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朱棣文:我很自豪父母都是清华人

2009-07-23 |

715,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博士访问清华大学,并做客清华论坛,在清华主楼报告厅发表了题为“应对能源与气候的挑战:两个国家的故事”的精彩演讲。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会见了朱棣文博士。他代表清华欢迎朱棣文博士来访,并介绍了清华大学的最新发展情况。

  “我很高兴能来到清华大学演讲,我的父母都毕业于清华大学,我感到很自豪。” 朱棣文在演讲开始时说道。他从能源挑战谈起,随后用大量数据、图表分析了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温升高,从而引起的极地冰盖融化、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指出应对气候问题的必要性。朱棣文谈到了中美两国能源的使用情况,他表示,奥巴马政府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能源与气候挑战。

  朱棣文博士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81215日被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长,20091月正式就任。

朱棣文(Steven Chu)1948228日出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先后就读于罗切斯特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和物理学专业学位。祖籍中国江苏太仓。他的父母是江苏太仓人,现已在太仓创建了朱棣文小学,1998年曾经访校一次,40年代来到美国。他们育有三子,都学有所成。朱棣文排行老二。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非常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升到中学后,父母就很少再过问三个孩子的功课,还一直鼓励他们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来选择科系专业,一旦选定目标就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于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但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

朱棣文曾多次访问中国。19986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坦言,他一生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有一样东西他始终没有学好,这就是中文。朱棣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也不想每个星期天早上到中文学校去,所以就很反抗。“现在回想起来,我希望那时父母能和我说中文,也希望当时我能继续上中文学校,或者进行类似的中文学习。”

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他继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他不是那种木讷型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充满风趣的人。

  在1993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

  在获知得到诺贝尔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朱棣文的父母亲则说:“身为父母,有子荣获诺贝尔奖,当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国人争了光。”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太仓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十分重视培养后代。大姑妈朱汝昭早年曾留学日本;二姑妈朱汝华早年留学美国任芝加哥大学化学工教授,是中国第一代化学家;三姑妈朱汝蓉,1943留学美国攻读化学,也是一名化学教授。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 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先后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历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导弹、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顾问;其母李静贞出生于天津一名门之家,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是清华大学毕业生,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棣文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因此,朱棣文说,出身学术世家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有相当的影响。朱棣文的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弟弟朱钦文21岁即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亲人的成就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朱棣文说:“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众多的家庭中,你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笨蛋。”他认为和兄弟们相比,自己逊色多了。他在从事物理学研究时,如果三四个月中没有重要的新进展,就会感到不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