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斯人已去 日记尚存——张源潜和他的日记——程法伋

2013-03-31 |

张源潜学长先我们而去了。噩耗传来,悲痛之余,总有点难以置信,他身体素来壮健,精力旺盛,心胸开阔,勤学电脑,笔耕不辍,堪称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的典范。方期他推出新作,不意癌魔已潜入肝胆,2007年5月,还和我通信,谁想6月初病发住进医院,7月5日即告别人世,走在我们前面了。

源潜一生坎坷不幸,事业刚才起步,就遭受1957年的不白之冤,被戴上右派帽子,赶下教坛,被剥夺了工作权利,直到改正之后,方才恢复正常工作,但已到退休年龄了。他便应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之邀,携夫人来京参与编辑西南联大校史。从1987年到1996年校史成书问世,十年间,他和夫人风尘仆仆,四度进出北京城,因陋就简,劳苦功高,终于最后完成了这部联大校友同声称誉的巨篇。在此期间,他又抽空写成了研究家乡语言的《松江方言志》一书。这两部书的出版是他老迈之年为了弥补此生被耽误了的岁月而奋力作出的非凡成就。

但源潜留给我们的遗产并不止这些,我现在想说的是他在联大学习时期写的日记。

先从一段往事讲起。1981年,我应云南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柳克光同志之约,写一篇关于西南联大后期学生自治会活动的文章,我知道源潜在校期间写有日记,又因为他和我同在1944年11月当选为那一届学生自治会理事,我便写信给他,问他日记上有无关于自治会活动的记载可以供我写文章参考的。过不多久,从邮局寄来厚厚的一叠信,原来是他从旧日记上抄录下来的密密麻麻的17页纸,真是使我喜出望外,乐坏了,很快就把文章写好,寄往昆明,登载在《云南现代史研究资料》第九辑。此事我多年想起,总不免感到对不起他,因为我把他日记上的材料使用了,致使他后来写的文章中没有再提到这些。这样,这17页的日记摘抄便珍藏在我的书柜里。

1997年,剧艺社社友们为写社史,对剧艺社早期一些情况,大家记忆有出入,如《草木皆兵》一剧演出时间等,引起争议,我闻知后,便翻开源潜的日记摘抄,果然上面有记载,清清楚楚,从1945年1月19日到1月22日,连演三天,为欢送从军同学,自治会理事会还为此开过筹备会。人们奇怪怎么这样快便查出根据。后来从昆明旧报纸和联大常委会会议记录中又查到了材料,证明源潜日记中的记载是准确无误的。

源潜在中学时期便有写日记的习惯。1942年进联大后,他便开始写联大日记。早在80年代初,他便依据日记,写了几篇关于大一的一些往事的文章,登载在西南联大上海校友会的刊物上。后来他把几篇写大一的文章合并在一起,统称为《大一(1942~45)生活杂忆》,登载在《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纪念专辑》。

2002年是1946级同学入校60周年。大一时不分班,大二时才有外文系1946级。当时学运处于低潮,同学间一般不来往,空气沉闷,但外文系1946级一开始就很不一样,班级活动很快展开,如交友、郊游、聚餐、文娱、出壁报、练外语、演外文戏、慰问病号等,反映了在低潮时期同学们不甘寂寞,逐步集结力量的开始。源潜从他的日记中摘下片断,写了一篇稿子,题为《60年前的往事》。但他写完,自己觉得材料零散,琐屑记述太多,格调不高,他不愿就这样拿去发表,宁可留下一份半成品的资料,待来日再作加工。

2006年,他开始整理日记,主要是1945年的日记,题为《联大学习日记选抄》。他当时是大三,并已从外文系转到中文系,但仍留任学生自治会理事。这一段是学运高潮,他日记中记述了许多当时爱国民主运动的活动情况。早些时候有人就建议他把日记整理出来,说可以帮他发表,他答应了,但迟迟没有动手,他在2006年5月21日给我的信中说:“我认为没有必要,我不是名人,日记又没有认真天天记,个人的琐事占了很多篇幅,而且字迹特潦草,自己看起来也很费劲,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差不多都已作为回忆文章的材料发表了。”但是当他从《简讯》(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刊)中看到有些文章对历史的叙述有不少失实之处,他就禁不住要写文加以澄清。因此,他想不管发表不发表,他要先把日记整理出来。这一段日记整理到1945年8月28日停下来了。但这已到日记的最后阶段。1945年秋季开学,他休学一年,返回松江老家,探望只身在沦陷区度过艰难岁月的老母亲。遗憾的是,他因此未能参加后来在昆明发生的轰轰烈烈的“一二·一”运动。复员以后,他在清华中文系续学一年,1947年毕业。

日记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源潜在联大的日记从1942年进校开始到1945年离昆为止,前后三年,虽然有时中断,基本是完整的,是日积月累、自然形成的,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窥见当年联大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不可多得。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如今日记的主人已经去了,留下来这一摞材料是废纸,还是至宝,全在后死者的一念之间。

我们已经有了梅贻琦日记、朱自清日记、吴宓日记等等,难道不可以有一本由当年的学生写的日记问世?书名可称《张源潜西南联大学习日记》!

昆明有了西南联大研究所,这样一部日记难道不正是这样一家研究所应当必备的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基本资料吗?

仅以此文当作一束鲜花敬献在亡友灵前。

安息吧,源潜!                           2007年10月5日于北京

〔原载2008年4月《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简讯》第43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