划设计要素较多,数字技术及应用前景的发展仍具有很大挑战,我们规划院要保持敏锐,走在前端。采访中,张其锟院长一直强调注意国外的科研水平,扩宽思路,结合国内外研究内容探索新思路,他一直在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这句话,也是对于我们新一代规划师的期望和要求。


采编:

胡腾云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张蒙 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师


相关新闻

  • 292008.05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积极参与灾区重建规划

    【新闻中心讯 记者 崔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规划院)组织师生员工为灾区人民捐款50万元,并第一时间组建专业的规划专家组赴地震灾区指导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 072024.04

    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成功举办

    2024年4月2日,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举行。张锦秋院士是全国著名的建筑师,主要探索城市与建筑领域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陕西省科协共同推荐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院士馆成功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4年4月2日,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

  • 292018.05

    天津校友会地产专业委员会举办“城市规划与未来建筑”专题论坛

    5月26日下午,清华大学天津校友会地产专业委员会“城市规划与未来建筑”专题论坛在富力大厦成功举办。专题论坛围绕“装配式建筑、新型防水材料、天津城市规划....

  • 012007.11
  • 182009.06

    周干峙:城市是人类的家园

      周干峙193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国家建委副处长,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天津市规划局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建设部副部长、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特邀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工作。曾负责编制西安市的总体规划,天津...

  • 262007.10

    中外市长、专家汇聚清华探讨“重塑城市活力”

    1 月2 2 日~ 2 3 日, 由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策划的“ 重塑城市活力: 社会凝聚力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平衡发展”(B a l a n c e d Urban Revitalization between Social Cohesion and H...

  • 282011.11
  • 272011.10
  • 202024.03

    “城市发展与生态保育”校友交流研讨活动举办

    2024年3月16日,“城市发展与生态保育”校友交流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一期)拉开序幕,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管委会主任史宗恺出席并致辞。本次校友交流研讨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下称“港澳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下称“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联合主办,清华校友总会港澳校友工作组、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下称“深圳...

  • 282019.03

    新技术助力石家庄“双创”发展——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现场见闻

    3月25日,石家庄希尔顿酒店,39支来自京津冀地区的清华“学霸”创新团队,在经历了一系列路演、评委提问等考核后,十余个项目最终胜出。他们将代表京津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