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晓东:研究员的坚持是一辈子的坚持

2019-03-27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安徽校友会”2019-01-18 |

张晓东,1960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等离子体物理、托卡马克实验、超导托卡马克的稳态运行研究。1979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物系加速器专业,1987年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1年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5年初晋升副研,1999年初晋升研究员,目前担任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张晓东

合肥人都知道合肥有一座“神秘”的岛屿,它位于蜀山湖畔的董铺岛上,面积2.65平方公里,岛上三面环水,绿树成荫,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它就是科学岛!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人公——张晓东学长,就在这座“神秘”的岛屿上工作。

青葱岁月,那时清华园

1979年,张晓东学长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物系加速器专业,那一年他19岁。“当时我报清华大学工物系加速器专业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因为整个安徽省只招一个人,最后我被成功录取,也是很幸运”,张晓东学长回忆道。

“上大学之前从来没出过远门,突然要去北京上大学,特别兴奋”,说起40年前的往事,张晓东学长脸上荡漾着笑容,“当时坐火车到北京的老火车站,学校有校车去车站接,在校车上第一次见到天安门,那画面至今难忘”。

“清华大学的学习氛围非常好,晚自习时,我每天早早的会去图书馆占座,去晚了就没位子了。那时晚上是定时熄灯,熄灯后还有同学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非常刻苦。清华非常重视体育,我因为小时候学过武术,所以到清华后受电影《少林寺》的影响,就加入了校武术队,练习太极拳和形意拳,现在我还保持着每天打羽毛球,洗冷水澡,这些都是在清华养成的运动、生活习惯。”青葱微光少年时,青春记忆中最美好的模样,那时的张晓东学长一定是一个明朗、阳光的运动少年!

饮水思源,清华让我更好出发

清华大学当时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非常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清华,学校安排较多的时间教我们绘图、金工实习、专业技能、电工课以及其他培养动手能力的实验课程,老师跟我们说‘未来每个人的工作方向都是不确定的,只有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受益匪浅”,张晓东学长回忆道。

除了重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清华大学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科研实验提供巨大的费用支持,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验开阔视野,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做准备。“当时在清华时,我就接触到了放射源,做了一些核辐射试验,所以后来到科学岛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后,对于核辐射我既不惧怕也不陌生,能够很快投入到实验研究中,这些都要感谢母校对于我的培养”,说到母校,张晓东学长目光中满是感念。

研究员的坚持是一辈子的坚持

自198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张晓东学长来到了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到今年已经35年。这35年间,除了1995-1997年,张晓东学长前往德国马普学会等离子体所访问工作,其他时间张晓东学长一直都在岛上从事等离子体物理、托卡马克实验、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及其稳态运行研究。数十年如一日,这份坚持的精神让人感动。

“今年是我到岛上的第35个年头,35年转眼就这样过来了,我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现在满头白发的老人了”,张晓东学长笑着说,“现在年轻人流行跳槽,而我一辈子都在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牢记母校校训,厚德、勤奋、求实、创新,做好每一件事,内心很踏实,也很幸运”。

为国家作贡献,就是传承清华精神

说到清华大学安徽校友会时,张晓东学长郑重的说:“我觉得校友会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展示清华人为安徽发展做出的感谢,另一个方面从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角度为母校提出人才培养的方向,让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我觉得对于清华精神以及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最好传承,就是为国家多做贡献,就是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为祖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张晓东学长说道。

空闲下来,张晓东学长喜欢自驾游,最远的一次是一个人自驾去西藏,“我相信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而不是在终点”。是的,在路上,可以体会不一样的人生,遇到不一样的自己!最好的一切,总会在路上与自己不期而遇。最后祝福张晓东学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