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西南联大的“九零后”

2021-11-19 | 钟秀斌 | 来源 《北京晚报》2021年11月09日 |

今年111日是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4周年纪念日。前段时间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又将这所群星璀璨的大学,呈现在社会大众的眼前。

《九零后》的16名主演,年龄最大的已经106岁,最小的也92岁了,平均年龄则超过96岁,是名副其实的“90”后,堪称电影有史以来最“资深”的本色出演。主演者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翻译界最高奖北极星奖得主许渊冲(享年100岁)、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99岁)、世界焊接学科权威潘际銮(94岁)、中国高能物理学家叶铭汉(96岁)、著名作家马识途(106岁)、原国家物价局副局长胡邦定(99岁)、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郑哲敏(享年97岁)、著名翻译家杨苡(102岁)、著名英美文学家巫宁坤(享年99岁)、著名机械工程学家吴大昌(103岁)、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96岁)、彭珮云(92岁)、翻译家刘缘子(享年102岁)、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原校长张道一(95岁)、原外经贸部官员罗振诜(享年96岁)。

笔者12年前跟随清华校史权威黄延复先生研究梅贻琦校长,写作《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有幸深度走进西南联大校友圈,接触了大量老校友,之后数年,多位老先生先后离世。今年五六月份,西南联大杰出校友、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两位先生,先后以百岁高龄辞世。

《九零后》的16位主演中,笔者曾深入采访过其中7位。这些可爱的“90”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最美好的样子。他们个性不同,经历过历史大变局,在不同的领域为民族的复兴、为国家的前途奋斗终生,各自做出卓越贡献。家国情怀是他们最深沉的人生底色,他们都有一段共同的经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博物馆展出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画像

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合并组成,193854日在昆明开学,194654日结束使命。该校前身名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111日开学,所以111日是西南联大的校庆日。

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名校,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人们常用“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形容这所书写传奇的学校。存续仅8年,其影响至今仍在延续。西南联大总共招录7900多名学生,毕业3800多名学子。其中,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72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社会科学大师。

我们也不能忘记西南联大师生们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响应国民政府“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834位学子先后踊跃从军抗战。素来不鼓励学生过早介入政治的西南联大实际掌舵人梅贻琦校长,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毫不犹豫地号召学生奔赴抗战前线。他的二女儿梅祖彤和独子梅祖彦也是从军学子,梅祖彤在英国人组织的战地志愿医疗队支援前线。《九零后》中的三位老人许渊冲、叶铭汉、罗振诜就曾弃学从军,为美国援华空军做译员。800多位抗战勇士的名字,都镌刻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笔者曾在纪念碑上找到过许渊冲先生的名字,我告诉许先生时,他开心地说:“碑上刻有我的名字”。

华人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西南联大学习六年,直到研究生毕业。他觉得,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良好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他日后的杰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当时西南联大的物质条件极差,但是,师生员工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学校图书馆存书不多,杂志往往过了一两年才收到,但就在那座图书馆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冬天,教室又冷又透风。实验课时,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设备。但是,教授课程系统,准备充分,内容都极深入。”杨振宁在西南联大不仅得到最好的学者吴大猷、王竹溪等名教授熏陶,而且还有邓稼先、黄昆、张守廉等同样出色的一批同学。他们聚在一起,或在陋室里或在茶馆里交谈切磋,海阔天空,探索科学奥秘。杨振宁先生也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书中写道,“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6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

青年许渊冲(左二)与同学合影

20191月,许渊冲先生在家中

百岁高龄仍然在翻译世界名著的许渊冲先生认为,“西南联大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学术上的成就,没有学术成就,今天人们就不可能感念西南联大。如果不是梅贻琦校长倡导的教育思想,我们这些人也不太容易成才。”他将西南联大的同学简单地划为两派:一派热衷政治,一派专心治学。杨振宁和他都致力于学术。梅贻琦校长曾在西南联大新校舍第一食堂讲过,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不是参加政治运动。70多年后,许渊冲先生对此记忆犹新,“在梅校长看来,学生的责任就是读书,搞政治不能妨碍读书。要从事政治,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可以。”他的同学汪曾祺说闻一多先生政治活动参加太多,闻先生说汪用“高射炮”向他高射。闻先生反批评汪曾祺对政治不闻不问,汪说闻先生是对他“俯冲轰炸”。许先生认为,“俯冲”和“高射”就代表了西南联大师生对学术和自由的不同看法。

百岁老人忆往昔

一向谦和似水的百岁历史哲学老人何兆武先生,在西南联大上过四个系(土木、历史、哲学、外文),念了七年书(研究生毕业),他曾多次跟笔者说,西南联大民主自由的土壤,得益于当时校园内外的环境。“我多次看见梅先生和我们一起跑警报。梅先生那时快60岁,他从来不跑,神态非常平静和安详,不失仪容,总是手持拐扙,安步当车,神态稳重,毫不慌张,而且帮助学生疏散,嘱咐大家不要拥挤。我觉得他那安详的神态,等于给同学们一服镇静剂,你看老校长都不慌不忙,我们还慌什么?”

晚年何兆武先生在书房中阅读

西南联大自由的气氛给何先生留下极深的印象,在93岁时还跟笔者娓娓道来当年的同学趣事:金岳霖先生上逻辑课时,有一位同学每堂课都跟金先生辩论,说金先生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周培源教授每上完物理课,也有一同学老跟周先生辩论,那位同学虽有一套理论,但周先生觉得他根本就没有弄懂,但是这并不妨碍师生间的论辩。

清华大学教授潘际銮先生是南昌大学首任校长,结合晚年掌校的体会,深有感触地总结出母校西南联大的成功之道:八音合奏的团结精神、大师云集的师资团队、通识教育的育人理念、学术自由的问学之道和教授治校的民主作风。他回忆道,即便战时国民党党化教育异常严格,西南联大张奚若教授讲授政治思想史,他指定的必修读物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宣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学校允许各种思想存在,很多教授虽讲同一门课,但讲的内容允许不一样。“那时的教材也不统一的,一门课有很多教授开课,内容可以不一样。中国通史就有五名教授开课,《庄子》有两名教授开课,哲学也有两名教授开课。而且因为课程内容不一样,所以教授之间也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比如,哲学教授沈有鼎听外文系冯至先生的课,冯至先生听朱自清教授的课,闻一多先生听沈有鼎教授的课,学术非常开放自由。”

一谈起西南联大的时光,叶铭汉先生一脸笑容。他回忆道,在西南联大学习特自由,老师的课堂是敞开的,你可以随意去教室里听讲,也可以在窗户外听课。无论文理工农商学,只要喜欢都可以去听教授讲课。他当年选择土木系时,主要考虑到毕业后的饭碗和出路问题。后因经常与物理系同学在一起玩,觉得物理学更有趣,就自然转到物理系去,不过转系时大学物理考试必须过70分。西南联大要求理工学生必须修两门以上的人文社科课,他一门选的是陈岱孙先生的经济学,另一门选的是吴晗主讲的中国历史。陈岱孙先生教的经济学,为叶先生后来的工作建立起成本概念,理工事业也要讲究经济可行性。


相关新闻

  • 122021.05

    纪录片《九零后》:为什么西南联大是了不起的大学

    纪录片《九零后》的主角们年岁都是90+,但这却是一部真正关于年轻人、关于青春的电影。该片由杨振宁、王希季、许渊冲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

  • 182021.06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纪录片《九零后》里的西南联大

    关于西南联大最知名的一段叙述是:只存续8年,却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一百多位人文大师。

  • 312021.12

    电影《九零后》获第34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

    30日,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荣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

  • 192021.11

    西南联大的另一面

    这些年对西南联大的研究出了不少佳作。光是影视作品就有2018年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如今的电影《九零后》。不过,这些作品大多从学子成才的角度去探究,没有把西南联大放进一个时代,一段历史里,更没有把西南联大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从组织建制的角度去研究。今天笔者想从西南联大三位领导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的角度,和读者朋友一起去看看西南联大的“联”与“大”,这是西南联大的另一面。1938年4月,梅贻琦(前排左五...

  • 032021.06

    明明山河寥落,为何群星闪耀?

    在启动电影《九零后》的筹备工作后,导演徐蓓意识到,当年拍摄纪录片时的采访,已经是很多人最后一次对着镜头说出他们的故事了。团队做的,是抢救性的采访和记录。电影里出现的16位西南联大人,平均年龄96岁。“我觉得他们需要、他们值得这样一个仪式感。用最好的音响,在最好的环境里,关上灯,静静地,不发弹幕,看他们的故事,我觉得就是这三个字:仪式感。”在5月初电影的首映礼上,徐蓓说。用影像展示西南联大是很难的。那...

  • 272021.05

    清华、北大、南开大学河南校友会联合组织在豫校友观看《九零后》

    5月22日下午三点十分,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河南校友会,在郑州市丹尼斯七天地影城,组织观看了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影片把大家带回 83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1938年4月4日,北大、清华、南开组成西南联大。那是“七.七”事变发生后,北平、天津相继陷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内迁到湖南,在长沙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随着战火迫近长沙,学校又决定西迁昆明。于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九零后》共拍摄16...

  • 122021.05

    西南联大的故事,为什么值得年轻人去看?

    纪录片《九零后》:16位“九零后”讲述西南联大故事

  • 172021.05

    清华北大南开复旦无锡校友会组织集体观看电影《九零后》

    2021年5月16日下午两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无锡校友会联合组织一百余名在锡校友观看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

  • 062023.04

    “笳吹弦诵在春城”——记西南联大时期的袁可嘉

    2021年有一部纪实电影《九零后》,引起了我的关注。影片中出镜的并不是现在“90后”的年轻人,而是平均年龄9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有过一段在西南联大的青春时光。其中有物理学家杨振宁、作家马识途、翻译家杨苡和许渊冲等。诗人袁可嘉也毕业于西南联大。1921年,他出生于姚北六塘袁家村(今属浙江省慈溪市崇寿镇),到2021年整整100岁,可惜他已于2008年离开人世。我在想,如果可嘉先生还健在,面对...

  • 032021.06

    祖母讲述的梅家故事

    如今,梅家“贻字辈”的老人皆已作古,“祖字辈”的老人也已老去,梅家人在北京和我交往最多的是梅祖武的子女梅志宏和梅平。今年5月9日,讲述西南联大学生的纪录电影《九零后》举行首映礼,导演徐蓓邀请了梅志宏出席观看。在西南联大抗战从军学生题名碑上的834位从军学生名单里,就有梅贻琦校长的独子梅祖彦、次女梅祖彤和梅贻瑞之子梅祖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