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姚素珠:“两弹一星”功臣之妹走了 没有带走一丝云彩

2010-07-02 |

成都理工大学姚素珠老师628日去世,享年77

成都理工大学的家属小区,这几天和平常一样安静。628日下午6点半,77岁的姚素珠老师走了。

她是“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的妹妹,但她的离去,没有灵堂,没有花圈,也没有隆重的告别仪式。只有几朵栀子花,静静地在遗像旁,散发着淡淡清香。

留苏5年她是最勤奋的学生

姚素珠是江苏无锡人。在她老家的学校里,有3座让学生仰慕的铜像——“姚家三兄妹”,分别是二哥姚桐斌、三哥姚涌彬和年纪最小的姚素珠。

1953年,姚素珠赴前苏联一矿业学院留学,之后的5年里,身在异国的她,过得十分艰难。

“我们出国前只学习了一年俄文,上课简直听不懂,只能下课后借苏联同学的笔记来抄,半年后才适应。”和姚素珠一起留学,又在同一所大学任教的栾世伟教授对那段时光历历在目。

栾教授说,姚素珠很勤奋,每次都是图书馆、自习室关门了才离开。

当年和姚素珠同宿舍的陈尚迪回忆说:“每个月,赴苏的留学生会得到500卢布的助学金,300卢布是生活基本费用,余下的,姚素珠一部分拿出来买书,一部分就捐献给大使馆。”两人曾在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青春岁月。“我们那时候只有一个理想,就是尽快回到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信仰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关爱学生她的一生献给教育

1958年回国后,姚素珠开始了教学生涯,“课本不管教过多少遍,她都会认真备课,第二天上课脱稿讲授。姚老师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对学生充满了热情。”陈尚迪说,姚素珠是平足,不能走远路,但为带领学生去野外勘察实习,她总是会把苦往肚子里咽。

这些,学生们并不知道,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是:姚素珠像“大姐”一样,请学生到家里吃饭;50多年前,给穷学生资助5元钱的路费……这些温馨的小细节,让学生们在毕业多年后,仍然会打电话、写信、拜访。

学生们已经功成名就,而老师仍然居住在简陋的房间,不少人心里不太好受,想出钱帮忙装修,却遭到了拒绝。

“她这一辈子,都献给了地质教育事业。”姚素珠走得匆忙,但桃李满天下,这就是最好的安慰。

相爱到老生不同时死要同穴

姚素珠和身为同位素研究专家的丈夫董宜宝,在前苏联留学时相识、相知、相恋,相互搀扶着走了一辈子。

好友何老师回忆说:“姚老师胃一直不好,卧病在床的时候,董老师就会采几朵栀子花,放到床边,细心得很。”1989年,董宜宝去世,后有人给姚素珠介绍老伴,但她总是摇头拒绝:“不行,要是老董知道了,肯定会骂我的。”

大儿子董民说,“我父母感情特别好,他们是老同学,一起学习、工作了几十年,从来没有看见他们红过脸吵过嘴。”

“对于死亡,母亲并不惧怕,还对我们讲,死后一定要把骨灰和父亲的放在一起。”董民说,为了达成她的夙愿,父亲的骨灰在殡仪馆一直存放了20多年,这一次,两人终于又见面了。

领养两子关怀备至胜似亲生

但现在,董民却不太愿意将父母的骨灰立即抛撒、埋葬。

“我是母亲领养的孩子,好不容易才有个家,希望我归天后,与他们葬在一起。”董民再也掩盖不住悲伤,哭出了声。“我妹妹也是母亲领养的,母亲对我们不仅仅有养育之恩,还有救命之恩啊!”

19679月,姚素珠从病床上抱回了刚出生两天的董民,4年后,她又抱回一患有黄疸的女婴。

“母亲将我们两个拉扯成人,不是亲生胜似亲生。”董民说,父亲去世后,虽然经济条件不太好,但母亲仍然乐观坚强地活着,为这个家遮挡风雨,掌舵护航。

如今,母亲也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也许,现在是时候要一个孩子了,让我们家的血脉好好延续下去。”43岁了还没有生育的董民说,母亲一辈子没有存款,就让儿孙们当作存款吧!(陈黎)

姚素珠,1933年生,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无锡怀仁中学,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生物系。1953年至1958年留学前苏联,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矿业学院地质系主修金属及非金属矿业地质勘控专业。回国后到辽宁地质局工作,参与创办沈阳地质学院。1961年调四川成都地质学院任教,讲授稀有元素矿物学、晶体光学、结晶学及矿物学、岩浆岩石学及变质岩石学等课程。参加东泰岭花岗伟晶岸、四川攀西地区基性超基性岸、四川西部花岗岸等多项科学研究。

转自 华西都市报(成都) 201072

相关新闻

  • 162021.04

    “众帅之帅”:最晚解密的“两弹一星”元勋

    他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可他却以“事业是大家的”为由,几乎不谈自己,也拒绝写回忆录

  • 022021.12

    我和“两弹一星”父辈:功勋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父亲朱光亚曾说过,他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核武器事业是他和千千万万人共同完成的。”近日,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功勋厅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之子朱明远如此谈及他的父亲。当天,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共9位曾在中物院工作过的功勋科学家的后辈们分享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感人故事,重温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执着追求”到极致的科学...

  • 192021.09

    【图片】功勋子女观看“两弹一星”精神展

    9月18日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22周年。八位元勋的子女莅临国家博物馆,观看“两弹一星”精神展,缅怀先烈,致敬英雄。这八位元勋,有五位来自西南联大。

  • 072004.06
  • 012023.03

    “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 缅怀“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

    1982年,九位科学家因“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这项奖励中,他排名首位。周光召说他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各层理论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这方面后来的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间接的学生。”他就是彭桓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和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彭桓武院士 来源:中国科学院...

  • 242011.11

    校友总会看望“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学长

    11月23日上午,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副秘书长崔剑、理事孙哲等登门看望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校1940届校友屠守锷学长,并祝贺他94岁生日。

  • 182024.08

    巨星陨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逝世

    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一位科技巨星陨落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杰出的科学家周光召去世了,享年95岁。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人物,是在20年前。其时,我到中国科技会堂采访,要上电梯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下。这时,站在电梯里的一位白发老人说:“让她进来吧,不要耽误别人的时间。”老人戴一副眼镜、穿着短袖衬衫,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虽然电梯中再无交流,但却能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儒雅而温和。后来我才知...

  • 072017.12

    致敬,两弹一星伟业中的普通清华夫妇——陈为华和卓金叶

    “在‘两弹一星︐这样的宏伟事业中,我们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我们默默地在西北高原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年华。回想那一段岁月,我觉得我们做的一....

  • 202019.05

    “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陈芳允提出并设....

  • 072018.12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甘做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

    郭永怀,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的名字以这样的形式继续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