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汪曾祺: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2020-06-03 |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2020年06月02日 |

在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个情节:日军飞机来袭,警报拉响,西南联大的学生急忙躲避,却有一个人拿着白搪瓷茶缸,走到锅炉房,不紧不慢煮着冰糖莲子。有的观众觉得不可思议,真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这部电影的编剧想必读过汪曾祺的《跑警报》,还借鉴了其中一个人物的细节。汪曾祺写道:“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然后,他评论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

汪曾祺当年就读西南联大,也是从那时开始文学写作的。

他19岁那年,因为喜欢沈从文的小说去考西南联大,路上有日军封锁,他就从上海起身,先去香港,绕道越南,再去昆明。后来,他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成了沈从文的学生。再后来,他成了那所西南联大培养的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我事写作,原因无他。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汪曾祺喜欢这样调侃自己。

曾有过文学评论文章,批评汪曾祺的作品过于淡化,淡化了主题、人物、情节。

“淡化,是指本来是浓的、不淡的,或应该是不淡的,硬把它化得淡了。我的作品确实是比较淡的,但它本来就是那样,并没有经过一个‘化’的过程。我想了想,说我淡化,无非是说没有写重大题材,没有写性格复杂的英雄人物,没有写强烈的、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汪曾祺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他有一篇写苦瓜的散文,顺便写了他想到的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一、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二、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三、作品就是作品。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他还有些观点,给读者很深的影响。

比如,他说到一个作家的责任感:写文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快乐。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快乐,尤其是今天。”

汪曾祺的语言观,体现在他多篇文章中,如《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文学语言杂谈》。他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既是它本身,又是思想的载体。他还强调语言的修养,建议青年作家趁年轻多读多背几篇古典文学作品,建议文学者多深入民间文学,从中汲取口语的长处。


相关新闻

  • 212017.06

    汪曾祺的“淡”——写于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

    今年是汪曾祺逝世二十周年。这位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位“古典抒情诗人”的作家,用他好奇的目光和温情的笔触....

  • 112019.07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原生面貌

    西南联大取得的巨大成就,除了教学科研的传统赓续与新文化薪火不辍外,学生社团活动也功不可没。联大八年出现过一百多个学生团体,性质各异,活动丰富……

  • 122021.11

    今天为什么读朱自清

    ——“今天如何读经典”丛书的出版意义

  • 152017.03

    凸现完整的汪曾祺

    在当代小说家中,我最喜欢汪曾祺,但一直感觉他是一个很难归类的作家。汪曾祺差不多是唯一一个在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文学史时段都写出了具有同等分量的作品的作家....

  • 232017.02

    却顾所来径——闲话汪曾祺的自编集

    汪曾祺生前共出版30部著作,其中28部都是1982年之后出版的,其时汪曾祺已经62岁。此年2月,他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一册《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 232017.05

    汪曾祺的迷人细节

    我阅读汪曾祺三十年,写了一些文章,但更多的是收集到不少有关汪曾祺的细节。细节总是充满活力,它不一定非得指向什么,但细节就在那里,人们听到或者看到,多半....

  • 182015.12

    汪曾祺写序

    汪曾祺一生没有让别人给他写过序。他年轻时,20世纪40年代,出了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收入短篇小说8篇,包括后来很有名的《鸡鸭名家》和《复仇》。

  • 162017.10

    汪曾祺的签名本

    汪曾祺真是个好老头。他去世这么多年了,影响力还那么大,生卒的纪念日总还有人记得,为他举办纪念活动,家乡为他扩建文学馆。这些年来,一些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不....

  • 292017.03

    汪曾祺之“芝麻”与“西瓜”

    汪曾祺对惯常意义上所谓宏大、辉煌、壮丽的东西好像不太感兴趣,甚至有些犯怵,无从下手。

  • 032022.01

    水流云在——汪曾祺的昆明情结

    一般人都喜欢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而汪曾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却不是这几篇,而是描写昆明文林街叫卖声的《职业》。这篇小说很短,不过2000余字,然而汪先生前后写过四次,第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又写了三次才最后定稿,也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小说发表之后,没有太多的反响,编者、读者和评论界都没有予以关注,于是,老先生在《北京晚报》写了篇《〈职业〉自赏》,这对于低调不喜欢张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