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施滉:清华校园垂青史 大洋彼岸留英名

2011-01-10 |

每年的11日,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云南人民的优秀儿子施滉的纪念日——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

  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是19494月清华大学解放后的第一个校庆日,也是在施滉同级校友毕业25周年集会时,经清华大学党委同意,由周培源、罗静宜等牵头,在图书馆门厅正面墙上,为纪念施滉而镌刻的永久性碑文。碑文镌刻在珍藏知识的图书馆大厅,是希望昭示和引导汲取知识的后来者向施滉学习。不仅如此,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共产党也把每年的11日定为施滉纪念日。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施滉诞辰110周年。让我们跨过漫长的岁月时空,去追忆和领略这位我党早期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云南人民的优秀儿子,从一位爱国青年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短暂而光彩的人生。

  清华校园举火人

  1900年,施滉出生在云南省洱源县一个白族家庭,3岁开始就牵着母亲衣襟帮卖豆腐脑,5岁随做小学教师的父亲到后乔井读书,1913年小学毕业后到昆明,考入云南省军医学校,毕业时取得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并于1917年秋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变革的前夜,政治动荡,东西方文化、各阶级代表、各种流派在北京集聚。对于这个时期的青年人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思想文化,意味着将选择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和人生道路,这对他们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施滉进入清华后,新环境、新思想、新文化给了他新的思考和激情,也被陈独秀等人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所吸引。他广泛阅读了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的著作和文章以及《林肯传》等外国名人传记,提升了对国内形势的认识,他毅然选择救国救民的道路,举起了革命的火炬。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清华园内涌现了许多社团和学会。19187月,施滉与冀朝鼎等组织成立了响应和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暑假修业团”,成为清华第一个进步社团,并出版杂志,宣传新文化。“暑假修业团”坚持活动到1920年更名为“唯真学会”,施滉被选为会长。学会组织会员创办平民夜校,参加生产劳动,深入到工人、农民等最下层的劳动群众中调查研究,受到了好评。

  1919年,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爆发,施滉成为清华五四运动领导者之一。因积极组织参加校内外革命活动,他于64日被北洋军阀逮捕。经过这场运动的洗礼,更增加了施滉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决心和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坚强信念。后施滉负责主编学生会掌握的《清华周刊》的《国情报告》专栏,以揭露黑暗政治,报道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最新情况为主要内容。不久,他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题为“学生对于社会应该怎么样?”的文章,把一个现实而敏感的问题直接摆在了同学面前,并由浅入深地阐明了“学生应该为社会谋幸福”的道理,直接提出“当前的社会是一个有病的社会,必须进行改良”,也提出了改良的设想。

  五四运动以前,清华校园内在如何挽救国家危亡的问题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主张,如“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农业救国”等,在经历了3次驱赶政府派来的患重病和无能的校长后,特别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施滉敏锐地发现社会的根本病因在于政治问题,并即时提出“政治救国”的主张。1923年春,在“唯真学会”成员内成立了8人组成、由施滉负责的秘密核心组织“超桃”,意为超过旧时代的“桃园主义”,其宗旨是政治救国,以政治途径去改造社会,活动到1927年才停止。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超桃”成员组织参加了“五卅”运动,支援北伐战争,还组织了留美中国学生和华人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等各种活动。特别是1923年秋施滉被选为清华学校学生会会长后,“超桃”在清华各类学生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使学校的学生工作出现了新局面,施滉的组织领导才能也得到广泛的赞赏。“超桃”的成立与活动,标志着施滉的政治思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施滉在清华的7年时间里,代表和反映了当时校园内的进步潮流,他所领导的社团组织及所开展的活动,对包括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在内的清华学生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英绩传洒国内外

  1924年,施滉在清华的学习就要结束,即将到美国留学。今后应该学些什么,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这是摆在他和同学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施滉与徐永煐商量后,南下革命策源地广州,晋见仰慕已久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寻求在个人人生、中国革命前途、国家统一等重大问题上的指点。两位革命领袖的谆谆教诲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品质,对施滉等人以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4年秋,施滉到美国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其他一些“超桃”成员也陆续到达美国。19259月,由施滉主持,在旧金山伯克利召开了“超桃”在国外的第一次会议,交流了国内“五卅”运动的情况和美国共产党、工人支持中国革命斗争的情况,分析了国内形势,把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主张进行了反复对比,树立了紧跟共产党的信念和决心。这次会议是“超桃”由爱国到追求共产主义的转折点,也是他们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超桃”的活动引起了美国共产党的注意,并派人参加施滉等召集的会议,积极支持他们的反帝爱国活动。192656月间,施滉结识了美国共产党旧金山区委书记莱文,并参加了美共领导的“反帝大同盟”。七八月间,为了团结在旧金山的国民党左派,在广大华侨中广泛开展工作,经美共同意,施滉和徐永煐加入了国民党旧金山支部,旗帜鲜明地与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并取得了国民党旧金山支部的领导权。1926年秋,施滉等成立了“中山学会”,以研究、宣传和捍卫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联合国民党左派,与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学会”作斗争为宗旨,得到广大旅美华人和中国留学生的广泛支持。同年秋,在美共领导下,施滉与徐永煐等在旧金山成立了“美洲拥护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的群众性组织,由于队伍发展很快,接着在美国的其他一些重要城市及古巴、加拿大都建立了同样的组织。同期,施滉和徐永煐、罗静宜等四处奔走筹措经费,购置了一套印刷机器,创办《国民日报》,在宣传组织中国旅美留学生和华侨投入反帝爱国运动方面,起到很大作用。19273月,施滉、罗静宜等毅然加入了美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留美学生中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同月,在美共中央领导下,秘密成立了美国共产党中央中国局,施滉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书记。这是在美洲成立的第一个中国人的共产党组织。不久,又在旧金山、纽约、费城、芝加哥、波士顿、威斯康星等,先后建立中国局分局。中国局一方面组织中共党员参加美共组织的支持中国革命的各种活动,另一方面组织撰写文章在美共领导下的《工人日报》、《共产党人》等刊物发表,向美国人民宣传中国的革命形势。

  1927年,国内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些旅外华侨和留学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动摇。为此,施滉挺身而出,作为在美第一个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蒋介石的中国人,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国民日报》上发表“十大宣言”揭露蒋介石反革命罪行,在留美学生和进步华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1927年末,在施滉组织下,《国民日报》改名为《先锋报》,作为“反帝大同盟”的机关报,除刊登政治新闻和政论文章外,还登载中国工农红军的消息,介绍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情况,发行至世界很多国家。

  192812月,施滉受美共中央派遣,前往古巴和加拿大,在华侨中进行建党工作。在留学的这5年中,施滉一边学习一边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给当地共产党组织和华人、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被公认为一位优秀的党组织领导人。

  1929年秋,施滉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如愿到苏联莫斯科学习,并在少年共产国际学校担任翻译工作,对马列主义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研究。一年后回到祖国,先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秘书处工作,不久又调到中共中央翻译科,承担了极其繁重的工作任务。后被派到香港海员工会任秘书,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很快就在海员工人中开展了党的工作,后与蔡和森等人一同被捕。他坚贞不屈,坚持与敌斗争,保释出狱后由党组织安排至上海做工会工作。中共河北省委机关由天津移到北平后,施滉于19325月在北平担任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于19331月担任河北省委书记,为积极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反对国民党出卖民族利益的行径而忘我地工作。

  施滉留学国外时以及回国后,就因积极组织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等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恐惧和仇视。1933年,由于叛徒出卖,他和其他13位同志在北平艺专开会时被捕。几年中他先后3次被捕,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严刑摧残和高官厚禄的利诱,但不改初衷,不变信念,最终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33岁。

  施滉牺牲的准确时间至今无法查证,甚至连一块遗骨也没有留下,但他那充满激情、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入实践、勇于开拓的求实创新精神,对于激励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发扬光大!(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转自 云南日报 20111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