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崇本(1908-1985)
赫崇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海洋科学教育家、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物理海洋科学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决策的主要咨询人和主要推动者之一。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执教于天津河北工学院、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1943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气象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浪研究,攻读海洋学博士。1949年春,新中国成立在即,美国开始加紧对留美中国学者的控制,为了尽早实现报效祖国的宿愿,他毅然放弃博士学位回国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教务长、副院长、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海洋组副组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副主编等。
作为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先生积极推动并促成了中国海综合调查,有效解决了调查方法、调查资料的准确度和调查规范等关键问题,推动了中国海洋科学基础性工作的发展;开创了针对中国海特点的海洋调查方法的研究,为结合我国广阔海域特点、发展海洋调查方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创并推进我国对海洋学基本问题之一 ——水团的研究,他对黄海冷水团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是我国海洋科学中最经典的发现,其专著《中国近海水系》成为重要的经典文献;他对加速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等战略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
作为海洋科学教育家,赫崇本先生开创了中国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特别是物理海洋科学与海洋气象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海洋人才。他回国之时,中国的海洋事业几乎一片空白。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他出任海洋系主任。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海洋系设立了物理海洋学专业和海洋气象学专业,加强了师资力量,使该系成为中国培养海洋科技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1958年山东大学奉命内迁济南,他以战略科学家的眼光,上书中央建议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为基础,加上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专业组建山东海洋学院。中央不仅很快批准了这个建议,而且还把学校定为全国13所重点大学之一。他为了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
海洋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没有调查船就无法在实践中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从而无法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遭遇巨大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赫崇本先生四方奔走、竭尽心力,历时5年,终于使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海洋科学调查船——东方红号及时竣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决策的主要咨询人和主要推动者之一,赫崇本先生参与制定了国家1956年至1967年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2年国家10年海洋科学研究规划和1977年国家海洋科学规划。他组织领导并参加了1958年至1961年的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基本查清了我国近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他大力推进海洋调查仪器装备的国产化、系列化、标准化和现代化。1963年3月,他联合地学界24名专家,联名建议国务院设立国家海洋局。国务院接受了这一建议,后经中共中央提议、全国人大批准,于1964年成立了国家海洋局。从此,我国的海洋事业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管理机构,有效地统辖了国家海洋事务。
赫崇本先生为中国海洋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充分展现了一位物理海洋学家浩海求索、严谨笃实的治学风范,展现了作为中国海洋科学奠基人之一海纳百川、谋海济国的博大胸怀,展现了一位海洋教育家树人立新、甘为人梯的崇高品德。
转自 中国广播网 2009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