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祁天民:为新疆哈密教育奠定基础

2011-06-24 |

细数新疆的教育事业,哈密地区一直被业界广为赞扬,哈密的教育事业能有今天的成绩,与70多年前一个人的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中共党员祁天民。

  祁天民是满族,19108月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教师家庭,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地质系的高材生,毕业后一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着自己喜爱的考古事业,曾参加过我国近代著名考古学的殷墟第九至十三次发掘研究工作。著有《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铜器调查记》、《帕米尔史地考》,并在四川、甘肃一代进行过考古调查。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祁天民总是把祖国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937年,已在考古学领域颇有建树的祁天民毅然北上,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3月,按照国共两党达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应盛世才的邀请,毛泽民、祁天民等调往新疆工作,是中共党组织派往新疆工作的第一批干部。

  祁天民来新疆时,盛世才正在大刀阔斧地治理新疆,祁天民也想着要干一番事业,为方便开展工作,他把自己原来的名字祁延霈改成了“祁天民”,意思是“永作天山之民”。

  经组织分配,祁天民担任新疆学院秘书兼教育系主任,平时,他除了协助教务长林基路做好行政工作外,还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教务工作,给学生们讲授《中国自然地理》、《教育发展史》、《中国经济地理》和《中国社会史》等课程,当时,他讲的几门课,既没有教材,也没有参考书,为了给学生上好课,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自编讲义,经常是彻夜不眠地写教案。

  祁天民待人和蔼,没有架子,常常和学生打成一片,有时,他还时常深入学生中指导他们的学习,并开展反帝分会的活动,并与共产党员杨梅生、许亮密切配合,用“抗大”办学方式教育学生,组织他们进行建校劳动,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祁天民等共产党员在新疆学院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很好地促进了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进步学生,如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阿巴索夫、乔国仁、田毓桂、党固等。

  这些成绩让盛世才惶惶不安,他觉得这些抗日募捐等活动对他稳固政权很不利,就变着花样找机会压制祁天民,并在一气之下,以“另有任用”为借口,把祁天民调到了哈密任教育局局长。

  祁天民来到哈密后并没有灰心,当他看到整个哈密只有4所小学,还没有一所中学,而且文盲占全区人口的90%以上时,决定要竭尽全力改变落后的局面,让哈密各族人民受到平等的教育。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哈密教育局开始正常办公,并设有教育科、社教科、总务科。

  为发展哈密的教育事业,他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哈密师资奇缺,儿童入学率很低,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学校。他多方筹资,首先开办了教师训练班,共培训80多名教师,其中有10多名少数民族教师。他在训练班上亲自讲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教学法,还从高小毕业生中择优录取40名学生,经培训,充实城乡小学任教,教师培训为发展哈密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他在关于创办游牧区学校的报告中大声疾呼:“提高哈萨克族文化,发扬"六大政策",巩固抗战后方,加强统一战线,事关重大。”

  哈密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有必要在游牧区创立学校,祁天民更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他协助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文化促进会开始创办他们的会立小学,在农牧区办起27所会立小学。不到一年时间,全哈密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了60%。同时,让公立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哈密各族群众的教学质量,为发展哈密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除了教育上的贡献外,祁天民还与其他共产党人一起,在哈密各族群众中大力宣传抗日,发动群众为抗日将士捐献寒衣,他亲自登台演讲,亲自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有力地推动了哈密新文化的发展。

  193911月,那一时期,新疆的财政状况十分混乱,为支持新疆省财政厅副厅长兼代厅长毛泽民销毁旧币、发行新币的工作,祁天民亲自押车去哈密郊外烧毁旧币,由于过度劳累,加上寒风袭击,晚上回家后就发起了高烧,在医院抢救时又被误诊为重感冒,其实患的是伤寒,病情日渐恶化,不幸以身殉职,年仅30岁。

  祁天民不讲究穿戴,只要干净整洁就行,他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给哈密各族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哈密各族群众中,尤其是在教育界声誉很好,人们都亲切地称他祁老师。

  祁天民的葬礼在哈密举行时,参加葬礼的除机关公务人员外,还有闻讯赶来的农民和学校师生,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主动加入到了送葬队伍中,人们手持挽联,表示对他的哀悼,许多人泣不成声。维吾尔族老人按照民族风俗吹着哀乐,各族师生们在挽幛中写道:“日寇未除身先死,继承事业有后人。”

  新中国成立后,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政部批准,为祁天民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1985年,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专门修建了祁天民烈士的衣冠冢。

  祁天民离开新疆各族群众已经70多年了,回望一串串深深的足迹,至今在自治区档案馆、在新疆大学、在哈密教育系统依然留存着他献身革命事业的一些宝贵资料,他一心想着新疆各族群众的博大情怀将永远被历史铭记。(记者 刘俊佑)

转自 新疆经济报 20116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