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锋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摄影:张旭)
对于很多清华校友而言,邓锋是“大神一样的存在”。
他是首位向清华大学捐款单笔达千万元的年轻校友。2003年,邓锋向清华大学捐赠1000万元,创下“文革”后清华校友对母校最大一笔捐赠纪录。是时,他40岁,在美国硅谷创建的NetScreen网屏技术公司—世界上领先的网络安全设备供应商之一,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刚刚两年。
在做出这笔载入清华史册的捐赠的第二年,邓锋以42亿美元高价售出NetScreen。此举颇令人瞩目,被许多人视作华人企业家在硅谷创业所取得的最大成就。
2005年,邓锋回国创办北极光创投基金,转型为投资人。与此同时他对清华的反哺也在持续。2007年和2011年,他先后再向清华捐赠1000万元和3000万元。
一定意义上,他的捐赠影响了清华校友向母校捐赠的风气,因他而起的一些捐赠故事后来在清华校园流传。
但他做的远远不止于此。发挥自身的优势,他将丰富的国内外资源带到清华,聚焦教育和中美关系,志在发力精英教育,为未来世界培育领袖精英。
这是他做公益的框架。在清华之外,无论是向南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外名校进行捐赠,还是捐赠未来科学大奖和西湖大学,他遵循的均是这一理念。
2015年7月6日,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2015全球青年领导力论坛上,邓锋(左二)与苏世民书院创始院长李稻葵(左一),美丽中国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潘勋卓(右一),围绕“创新创业与全球青年领导力”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
精英培育
多年来与美国主流社会和中国各阶层均有深度接触的经历,是邓锋决定在教育和中美关系上发力的原因所在。他希望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专业本、硕毕业后,邓锋先后获得南加州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国外生活15年,他深刻意识到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所在。
“美国为什么国力那么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非常崇尚企业家精神——这代表着创新力、领导力,还包含不怕失败、家国情怀等。”邓锋认为,清华大学未来的100年,应该主要注重价值观层面的培养,“就两件事,一个叫创新力,一个叫领导力。这是培养学生最关键的,也是中国最需要的。”
2007年,邓锋和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商量,“清华作为中国的高等学府,推托不掉培养中国未来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的责任。未来的领军人物,不光要了解中国,还要了解世界,还要具备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清华大学思源骨干计划就此启动,邓锋每年出资70万元,资助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和团委书记赴国内外考察。
2007年,清华大学思源骨干计划启动,邓锋每年出资70万元,资助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和团委书记赴国内外了解国情和国际形势。出发之前,每个学生都要研究讨论自己选定的课题,考察回来后讨论继续进行。
十多年间,600余位清华学生到中国西南、西北等相对贫困省份和港台等发达地区,以及美国、芬兰等西方国家进行了考察调研。
“他们都是带着课题去的,比如贫困问题,资源保护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教育问题……去之前每个人都要研究讨论,考察调研几个星期到一个月后回来,我们再讨论。”
思源骨干计划的成员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邓锋希望培养他们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全球视野,以及独立的、批判的思想。“我主要强调的就是领导力。”
这一项目后来得到进一步扩展。2016年,团中央成立全国学联主席团领导力培训班,每年集合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40所高校的学生会主席参加培训。这个项目邓锋也参与了资助。
在学生创新方面,邓锋选择以公益创业大赛形式,鼓励和激活学生的创新性。2013年,x-lab(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发起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邓锋出资200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并担任赛事评委。这一赛事后来被冠名为北极光杯公益创业大赛。
举办比赛之余,该项目设置了同期培训,教授学生如何分析市场、如何准备商业计划方案、开发产品,如何对接投资人。
邓锋是大赛的培训导师之一。他告诉学生,不要只想着做一些有投资回报和商业利益的事情,而是应该思考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并且要有长期付出、奋斗的思想准备。
对中美关系的关注缘于邓锋对世界局势的判断。“我觉得未来的世界主要看中美,中美和平就是全球和平。”他认为,双方关系的处理,不在于意识形态要一致,“不要太多强调自己政策的正确性,要从可聚焦的、可以合作的点开始。比如说癌症的防治、环境保护、经济合作,增强相互依存性,越依存越和平,尤其从民间的角度来说更是这样。要加强互相交流,促进两国之间互相依赖。”
邓锋作为苏世民书院院董,早在2010年便参与了学院筹建,并被聘为学生导师。图为邓锋(中)与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左)、苏世民书院创始院长李稻葵(右)合影。
2013年4月,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宣布以个人名义捐赠1亿美元,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苏世民书院,培养“未来世界的领导者”。作为苏世民书院的校董,邓锋早在2010年便参与了书院筹建,并捐赠了500万美元。而他对整个项目设计的考虑也为苏世民书院影响力的扩大助益甚多。
“他(邓锋)注重中国和国际的交流,(在此基础上)把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计都做得非常好,是适应国际未来潮流的。所以我们招生的时候就很好宣传,很容易被大家认可。”苏世民书院副院长潘庆中回忆。
作为中美教育合作的一部分,苏世民学者项目多次被列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清单。
在苏世民书院之外,邓锋亦资助了研究中美政策的清华大学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及中美民间高端对话论坛。
《中国慈善家》2019年2月刊封面
把钱花得有效率
不少人问过邓锋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钱捐给清华大学?清华那么有钱,为什么不捐给贫困山区?
“首先毫无疑问,清华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学校,我想回报清华,清华也认可我这些项目。”邓锋回答。另外,选择做怎样的项目,他有自己的思考。
“做精英培育没有资源是做不了的,我比一些本土企业家有更多海内外资源,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把重点放在这块。搞领导力培训也不是说谁想干就能干的,还要看学校跟不跟你合作,信不信任你。中美关系这一块我也有些优势,我跟美国主流社会有很多联系,在美国大学有职务,我在中国跟各个层次的人都有联系,这个作用并不是很多人能有的。”
邓锋认为,做公益并不是看谁捐了多少钱,“这个太简单了,”他说,“做公益是能够把钱用到最好的地方,有最高的效率,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从最初的捐赠开始,邓锋便制定了原则:第一,捐钱不盖楼,捐的钱全部要花在人身上;第二,所有的项目,从设计到管理,都要全程参与。
于他而言,设计一个好的项目非常重要,“(做慈善)真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方式,怎么设计好项目,让慈善更有效率,让人因为项目愿意捐钱。”
邓锋向南加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都捐过款,他是哈佛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但没有向哈佛捐过钱。“他们之所以让我进顾问委员会是希望我捐款,但是我现在没有找到好项目。”邓锋说,他跟哈佛讲得很清楚,“没有好项目我不会捐钱,我捐钱不是因为你是哈佛,是因为你有好项目。”
这也是他如今想要在清华推动的事情。作为清华大学基金会理事,邓锋跟学校领导商量,如何更好地发挥基金会的功能,让基金会更有效地触及到校友。
“我现在要推动的是学校把好的项目产生出来,设计出一些人家看着就想捐的项目,然后再找人去捐钱。不能说‘你先把钱捐了,我们肯定合理花’,这不行。”邓锋认为,学校找校友捐赠应该有更好的程序,“别只说捐钱,应该先给一个项目清单,告诉校友这些钱可以干嘛使,当你有这些好的项目,捐钱干嘛使都给人说清楚了,筹款就容易了。”
如何保证捐款的效率和效果?邓锋认为管理很重要。“首先必须有人负责这事,然后每个项目设计都是按10年期来的。我设计10年,但是我先给1年的钱,做不好第二年不给钱,做好了我再给两年的钱,3年做好了我再给7年的钱,然后到第十年我能够退出,有一个机制把别人带进来一起做。”
邓锋在清华做的第一个项目——支持信息学院学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已经开始引入新的支持者。“从第五年开始,信息学院研究生院出一半的钱,我出一半的钱;第十年开始,所有费用我出三分之一,研究生院出三分之一,从外面找了另外一个人,也出三分之一。”
邓锋认为,只有这样,项目才能变成可持续,“不一定都是我捐钱。能不能带动别的人也一起来捐?如果变成可持续,就不是我一个人做了,这样我就可以把我的钱拿出来干别的事情。”
《中国慈善家》2017年11月刊封面
关于这一点,一些清华人知道两个小故事。2003年,邓锋向清华捐赠1000万元后,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跟着捐了3000万元。兆易创新的创始人朱一明是邓锋的学弟,2005年,邓锋以天使投资人身份向兆易创新投资5万美元。几年后,兆易创新进入融资阶段,邓锋向朱一明承诺,如果北极光参投,将把过去天使投资的收益全部捐给清华。2017年10月13日,邓锋兑现承诺—将所持兆易创新股票套现,所得1100万美元悉数捐给清华大学。
从1000万元到1100万美元,从一个侧面见证着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家群体公共意识的觉醒,中国巨额捐赠时代的到来。邓锋认为,中国慈善界已经到了“怎么把项目做好”的时候,要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过去就是一个传统的慈善概念,帮扶贫困的人;但是现在要能够站在一个更高层面,包括国家利益层面来做(公益),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