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杨利伟:奏响太空狂想曲

2009-10-23 |

杨利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2009年1月毕业,取得博士学位

我本平凡

  杨利伟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1965年出生,1983年入伍,特级航天员。

  骄人业绩

  20031015,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首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副主任。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本真语录

  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是一个神圣的使命。我们无论是谁去执行这次任务,都代表着祖国和人民去实现这一理想。

  经典评说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一部关于青少年“飞行梦”的青春励志电影《我要飞翔》上映,影片中,杨利伟首次“触电”,饰演“杨利伟”。

  经过了十多次试镜,短短的几个镜头,被无数次喊停。杨利伟仿佛“航天员训练在太空中喝水一样,一遍遍耐心去练”。

  他已是中国人的“超级偶像”,不过,他依然还像6年前。

  6年前的1015,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杨利伟洪亮的报告声,打破了戈壁的寂静。

  “出发!”总指挥李继耐下达命令。

  “是!”杨利伟大声回答,然后一个标准军礼。

  这一刻,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

  在全国人民的目光中,杨利伟“冉冉升空”,一飞冲天。

  恐高少年心怀蓝天

  这是一部太空狂想曲。乐曲的开篇,是一个男孩童年的梦想。

  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伴着渤海湾的涛声长大。少时的杨利伟,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这个梦在杨利伟的心里种下后,却在一开始便遇到了困难——他恐高。

  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让他拿木棚上的地瓜,他几次试图爬上木梯,都没能成功。慢慢地,额头和鼻尖上渗出了汗水,他却始终不敢爬上离地不到1.5的梯子。

  杨利伟文弱胆怯,这让父母忧心忡忡:“这孩子的性格不改变,怕是长大后不能成事。”

  为了改变杨利伟的性格,一有假期,父亲就带他去爬山、游泳。9岁那年秋天,在绥中巍巍的燕山山脚,小利伟在父亲鼓励下,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高耸的古塔松。

  从树上下来,汗流浃背的杨利伟,张开双臂紧紧抱住了父亲。

  从此,他喜欢上了探险和户外运动。

  约伙伴们跋山涉水野游,登上狐仙洞山“探访”狐仙,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在家人眼中,杨利伟换了个人。

  坚强意志“胸有成船”

  从1983年到2003年,杨利伟用整整20年的时间,演绎了一段宣叙调式的乐章。

  1983年,18岁的杨利伟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刚去的前一两个月,腿都有炎症,到卫生间去,都不敢蹲下。”杨利伟回忆飞行学院训练的艰苦。

  4年后,他成为空军一名歼击机飞行员。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翱翔。

  童年的那个蓝天梦,实现了。

  后来他一振翅,就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1996年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初检通过后,他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

  杨利伟提前3天跑到了医院接受体检。“我当时太想加入这个队伍了!”

  经过几个月的考核,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指标,杨利伟都达到优秀,从800多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

  19981月,他和其他13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刚进入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头三年,为了夯实理论基础,杨利伟每天都是晚上12点后才睡觉。

  第一次考试,除了从俄罗斯留学回来的两位教练员,他的成绩在新入选的航天员中排名第一。

  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他还阅读大量关于载人航天的书籍。“我对自己有了底,我能行,我能学下来。”

  航天员训练中心采用的是封闭式管理,甚至饮食方面都有严格控制,“我们在外面是绝对不能就餐的,防止一些传染病,包括一些安全上的问题。”对此杨利伟很淡然:“我想有些方面是要放弃的。”

  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和训练,杨利伟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58个专业所有任务,并顺利通过了航天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039月,他和聂海胜、翟志刚被确定为首飞梯队航天员,开始接受飞向太空前的强化训练。

  为全身心投入强化训练,“飞船模拟器”成了杨利伟的“家”。他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刻制成光盘,只要一有空,就放来看。

  “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勤奋苦练之下,杨利伟已做到“胸有成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后来,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取得了299分、3100分,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2003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他用20年的时间积蓄、沉淀,终于,一飞冲天。

  英雄出征一飞冲天

  宣叙调的唱吟,就像是一个引子,精彩的咏叹调随之而来。

  20031015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空格外晴朗,没有风。一切显得那样宁静。

  558分,杨利伟进入“神舟五号”飞船,按规定程序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

  859分,0号指挥员下达“1分钟准备”口令。火箭即将点火。

  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所有人屏气凝神,盯着大屏幕。

  9时整,随着“点火”口令,火光顿起,乳白色的船箭联合体徐徐上升。数秒后,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响彻天际,回荡在戈壁上空。

  “飞船一切正常。”得到飞船升空后杨利伟的回音,地面指挥大厅内掌声如雷。

  这是几代航天人青丝变白发的艰辛换来的掌声。

  “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杨利伟遥看人类美丽的家园。

  这一刻,飞向太空的不仅仅是杨利伟一个人,更包含了中国人的心。

  但这不是一次轻松的畅游。

  飞船进入太空轨道后,杨利伟感觉身体似乎要飘起来,他知道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他感觉自己头朝下脚朝上。

  他意识到这是失重状态下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对抗这种错觉,凭借顽强意志,很快恢复了正常。

  21小时23分钟的“飞天之旅”中,杨利伟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

  “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对杨利伟的太空飞行高度评价。

敦煌石窟的飞天壁画寄托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之梦”,20031015,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奏响了“太空狂想曲”的高潮。(杨万国 陈颖婕)

转自 新京报 2009年10月1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