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希:科学因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而进步

2007-12-28 |

——记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希

新闻中心记者 程曦

  1999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2)、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重要奖项……与长长的获奖记录相比,学术合作与教书育人的成绩更令42岁的张希院士感到自豪,因为它们都有着思维激荡的美妙过程。关于这一点,张希特别喜欢物理学家海森堡的名言: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激发最有效的结果。

张希院士

  张希常说自己很幸运,他自己科研之路的启航正是受惠于一对学术合作者的跨国交流。张希曾是著名化学家沈家骢院士和德国H. Ringsdorf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生。两位导师从20世纪80年代末合作开展高分子自组装研究,携手活跃在功能超分子体系的国际合作中,从而推动了国内超分子科学的发展和中德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

那时的张希常常带着样品穿梭于亚欧大陆间,去德国做一些特别的实验。虽是国内条件所限的无奈之举,但他的确从中获益良多。张希尊敬地称两位导师为“科学之父”,他所受教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更有学术思想。比如沈家骢院士很早就鼓励的“两个基地”模式:青年人应建设好国内工作基地和国外合作研究基地,在两个基地间短期自由地来往,这一思路培养和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H. Ringsdorf教授则为张希搭建了一个国际平台,引导他进入了一个高层次的国际化学家俱乐部。张希与这些大师们的交流与合作,为他今天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两位导师的悉心指点帮助张希在学术上迅速成长起来。他很快把触角伸到化学领域之外,比如与德国明斯特大学H.Fuchs和慕尼黑大学H.E. Gaub两位物理学家的合作,让他在聚合物的单分子力谱和界面分子自组装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这类的交叉合作让张希心生感慨:化学和物理学家有两种不同的语言,如果交流合作得好,可以产生很多奇迹。至今,德国仍是张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站点,而且他的交流与合作的轨迹已由德国延伸到其他欧美国家。

现在,这样的交流当然已不再是单纯的西学东渐,而是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深入合作。亲身受益的张希也致力于为年轻的同辈们创造更好的交流环境,介绍推荐他们加入国际层面的研究合作中,尽管他自己才刚刚步入不惑之年。

  2006年暑假,张希应邀担任了在德国召开的第一届中德化学前沿讨论会的中方主席。中国的26人代表团中有1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们的报告水准与德国同行相比毫不逊色,这让张希感到十分自豪。在国际大舞台上找到重要问题进行长期合作,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张希乐在其中。

  科研合作是张希的强项,也是他的一大特色。在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佟振合院士负责的上一个“973”项目中,他与中科院化学所刘鸣华研究员的紧密联手就曾为佟院士所欣赏;继续申请《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分子自组装与组装体的功能》项目时,大家公推张希担任首席科学家。张希果然也不负众望,不仅将中科院的3个组和3所高校牢牢团结在一起,而且以清晰令人信服的表述说服了业内外评审专家,最终顺利获得立项。

  作为一位年轻的院士,张希钟情于教学,也擅长教学。十余年来,张希培养的学生中已有10人成为教授、副教授。在中科院化学所工作的大弟子入选百人计划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另一位高徒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当上了助教授。在清华工作的前三年里,他连续两次被研究生评选为良师益友

张希是一位和蔼细致、注重教学方法的好老师,更是一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兴趣、培育理想、恰当选择的好“导师”。一位跟他做基础性题目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发现自己的志向是加入工业界,在其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后,张希就送他到了一个从事应用研究的小组学习。正是这7个月的训练,使得这位同学顺利地加入美国杜邦公司。如果学生们选择出国深造,张希也很支持,他会把他们推荐给国外的名校名师,并用心地写一封长长的推荐信,因为在他看来,中西合璧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学生跟了我这么多年,甚至连说话的口气都和我差不多了,还能再学到什么呢?他们需要在青年时代接受不同化学理论的熏陶,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对将来的发展很重要。”

对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平衡,张希从来不用刻意维系。“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个称职的教授,我最开心的时候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工作。”他并不刻意偏重那些给他带来一项项荣誉的研究,他的逻辑很简单:做研究可以发表很多现在看来很重要的工作,但有多少能够永恒呢?需要时间的检验,也需要一点运气,否则也许20年后就毫无意义。相较而言,培养人虽是慢功夫,但是值得。

(转自清华新闻网)

相关新闻

  • 242016.10

    施一公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张希郑纬民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0月21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颁奖。

  • 152023.05

    类的思维与比的智慧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32022.06

    邓小铁:用博弈的思维看世界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现实世界中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两千多年前,孙膑利用博弈论原理帮助田忌赛马取胜,就是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如今,博弈论不仅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成为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而且它几乎覆盖了人类交互研究的方方面面,对政策科学与国际关系、人工智能、计算机与通信、生物演化等学科均有重大影响。在过去的近1个世纪中,博弈论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对于世界...

  • 302019.01

    资本与并购交流会圆满举行 资本思维助力科技创新

    1月11日,资本与并购交流会成功举办。交流会由清华校友TMT协会、清华校友总会AI大数据专委会、清华校友投资协会、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

  • 032022.11

    李乐飞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38讲:系统思维与系统工程

    10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长聘副教授、副系主任李乐飞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38场活动,为校友带来“系统思维与系统工程”主题讲座。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杨柳出席本次活动。近2000名校友、师生参与线上学习。

  • 242020.12

    兰春:文创思维激发可持续能量

    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节日创意大赛主题发布会” 于12月21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召开。发布会以“中国节日新文创”为主题,发布了“春节共创行动”和“中国节日大赛主竞赛单元”系列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校方领导代表、清华大学校友代表及关注、支持和参与文创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共同探讨文创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路径。论坛上,清华校友总会理事、清华大学文创院 C-LAB 主任、中国节日创意大赛执行...

  • 112006.01

    4位校友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

    4位校友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 4位校友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 ...

  • 292022.09

    设计思维——从造物到谋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62018.05

    刘宝珺院士:做个思维活跃的“多面手”

    在谈到个人成长问题时,87岁高龄的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强调:“我们应该涉猎广泛,把各方面的东西联系起来,一专多能。”

  • 092017.11

    脉脉CEO林凡,“内敛思维”杠上职场社交

    近日,脉脉创始人林凡登上了人民日报旗下《环球人物》杂志,成为了“财经创业”版面的专题人物。此次专访,展现出林凡这位资深学霸、清华理工男的个人风采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