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网络整理“高校第一人”的故事
刘芳
你知道“北冥乘海生”五个字代表什么含义吗?
在经常上网下载相声音频文件的人眼里,“一个相声段子如果没有打上‘北冥乘海生’的标志,就说明不是经典。”
迄今为止收集、整理相声音频文件达1.2万段的网友“大饼叔叔”,提起“北冥乘海生”也是一脸毕恭毕敬。他说:“北冥乘海生”基本上是民间第一个做相声文件整理工作的人,他收集的段子大概有千余段,全部免费放在网上供爱好者下载。
提及在相声整理领域受到的敬仰,“北冥乘海生”却说:“其实我整理得更多的是戏曲,相声只是附带的。”
谁是“北冥乘海生”
“北冥乘海生”,真名刘鹏,清华大学电子系博士,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语音组工作。
1978年,他生于山东潍坊,初三时随父母一起到北京定居。高中期间,偶尔听到的一盘戏曲磁带意外地改变了他以后的生活。
那是一盘“四大须生”经典唱段的磁带,十几岁的刘鹏忽然从中听出了味道。此后,他开始主动听广播电视里的戏曲节目,买戏曲磁带,1995年考上清华大学后,他加入了学校里的京昆协会,学唱京剧里的老生。那时,每周五京昆协会都要一起活动。
刘鹏慢慢变成一个标准戏迷,几乎每天晚上都去听戏,渐渐摸索出逃票去长安大戏院、工人俱乐部、人民剧场(现已拆)等地方听戏的窍门。京剧之外,他喜欢听相声、评书等曲艺,常常周末跑到天津,就为了在剧场听一晚上相声。
2000年左右,已经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读研究生的刘鹏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把所有能找到的戏曲段落转成mp3格式,放在网上供大家下载,让更多的人接触这个东西。”于是他在学校实验室的电脑上建立了一个ftp,把自己收集来的饮品资料放上去。
这就是现在很多人张口就来的“经典ftp(ftp://166.111.67.33) ”。
其中的资料主要是戏曲,尤以京戏为主,也有些简单的地方戏。而相声、评书等,刘鹏只是“碰到了就顺带做一点”。就这样,几年时间,他大概整理出4000余段戏曲音频,千余段相声、评书等音频。
整个研究生阶段,刘鹏似乎只有两件事:学习和翻录磁带。那时经典唱段基本只能从磁带里找,他拿个随身听,连一根音频线到电脑上,一盘一盘地翻录。现有的磁带翻完了,再去买,买不到的,去借。
有些经典段落由于年代久远,磁带也没有,用的都是唱片,他专门从朋友家里借来了老式的唱机,一点点翻录。
这个工作,他一直做到现在。
替祖师爷传道
2005年,刘鹏博士毕业,他关掉了原来在实验室的ftp,把原来的收藏都转到好友姜骏那里。姜骏目前是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后,标准的戏迷,掌握着一肚子的戏曲知识和逸闻典故,他在刘鹏的收藏基础上,又添加了大量的视频、剧本、剧照、脸谱等文件供网友免费下载。
“刘鹏算得上曲艺网络整理的高校第一人,我们都很尊敬他。”姜骏说,他甚至清楚地记得他与刘鹏第一次见面是2003年6月24日,“听说‘北冥’找我,太受宠若惊了。”
包括很多戏迷朋友在内,都是因为刘鹏的ftp而相识的,先是交流手里收藏的曲艺资料,然后在“水木清华bbs”和原“一塌糊涂bbs”上讨论。
就在那一帮朋友里,不少人像刘鹏、姜骏一样,靠个人力量做着曲艺的网络整理传播工作。
2000年7月,石家庄的“小生”创办“中国京剧艺术网”,收录了2608段京剧名家唱段;2000年底,身在加拿大的“小豆子”开始录入民国初年五册本的《戏考大全》,将其中收录的近500出剧本转为电子文档,并于2001年3月创办“中国京剧戏考网”,发布所有录入内容;同时期,北大法学系的“豆腐”创办“梨园”网站,侧重京剧艺术的台前幕后,提供大量争端录音;2003年,一群青年京剧演员在北京“前门老火车站”组成“老车站剧社”,演出频率为一周两场,多数是很少上演的“骨子老戏”和面临失传的剧目。
如今,“中国京剧艺术网”成为京剧艺术网站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而“小豆子”的戏考网因其成本收集之全,成为业内人士都频繁光顾的网站。这些网站全部是非营利的公益性质网站,负责人拿自己的业余时间维护、整理,没有报酬,有时候还要投钱进去。
这种以整理、普及传统曲艺为目的的网络传播工作,在刘鹏之前基本没有人做,有人零散做过一些,但没有他如此系统。以相声为例,据“大饼叔叔”统计,“北冥乘海生”的命名方式、归类方法至今仍为其他网友所沿用。在刘鹏的收集基础上,后来又有“九天”、“丑先生”、“相声仓库管理员”等网友多方采集,到2004年左右,网络相声传播数量已达2000余段,基本涵盖了各位名家的主要作品。
“曲艺的爱好者都有这样的意识:替祖师爷传道。”刘鹏说,很多人希望义务地做一些事,比如去给小学生讲一堂曲艺知识的普及课。
工作之后,刘鹏变得很忙,整理的东西少了,听的戏也少了。“当然也不完全是时间的问题,现在的好戏本来也不多。”刘鹏和他的戏友们都很不习惯现在的新戏,舞台上充满了声光电,而京剧最核心的表现却没有人重视。
“其实京剧讲究的就是因陋就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能表现一切。现在把舞台弄得那么华丽,反而失去了表演的魅力。”姜骏说。
2005年夏天,刘鹏、姜骏与另外两个朋友曾一起去录制过一期《小崔说事》节目,主题就是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在节目里,刘鹏直言不讳:“我们所谓戏迷,跟现在的新戏都没关系。”
“按说我们都是学自然科学的人,思想不应该保守,但我们都觉得,有些传统的东西不该丢弃。”姜骏笑着说。
“为什么我们要尊重传统?”刘鹏说,这几年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对自己传统的东西是不是要传承,这个还难说,因为传承有很多的难度——但是最起码要有尊重的精神。”刘鹏说。
作为戏迷,刘鹏和朋友们并不担心“戏曲的衰落”,他们知道戏曲已经过了黄金时期,不可能再复兴,只要有一小撮人喜欢就好。他们说哪怕戏曲进博物馆也没什么,但是希望它能按照原来的面貌被展示,而不是四不像。
尽管现在网络上流传的曲艺音频、视频资料已经非常丰富,刘鹏却会时常感到悲观:“我觉得我们这些整理最终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真正精髓的东西是在人身上,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介入,只能是在外围打转。但这需要有资金、人力的支持。我们只能尽我们的能力,记录一点是一点。”
(转自:《作家文摘》2008年2月19日,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