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万嗣铨:一个人的十年

2008-03-06 |

张志 李漠 王帆 李谟坤

  万嗣铨: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曾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98年至今担任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主席。

  面对外界一直以来的质疑和不同声音,万嗣铨很有耐心。

  第一次见到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主席万嗣铨是在国家大剧院东南角地下一层的食堂。这一天刚好是万嗣铨到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十年零两天的日子。

  本来约的是上午,秘书说:“由于参加奥运的一个活动中间增加了个研讨会,主席可能会晚点到。”中午,秘书带我们去食堂吃自助餐。

  为了避免大剧院里有油烟味,大剧院里不设餐厅,只在东南角半露天的地方盖了个供工作人员用的小食堂。中午的时候人很多,大家排着队进入,容纳几百人的座位坐得满满当当,大剧院的领导和员工都在这儿用自助餐。

  吃完饭,在地下二层小剧场边上一个简陋的化妆间内——工程业主委员会主席的办公室,我们的专访开始。万说:“从1998年开始,我就是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的主席。委员会有主席一正两副,3个委员,共6人,工作人员有60多位。如今只剩小剧场没有完工,大约有40多人转到国家大剧院管理委员会里去了。因为他们参与了大剧院的建设,熟悉的人过去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大剧院办公室很简陋。万说:“安德鲁设计的时候就把办公区域的空间设计得很狭小,把主要空间让给了演员和观众。”工程业主委员会10年来的办公室都是临时的。“10年来我们工程业主委员会没有在外面租一间客房,为了节省开支我们都是在临时的房间里办公。

  万嗣铨很少接受采访,现在工程基本结束,所以才有时间有选择地接受媒体采访。

  10年弹指一挥间,他说在工程业主委员会10多年有太多的感想,但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通过大剧院建筑设计的国际招标,最后选定了这个方案,感悟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定政策。二是大剧院是一个椭圆球体,无论在设计时或施工时都必需使用计算机技术,无论是玻璃或钛金属板没有一块尺寸是一样的,甚至没有一个角是90度的,石材也需要三维切割。这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我们做到了,说明我国的施工技术在信息化时代是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三是各级领导从来不提竣工时间的要求,永远是进度服从质量,永远是好字优先。

  “领导没有给我压力,我自己给自己压力,我想盖得快一点,盖得更好一点,当然了好字优先。还有一个压力是省,我不能够超支啊。”万说。

  国家大剧院最初报批的总造价是30亿,国务院要求我们先按26.88亿控制。到第四年,即2005年由于物价调整、美元与欧元的汇率变化,出现了资金缺口,而工程进度又不能受到影响,为此国家向大剧院工程继续追加预算。到目前为止,国家大剧院的总造价是30.61亿元人民币。这在工程许可的范围内。

  万嗣铨手中掌握着这笔巨额资金,为了解决好监管问题,万嗣铨说:“我自己主动找审计长李金华,请他派人到这里来进行审计,别工程完了再审计。最多的时候他们来了30多人,前前后后差不多11个月,我很高兴地告诉你,我们经得起审计。

  谈到已经完工的工程,万嗣铨说如果打分的话,那八十分到九十分吧。这个工程质量分为几个部分来说,首先第一个是结构工程质量,钢筋混凝土做完,我们得了一个长城杯,这是结构工程质量的最高奖。后来做了钢结构,专家来评审给了五个优,也是相当不错。装修质量最近刚刚开始验收,我们也在努力争取工程质量的最高奖鲁班奖。”

  “对我本人来讲,我觉得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应该能够盖得更好一些。”万嗣铨认为,第一,这样的工程是第一次,第一次总是有欠缺,不可能第一次都满意的;另外目前北京施工面摊得太大了,北京市一年的开复工建筑面积超过一亿平方米,相当于整个欧洲的开复工建筑面积。从施工队伍来讲,大量的还是农民工,缺少真正的技工,他们能做到今天这样已很不容易,可是如果真正允许在全国范围更好地招标,能把最好的施工队伍招来的话,那施工应该比这更好一点。

(转自:《小康》杂志 200821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