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0级

感谢清华,祝福清华 ——清华大学[1980级] 乔蓬 访谈纪实

2016-03-21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生活的动荡从未动摇过他投身环境事业的坚定信念,事业的巅峰也无法阻止他勇于开拓求新的脚步。二十载时光弹指间,然而自强不息却是他永不放弃的誓言。如今面对母校,他深情地说——


感谢清华,祝福清华

——清华大学[1980级] 乔蓬 访谈纪实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彭雨薇


【乔蓬简介】

乔蓬,男,1980年至1985年在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在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在美国金州进出口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担任项目经理一职。1995年至1999年在普拉克环保系统(北京)有限公司任职至市场经理一职。1999至今在得利满(中国)公司任职,历任市场经理、副总裁,2005年起担任得利满(中国)公司总裁职务。现居北京市。


清华记忆


   乔蓬学长出生于山西省的一个小农村,父亲中专学历,在当时也算得上知识分子了。学长考入清华大学的喜讯不仅让全家上下都喜出望外,也在全村中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在父亲的建议下,他报考了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计划着大学毕业后就出来“盖房子”——当时被认为是最有保障最有前景的职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建筑业蓬勃发展,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怀揣着这样一个梦想,乔蓬学长成为了1980级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的一份子。

   进入清华大学以后,乔蓬学长并没有实现将来“盖房子”的愿望,而是被分配到了环境方向。说起环境专业,刚入学时他也如大多数人一样,缺乏足够了解,认为环境无非就是环卫,而自己辛辛苦苦考上大学却进入这样一个“扫大街”的专业,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让人泄气的。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环境学科的发展刚刚进入起步阶段,其受重视程度远不如二十几年后的今天,因此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不足也并不奇怪。乔蓬学长回忆道,为了加深大家对环境专业的认识,仅在大一时期,系里就先后组织了三次涉及专业定位和发展的专题讲座,使得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逐步产生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在清华的五年间,乔蓬学长曾担任过班级的生活委员、团支书等职务,与同学们相处和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当然,他的大学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因自己的某些过失而受到处罚,心情也一度跌入谷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犯过错也能使人更快地成熟起来,他在对自己的过错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和总结后,又重新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谦卑进取的做人准则,而这样的心境也一直陪伴他走过了在清华余下的岁月。

   乔蓬学长说,八十年代时读研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了,尤其是在清华,本科毕业生一大部分都会选择读研而不是直接参加工作。于是他也顺应“潮流”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但是由于几分之差而名落孙山。这时候的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是继续苦心钻研直到考上为止,还是直接告别校园走入社会呢?他与几个同窗兄弟商量后决定,早些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去学习那些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生存技能。于是,在1985的夏天,他告别了单纯的校园生活,踏入社会开始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打拼岁月


   初入社会,乔蓬学长首先来到了一所市政设计院工作。初来乍到,工作待遇自然不是太好,甚至连栖身之处都没有。如同刚离巢的雏鸟失去了母亲的庇护一样,他突然觉得很迷茫。看到那些奋斗了几十年才做出些成绩的“上级”,他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如果一辈子就如此度过而没有丝毫变化,没有一个能够激励自己的奋斗目标的话,他觉得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在经过了一番对于事业和人生的思索后,他离开了那所市政设计院而到一家美国公司应聘。

   三年后,他又离开了那家美国公司,跳槽到了一家瑞典企业发展。在这家瑞典企业里,他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干积极开拓市场,为这家企业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不可估量的隐形财富。然而不久他又离开了这家企业,进入了一家法国公司任职。在这家法国公司中,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对市场前景的敏锐把握而他一步步攀升,直到中国区的总裁。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成就已经是令人羡煞不已的了,名誉、地位、财富……这些世人百般追逐的东西他都拥有了,此刻他也应该感到无比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了。但乔蓬学长如是说,事业到此,就遇到了所谓的“玻璃房顶”,上面虽然阳光明媚一片广阔的空间,但实际上你却再也上不去了,与其坐享现在的成就,倒不如悄然离开,从头来过。于是,他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选择了“功成身退”,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中国区总裁的职位,从零开始,在国内一步步创办起了自己的企业。而如今的这家企业,在业界也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声望。

   纵观乔蓬学长这二十几年的打拼岁月,满是成就与荣誉。但是其中的艰辛却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任何成功的背后总是离不开拼搏与奋斗的,他向我们谈及的也许只是七十二小时不合眼地工作;也许只是几天连续地奔波以致晕倒,重重地摔在地上下巴缝了九针······还有许多许多,我们都无从知晓。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打拼经历中看到一种不安于现状、勇于创造和突破的奋斗精神,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创造了乔蓬学长的一段传奇。


清华感悟


   回忆在清华大学的五载春秋,乔蓬学长谈到,这一段岁月将会是他终身难忘的记忆。清华于他,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更是在他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谈到清华教育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他总结了三点:第一是对待学业方面。清华大学长久以来积淀而成的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是每一个清华人都深入骨髓的,而这样的态度于他的小半生都是大有裨益的,不仅是学术方面,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二是培养能力方面。清华大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思索和勤于总结的习惯,进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死搬硬套,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养成都是大有益处的。第三是认识社会方面。清华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同学们能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会技能,为将来真正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乔蓬学长回忆到,他们在本科期间,就先后去首钢、北京化工厂等多个地方参观实习过。虽然那时的实践活动是远不及现在丰富的,但是足以看出,清华大学一直都有重视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的传统的。

   谈及清华大学的教育体制问题,乔蓬学长指出,作为一所理工科的学校,清华大学目前的教育还是适应中国的社会背景的。但是很强的工科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使得学生们踏入社会后需要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学习大量的东西。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情商的培养,使得每一个清华人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或是管理领域的领军人物,更能成为各方面能力兼备的辐合性优秀人才。


寄语后辈


   谈到对后辈在学习和今后事业方面的建议,乔蓬学长说,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在学校里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是远小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这里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第二个方面是宽广的胸怀以及包容他人包容事物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认知能力,要善于揣摩他人意图和行为。

   总结自己从业二十余年的经验,乔蓬学长谈到,自己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专注,自己在这二十余年内从未改行,一直专注于环境领域的研究,长时间经验的积累和沉淀换来了今天的成功。二是勤奋,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专注和勤奋是永远不会与时代脱节的,尽管这是一个快节奏和讲求突出才能的时代,但是这两种品质才是获得成功最本质最有效的条件。

   乔蓬学长也充分地强调了个人价值观对人生选择的主导作用。无论今后是选择走管理道路还是潜心做一名行业专家,都必须要遵从自己的性格,要在充分衡量自己的价值取向后做出理智的决定。

   另外,他还结合了自身的经历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在我们走上社会,创造自己的事业的同时,也要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充分权衡健康、家庭、事业三者的关系:事业是弹性的,此刻放弃了的机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仍然会获得,一时的低迷并不意味着长久的不景气;而健康和家庭却是“玻璃的”、“易碎的”,一旦摔破便再也无法弥补。因而一头扎入事业中而置健康和家庭于不顾是万万不可取的,事业当然可以做得无限大,但是事业的野心却不能无限大,因为从事业上得到的也许并不比健康和家庭中失去的多。这一点虽然我们现在还暂时难以有切身的体会,但是师兄的一番话也足是以让我们思索颇多、受益颇多的。


【同学感悟】

   作为清华校友和一个在专业领域打拼了二十多年的前辈,与乔蓬师兄的访谈让我们受益匪浅。从学校生活到工作领域,从学习方法到为人处事的原则,从生活小事到人生哲理,无所不谈,而我们不仅仅为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所折服,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永远不安于现状、勇于创新和挑战自我是乔蓬师兄在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特点。他在事业的巅峰选择放弃以往所有的荣誉和成就,一切从头开始,这其中所需要的勇气和创造精神都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而这样的精神正是时代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应该培养起来的。而如何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价值观,更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所应该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的。

——彭雨薇

   乔蓬师兄的经历代表着一位成功的环境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社会的发展成长,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卓著贡献的人,这其中饱含着辛酸与汗水,奋斗与拼搏,付出与收获。坚毅的性格,积极向上的心态,永不服输的精神,一代清华人的自强不息,一代清华人的行胜于言,让我感到身上的责任之重大,奋斗的道路漫漫而修远兮,这个社会这个国家需要我们去贡献一份力,需要我们用双手用智慧为他填上绚丽的一笔,也许过程满是挫折与困难,从师兄身上,我们学到的就是无所畏惧的勇敢与坚毅,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过不去的困难,我们为世界而生,世界为我们而存在。

——海日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