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教育如何应对技术巨变的时代——《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出版座谈会举行

2021-04-29 | 来源 教育研究院 |

2021423日,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学出版社举办的“教育如何应对技术巨变的时代——《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出版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山西大学王成兵教授,北京大学刘云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康永久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蔡春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刘生全研究员,教育科学出版社郑豪杰总编辑,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石中英教授、韩锡斌教授、叶富贵教授、李曼丽教授、罗燕副教授、文雯副教授、谢喆平副研究员等参加了会议。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主持,学术研讨活动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主持。

石中英院长首先致辞。他指出,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华诞之际,召开此次出版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立校之本在学术,大师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学术思想。为迎接110周年校庆,教育研究院策划了系列学术活动,此次的出版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是其中一场重要的学术活动,期望各位来宾和院内同仁围绕该书的主题深入研讨,交流思想。

教育科学出版社郑豪杰总编辑在致辞中指出,谢维和教授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资深作者,已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及译作。《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以下简称《镜子的寓意》)敏锐地抓住了网络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这一主题,探讨了如何建立网络社会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由此实现自我认同的“破镜重圆”这一问题,具有时代性、理论性和现实性。未来,教育科学出版社将一如既往竭尽所能,为成为教育学人值得信赖的教育出版机构做出更大的努力。

谢维和教授做了题为“教育信息化的三种形态及其特点”的主题发言。他提出,技术和制度是推动教育变革的两种非常重要且直接的变量,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面对技术进步及其教育影响。教育信息化具有工具形态、知识形态、社会形态等三种形态。互联网、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促使网络社会诞生。在网络社会所代表的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人认识自我更加困难。《镜子的寓意》只是提出了问题,对于教育怎样帮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今后还需要不断加以讨论。

杨银付秘书长指出,信息化时代带来了信息的载体形态、学习形态、学校形态、社会形态等的变迁。谢维和教授从工具性、知识性、社会性三个维度,深入讨论了网络空间、虚拟世界对现代人和当今教育构成的考验。

周作宇教授指出,《镜子的寓意》书名中用到了隐喻,将偏学理性的逻辑体系与文学语言相结合;整本书逻辑清晰,探讨了社会这面镜子的破与圆,人如何成为分人,人又该如何整合自我。他认为,在破碎的时代人应该如何整合自我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难题。人的价值何在、人的苦恼、人的挣扎、人是谁等这类问题不会因为信息急速发展而有所改变。教育变革的核心在于知识,今后要转向知识如何为人的幸福生活创造价值。

王成兵教授称《镜子的寓意》一书实现了可读性、通俗性、现实性和学术性的完美结合。该书在教育哲学和教育社会学层面重新唤起读者对人的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思考,非常有学术价值。

黄荣怀教授认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主要趋势。《镜子的寓意》一书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信息化看教育信息化,在大的教育变革期,该书能帮助大家思考和理解当今教育与社会形态的变化。

刘云杉教授就“以何为镜?——教育的困难”这一主题,围绕“网络的便利与网络的陷阱”“知识是建构还是实在”“教育中的一和多”分享了她对《镜子的寓意》这本书对于今日之教育的启示。针对这本书中提出的“破镜重圆”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她提出人可以以天地为镜,人在天地间观天观地。

蔡春教授认为,面对目前的技术变革,理论界的声音稀少而微弱。《镜子的寓意》对很多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追问,系统而严谨。此书揭示了照镜子的人与镜子之间构成了自我建构层面的关系,人就是在这一自我建构的关系中凸显、隐没或沉寂的;人也只能在这一自我建构的关系中、在镜子的反映或反射中形成自我。

康永久教授指出,《镜子的寓意》敲开了网络教育社会学或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学的大门,富有启发意义,引出了很多富有吸引力的问题,例如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究竟是什么关系?网络作为破镜者,是把曾经能让我们照清楚自己的那面镜子打破了?还是网络打破了之前让我们看到表象的那面镜子,揭示了人深层的自我,让其有机会与他人互动,进而创造一个更坚实的世界?他认为网络社会给我们显示出了另一种实在性,即价值共同体的连接作用,凸显了人内在、原初的自我。

刘生全研究员指出,《镜子的寓意》是谢维和教授长久以来的思考与研究的积淀,可谓瓜熟蒂落。此书探讨了网络社会给教育带来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自我认同构成的挑战和机遇这一问题,也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思路和方法,实现了学问、生活、经历的联系与融合。

叶富贵教授认为,《镜子的寓意》中提出的农耕社会的小镜子、工业社会的大镜子、网络社会的分镜或破镜的分阶段说,非常具有创新性。他认为,任何一个教育理论的产生,都和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巨变的社会有关,伟大思想的产生以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和思考为基础。谢维和教授在《镜子的寓意》一书中除了深入地思考教育外,他对人类社会、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也进行了深切的思考。

文雯副教授结合自己和国外几位知名学者的交流,提出国外一些学者对于网络社会的原住民的身份认同问题和网络知识能否变成教育知识的态度比较消极,而谢维和教授认为“破镜重圆”是有希望的,这反映了中西方学者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对其思想、文化自信的影响。

石中英教授在总结时提出,他很认同谢维和教授提出的“人是一种非位置性的存在”这一观点。他认为人格也是一种非位置性存在,其不一定属于现实世界,其在虚拟世界中也可以存在,因此我们每个人在自我认同、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在学以为己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镜子的寓意》一书所提出的问题,这也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他期待谢维和教授将来能对大中小学教育者如何在实践层面解决青少年的自我多样性与自我同一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题进行探索,在实践层面探讨如何实现“破镜重圆”。



相关新闻

  • 192019.08

    李志民:技术对于教育变革的“能与不能”

    在近日举行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2019”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 032007.09

    中美高级网络技术研讨会CANS2007举行

    【新闻中心讯 供稿 网络中心 编辑 崔凯】8月25~26日,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承办的中美高级网络技术研讨会(Chinese-American Networking Symposium)CANS2007在西安召开。

  • 212020.01

    尹稚:站在时代变革的十字路口

    我们带头的人,第一要寻本溯源,第二要有脚踏实地实践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这一点,高校的企业就会万古长青。

  • 152017.12

    迎接汽车产业变革 畅想智能网联未来

    2017年12月9日,在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汽车专业委员会成立一周年之际,近200位上海及周边的清华校友在上海嘉定的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欢聚一堂,....

  • 312022.10

    医渡科技徐济铭:挖掘技术价值,驱动医疗变革

    医疗智能行业不是“赚快钱”的行业,任何急于变现的企业都难实现长远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徐济铭都在寻求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点。徐济铭是医渡科技联合创始人、集团总经理,出生于80年代,在安徽省庐江县农村度过童年时期,于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的自动化系。

  • 272007.09

    赵九章教育思想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9月26日上午,纪念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赵九章教育思想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 302018.08

    肖宇:厚德载物——改变社会的责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告诫我们要有管好自己的自律,要承担起改变社会的责任。

  • 282021.09

    《清华周刊》影印出版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举行

    9月25日,《清华周刊》影印出版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联合主办。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魏大威,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以及来自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主持。

  • 312022.10

    大变革中的知识人:刘绪贻先生在1949

    2018年11月10日,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中国美国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先生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逝,享年106岁。刘绪贻先生以其德高、学高、寿高闻名于世,但其解放前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为武汉大学及武汉解放作出的历史贡献却不为学界所熟知,以致先生辞世后,“武汉大学刘绪贻先生治丧委员会”与《光明日报》发布的讣告,在提及先生早年革命经历时,均不无遗憾地将时间误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

  • 30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