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戚发轫:阅读的幸福

2008-07-04 |

在谷歌、百度里敲入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的名字,短短不到1秒的时间里就能搜索到上万个相关结果,谈论最多的是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话题。这位中国载人航天之父现如今已是位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老者,却依旧坚毅地带领着中国航天事业走向未知的明天。众所周知,在戚发轫的人生旅途中,他把他毕生的精力几乎全献给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一个如此不平凡的人的一生中会读什么书?

回忆起读书生涯,戚发轫感叹说,看到最多的书就是课本以及与航天有关的专业书籍,其次就是历史书籍。而这一切都与他出生的年代、成长经历无法分割。

1933年在辽宁省复县一户农民家庭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戚发轫。1935年他随家人到了已经沦为了日本殖民地的大连,城市里大街小巷贴着日语标语。小学时学习了当时所谓的国语——“日语,每天唯一能阅读到的书是日语书写的讲述着日本历史文化的课本。小学五年级,戚发轫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不是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人。在他的记忆深处,一幅画面依然清晰可见:每天上学后全体学生都在操场集合面朝东方向天皇三鞠躬并背信条。亡国奴三个字也从此烙在了戚发轫的心底,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精神。

念初中时,所在的学校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戚发轫就是图书室的小主人——义务的图书管理员。于是,他经常泡在书海里,小小图书室里又少又破的书让戚发轫体会到了阅读的幸福。那时,除了看了一些武侠小说、中国当代小说及散文外,他最喜欢且看得最多的是前苏联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话及其精神给他带去了震撼和不可磨灭的印象。戚发轫还回忆起了第一次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的一个小插曲:每晚完成作业后他习惯看看小说,因为晚上家人们都挤着睡在一个房间里,为了不打扰家人睡觉,父亲经常不让他看闲书。出乎意料的是,那天晚上父亲却允许戚发轫在家人熟睡时继续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因是“父亲以为它是一本介绍如何炼钢的技术书籍”。

上高中时学校附近有一个图书馆,可以看到很多报纸以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书籍。虽然阅读的条件、环境比从前好多了,但是戚发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学习课本知识中而不是阅读课外书籍。当时大连人都很重视教育,就算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也要供孩子上学念书,所以他每天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做习题上,此外周末时还要回家干农活,无暇再读课外书籍。

此外,戚发轫念高中时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非常时期,美国的飞机经常轰炸沈阳,他亲眼目睹大批伤员的惨不忍睹的景象。那一刹那,他感受到“当亡国奴的日子不好过,国家不强盛时日子也不好过”,萌生一种想法——造飞机。高考毕业时他3个志愿全填的是飞机系,并顺利进入当时清华大学的航空学院学习。而他的志向也决定了他后来的岁月里看到最多的书就是专业书籍。1957年毕业后戚发轫便被分配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这一干就是50多年。繁忙的工作让他总是马不停蹄甚至顾及不到家人,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航天以外的书籍。

由于身处的年代、工作等等因素,戚发轫叹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得比较少,他始终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对我国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有所了解,所以现在他偶尔去书店买书时依旧会买些古籍、历史书看看。戚发轫认为,现在整个的文化教育,应该教育中国年轻人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很多的青年人喜欢上网、娱乐,他对当今的年轻人寄予了期望:要珍惜时光,为将来打好基础。

(转自:科学时报 2008630

相关新闻

  • 142021.09

    陈芳允:不穿拉链衣服的院士

    “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是陈芳允写的一首小诗,也是他人格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一生埋头研究的陈芳允,成就极其丰富。他先后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测控方案,解决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多设备电磁兼容问题,提出了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计划;他在花甲之年从军入党,联名其他三位科学家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这就是中国后来的“863计划”……这位可“上天入海”的院士对待工作一直保持着一份本真和热爱。

  • 172008.11
  • 292022.03

    戚发轫院士:相信党,跟党走

    “在党提出‘向科学进军’和‘关于知识分子问题’后,自己感到责任的重大和党的期望,而我应该有可能为党做比现在更多的工作。因此,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党的事业。”——摘自戚发轫的入党申请书2003年1月14日, 摄于北京航天城中国空间技术研制实验中心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那一刻,我终于感到自己成为党的人,可以同党心贴心了。”说起当年入党的情景,近90岁高龄的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

  • 282024.05

    戚发轫:这辈子干了三件事

    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这些可以载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册的“第一”背后,站着同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他还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我这一辈子参与过很多航天项目,但要说大事总共干了三件,那就是送‘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卫星和‘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近日,在位于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1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报》记者见到了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听他讲述与航天打交道的一生。

  • 312019.10

    “神舟”总师戚发轫院士获2019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

    在2019年国际宇航大会上,86岁的戚发轫院士获得了本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名人堂”( Hall of Fame)奖项。该奖项旨在表彰对推动空....

  • 162004.04
  • 022010.09
  • 252009.12
  • 012008.08
  • 27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