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我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我没有选修过罗庸(膺中)先生的课,但是膺中先生在联大的声名对于当时一代人是如雷贯耳的。当年联大曾经举办“文史讲座”....
我是清华大学机械系1939届的毕业生,1937年卢沟桥枪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十一级”的全体200多同学正在西苑受军训。二十九军班长以上的官兵要归队,大....
前面曾以小文简介陈仪外甥、著名历史学家丁名楠,文中提及丁名楠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在济南赵锦铎老师指点下,找到了1943年西南联大历史系本科生毕业时的师生纪念合影。该合影收入《老照片》第78辑,为张企明《忆姑父雷海宗》一文的配图,照片下方印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一九四三级毕业纪念”等字样,时间为“卅二、六、三”,即1943年6月3日。所谓“一九四三级”,按照现在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九四三...
今年,西南联大迎来在昆明建校80周年。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西南联大》为观者呈现了群星闪耀的联大历史,并提炼出这所伟大学....
我和父亲有聊不尽的话题,那就是昆明。我们家是1938年12月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的,那年父亲33岁,正是如《神曲》开篇所写的,“在人生的中途”。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教授,一直工作到联大结束,1946年6月我们随北京大学复员回到了北平。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其中有七年在联大度过,这七年,他在研究歌德、里尔克与杜甫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在创作上也出现了一个高峰,思...
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简称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由北平(现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
西南联大校歌里说:“绝徼移栽桢干质。”绝徼,是边远之地。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辞却了五朝宫阙”,一路南下,弦诵“山城”昆明,成为那个时代的盛事;昆明,亦因此成为一代学子向往的圣地。而出生于“山城”的我,在懵懵懂懂中长大,关于那时的一切,学校、老师、书本和城市都没有告诉过我更多。对我而言,这片土地似乎一度失去了记忆,重回“绝徼”之境。直到多年前开启关于西南联大的访谈工作,使我的生...
李储文先生的经历颇为传奇。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辗转数月来到西南大后方,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办起学....
李忠(曾用名李树藩),天津市人。现年97岁,党龄71年。1943 年9 月,靠自修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修班。1944 年秋,升入西南联大政治学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