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人生的价值——关于沈叔平奖学金(闻山)

2015-04-10 |

历届高州中学校友中最令我钦敬的是丁颖先生,他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我在解放前到过他在中山大学农学院的住所,那是和三哥沈叔平一起去的。那时丁颖伯伯是农学院院长,是世界闻名的水稻专家,培植了“千粒穗”稻良种。他是让国外科学家也敬重的中国学者,不但是母校高州中学的光荣。高州的光荣,也是中国的光荣。我记得中国邮票第一批出现的四个中国科学家头像中,就有丁伯伯。

五十年代初,丁颖教授被调到北京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学校在西郊,被树林围绕着,三哥和我从昆明西南联大复员后,分别进入北大、清华。听说丁伯伯已到了北京,便又去拜访他。他和我们谈了许多话,但内容已记不清了。他的住宅、书房朴素得和他人一样。他谦虚、诚挚,对我们后辈心里充满了慈祥的关怀。三哥曾经在广西大学农学院读过一年,后来再考入西南联大政治系,他对丁伯伯非常称赞,使我铭记在心。

以后每当我回到高州中学,我都会想起这位前辈学者。他应是我们学习、做人的榜样。高州中学的光荣,就是她所培育的学子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所作的贡献。

这次母校庆祝95岁寿辰,我回来祝寿。2000315日,恰巧是三哥叔平辞世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宣布设立沈叔平奖学金。9月,考上北大、清华的三位同学,共领取了一万元。我想,这对他们是一种鼓励。

最令我感动的是:“沈叔平奖学金”不是由家属设立的,而是由一位匿名的校友捐赠的。这说明三哥的品德、学问受到人们的尊敬。

这次回母校,我长久站在丁颖伯伯铜像前,想念往事;同时又怀念三哥叔平,想起当年和他一起去见丁伯伯的景象。我很自然就想到高州中学当年良好的校风,感到有一股正气、一种艰苦奋斗、坚持正义、勤奋好学的精神。存在于母校课堂、宿舍之中。这对于受到熏陶、毕业于斯的学子,自然就有无形而深刻的影响。我又想起那位受全体师生员工敬佩的梁同寅校长,他艰苦朴素,全身心为办好高州中学操劳。(我和三哥在他退休后还到他的住所拜望过。)我现在执笔为高州中学在校师生和校友们介绍沈叔平奖学金。我想从丁颖先生、梁同寅校长以及沈叔平这几个我熟悉的人身上,“提炼”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某些值得继承、发扬的品德,这也可以说是高州中学良好校风、传统的主要部分。

沈叔平对祖国、对人民的贡献不能和丁颖先生相比。但是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以及受到二十年的无辜折磨之后,他自始至终心怀祖国,追求真理,为正义而奋斗,为学术而献身,我想这种精神是宝贵的。直到心力交瘁,依然奋笔翻译西方经典政治、法学名著,不敢懈怡;而且得到学术界承认,以至校友为他设立奖学金,这都足以说明他一生的价值。他非常坎坷、苦痛的生命历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彩。

他对我的影响很大。自从他在广州沦陷前同大批学生转回高州中学读书后,我刚入初中,我俩便被卷入全中国团结民族奋起抗日的风暴,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高州中学当时是非常强有力的、带动高州抗日运动的火车头,有一批很有才能的学生组织的艺术队伍。演剧、漫画、指挥、大合唱,都有拔尖的人才。沈叔平是其中一个活跃分子。他热衷于演戏和歌咏活动。他带着十一岁的我到益寿庵,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香港青年回国服务团”办的“读书会”。使我第一次领略到同志式的群体生活滋味。我开始读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书籍——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还听到了“托派”这个神秘的名词。似懂非懂,但我跟着三哥努力“进步”。他吹口琴吹得挺好,我便跟着他吹口琴,有时我们的口琴合奏,自我感觉良好,十分愉快。他钻研口琴的多种技术,可以让这小小的乐器奏出非常好听的音乐,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旋律,因此我至今仍爱着这小玩意儿,还乐意为孩子们当教师。

他游泳非常棒,从姿态、耐久力各方面都是“够标准”的,我在这一点上无论如何赶不上他。他读小学时,每天要跑到第一河(高州市一中南面大小渠原来是这条河的河身)玩半天,常常旷课,为此被大哥用鞭子揍过不知多少次;甚至用图章盖在他脚板上,看他放学回家还有没有印记,就这也挡不住他对第一河的热情!我也跟着他拿小竹竿在小河里钓“门条”——种柳叶般大小、银白的小鱼,这是生活中一大乐事!

他演剧,演觉慧。我也演《血钱》里的小孩子。但和他不是同一档次。他读高三,我读高一,同在山中窝着老虎的山村黄培,躲避日寇轰炸。我们恨死了日本鬼,我画漫画,画满嘴大獠牙的“皇军”杀中国老百姓,这是他不涉及的艺术领域。但写艺术字我也是跟他跑的。我们寻求爱国之道。他比我大五岁,比我成熟得多。他和一些大同学向往于组织救国团体。我们什么书都找来看,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鲁迅、巴金、曹禺、冰心、叶绍钧……以及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墨索里尼自传》。都在“探索”之列。

他在广州读初中时就会自己安装收音机,十分入迷,会装拆自行车,这些我全不懂。他读英文课本,能背育孙中山的“遗嘱”。我大姐说,父亲曾对她说:“叔弟很聪明。我要他背《过秦论》,我年青时背熟也要好几天,叔弟只要两天就背出来了,还没看见他怎么用功。”

他爱游山逛水,爱摄影。在西南联大他拍了很多有历史意义的学生运动照片。至今许多有关西南联大的图书封面用的联大校门,就都是他拍的那一张,历史沧桑就刻在这上面,令人遐想。

1946年春西南联大校门 沈叔平摄(沈颐女士提供)

1941年他从高州中学毕业,就考上广西大学农学院。读了一年,知道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到昆明合并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闻名中外的教授、学者甚多,校风民主,崇尚学术研究,秉承了五四民主、科学的传统,校外有民主堡垒之称誉。于是他放弃一年学籍,重新考取西南联大政治系。我1943年在高州中学毕业前,他不断来信给我谈西南联大的种种好处。终于我也到了联大,并跟着他参加了以闻一多先生为导师的联大新诗社。在动摇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一二·运动中,他以海子的笔名写了不少诗,发挥了战斗作用,我却以联大阳光美术社名义画街头漫画,控诉国民党罪恶。他这些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二·一”运动诗选中,将永久保留,记录下那如火如荼的岁月。

钱惠濂在西南联大校门 沈叔平摄

在日寇铁蹄踏过漓江、逼近贵阳、昆明震动的时刻,他和我参加了抗日队伍。我和两百多西南联大同学飞越喜玛拉雅山到印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他先到重庆,后考入译训班,成了“翻译官”。抗战胜利后,我们全都回到西南联大复学,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争取民主与正义。

1946年,西南联大北返,恢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我们刚离开昆明不久,闻一多先生就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我的同班同学闻立鹤(闻先生长子,一个非常刚强、正直的青年)为保护父亲,身中七枪。我们满怀仇恨北上。他入北大,我进清华,继续参加反蒋政权的斗争,经历了那一段历史的磨炼。1947年他在北大政治系毕业,又考入北大法学研究所政治学部,是当年被录取的唯一研究生。在名教授、政治学学者钱端升、王铁崖、楼邦彦等名师指导下,攻读政治思想史行政学等。他品学兼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器重。1948年,他参加中国民主青年同盟”,组织摄影组,参加反对国民党暴行游行等活动。是年秋天,就和爱人钱惠濂(北大教育系毕业)放弃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通过封锁线进入冀中解放区河北沧县,由荣高棠同志接待,送往正定华北大学学习。调回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及华北局党校工作。之后又到外国语学院作为调干学习毕业。因此他有两个学士学位和一个硕士学位,这在当时是很少的。他专业知识扎实广博,英文也很好。所以他自1960年在国际书店受错误处分近二十年后,北京大学要开西方法律思想史这个课程,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师,当时他被发配山西劳改工厂当工人多年,仍由北大法律系经过许多难关,把他调入北京,进法律系,终于开了这门课。学生反映讲课内容丰富,学识渊博。他参加编写教委安排的《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还负责编译了《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这是第一本西方法律思想原著选编。同时,他被聘请到中国政治大学研究生院和国际关系学院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史》。他受冤屈二十年,在大学讲台上,面对座无虚席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他感到恢复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他说,是北大给了他一次“凤凰涅槃”。

过六十生日,我送他一首小诗:“跋涉人间六十年,春来冬去艳阳天。多经风雪人长健,犹望丰收力种田。”毛笔写的。他把它贴在书房兼客厅的墙上,至今仍留在那儿。

他勤奋工作,手不释卷,译著、教课同时进行。原来他身体极好,在学校时,只有我生病由他照顾,我从来没见他生过什么病。但自从被作为“反革命嫌疑”犯关禁,开除公职,失业,不得已到劳动部门报到,却被糊里糊涂地送到劳改行列之后,他的健康丧失了。八十年代便发现有心脏病,然后是肾功能逐步衰竭。高校普遍评职称之后,他因为教龄短,仅被评为副教授。这与他的学识、教学能力是不相称的。1987年离休后,他不甘浪费生命,潜心致力于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翻译工作。1991年译完[]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同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中国学者研究康德的法律思想提供了第一手中文资料。1993年译完[]边沁《政府片论》,当年出版,1997年重版。1997年生病住院前,还与北大青年教授朱苏力合译[古罗马]西塞鲁《国家篇、法律篇》,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这些西方经典名著,实为填补空白之作,直到生命终结,他一直为此消耗剩余不多的精力。

他对社会工作的热情是很突出的。参加学生运动是积极分子,走在最前列。在北京的高州中学校友会,他长期是负责人之一。北京西南联大校友会他是理事,是自动的摄影记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的编写工作,他是重要的撰写人。他还是“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委员。他爱北大,写了《三进北大》一文(发表于《北京大学校友通讯·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特刊》,并拍了许多北大校园的风景艺术照片,准备开个人影展。他想做的工作还很多,他盼望中国能卸掉沉重的历史精神负担,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我曾经和他多次讨论这些问题。但是他出乎意料地走了!不负责任的医生在他肾功衰竭不能排尿的时候,还继续24小时输液,加重了泌力衰竭。

我不能不痛苦,不能不惋惜。因为他如果活着,一定可以对祖国、对人民作出更多贡献。他毕生积累的知识、能量,曾经被大量浪费了,他知道珍惜生命,只要他一息尚存,他一定会勤奋工作,一定会为祖国的民主、富强而斗争。我想,“沈叔平奖学金”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

生命的价值在于为人民作出奉献,不是金钱。沈叔平的一生也证明了这一真理。

2022年考入北大的学生家长领取沈叔平奖学金


相关新闻

  • 112024.04

    提灯引路,育梦成光——“好读书”奖学金的 22 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12024.07

    电子工程系举办“清华校友—电子系雨森科创奖学金”颁奖仪式

    6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校友—电子系雨森科创奖学金”颁奖仪式在电子工程馆举行。捐赠人真格基金管理合伙人戴雨森、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段江飞、电子系主任汪玉、党委副书记刘一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等出席了颁奖仪式。仪式由刘一民主持。

  • 042024.01

    提灯引路,育梦成光︱“好读书”奖学金历时22年资助近3000名大学生

    历经22年的持续资助,2600余位热爱读书、善于思考、好学上进的清华学子备受激励,成长成才。如今,“好读书”奖学金的资助范围进一步向西部地区的青海大学、新疆大学辐射,500名大学生受益,涉及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来自四川省资阳市的刘凡菲是青海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的大三学生,最近她正痴迷于加拿大籍作家简·雅各布斯创作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杨绛先生说,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

  • 192012.03

    “解放战争时期清华老校友励学基金”捐赠代表与学生座谈

    3月15日下午,“解放战争时期老校友励学基金”的部分捐赠代表与十几名受助学生的座谈会在教育基金会会议室召开。1949级土木系陈秉良、1950级电机系顾....

  • 172016.03

    特立独行 勇往直前 ——清华大学[1981级] 李山 访谈纪实

    李山学长出生在四川省威远县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里,名曰山王,又因母亲是山城重庆人,李山由此得名。 从小学开始,李山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就总是第一名,但由....

  • 212012.05

    承宪康:58年,平凡中累积的不平凡

    记者 程曦 特约通讯员 孙哲   承宪康 1937年7月8日出生于江苏武进,1954年考入我校机械系铸造专业,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政治辅导员。

  • 192016.03

    踏上人生舞台 正是紫荆花开 ——清华大学[1993级] 常宇 访谈纪实

    本次访谈的地点——平谷县夏各庄镇党委办公室——离清华园路途遥远。天还朦朦亮,校友访谈支队的队员们就已经整装待发了。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很快目的地到了,....

  • 042016.07

    清华大学6000余名研究生毕业,开启人生新征程

    7月2日上午9时,清华大学2016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综合体育馆举行。

  • 022018.11

    百年精彩 ——清华学长李诗颖的故事

    百岁老学长李诗颖于2018年7月1日去世。波士顿校友会前任会长林巍在清华第20次校友工作会议上发言,介绍李诗颖学长的精彩人生。

  • 282017.02

    徐景坤:培养优秀研究生是他一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徐景坤,1971年12月生,男,汉族,山东莱阳人。1993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现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南昌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