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 江苏吴县人。著名光学专家, 中国近代光学工程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 ~1948 年在英国学习, 获得硕士学位, 在应用光学及光学玻璃科学研究工作中有重要成就。回国后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 为中国的仪器仪表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 世纪50 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以后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任所长, 领导该所历时30 余年。早期与龚祖同一起研制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 并领导研制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 使该所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发展基地。1986 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 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 计划)。还与王淦昌联名倡议, 促成了激光核聚变重大装备的建设。提倡并组织学部委员主动为国家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专题咨询, 1992 年与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 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1 年, 王大珩接受中国科学院聘请筹建科学仪器研制机构。经他在东北地区调研并提出建议, 1952 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长春成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7 年仪器馆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 1960 年又与机械研究所合并称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 他先后被任命为馆长、所长。该所在他的领导下, 逐步在国内建立起现代光学仪器的各种技术学科基础, 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光学科技骨干。现在国内知名的光学专家, 有许多都在长春光机所工作过;国内几个光学专业研究所都与长春光机所有渊源关系; 国内有不少光学工厂的前期产品, 都来自该所的科研成果。因此, 长春光机所被赞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1958 年, 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和光学玻璃的“八大件一个汤” 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八大件” 是指1 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1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倍航摄投影仪、光电测距仪和高温金相显微镜, “一个汤” 是指融化态光学玻璃。这是王大珩创办仪器馆以来所花心血的结晶。这些成果打破了人们当时对精密仪器制造的神秘观念, 对推动中国仪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他在长春光机所内注重学科的建设, 培养了一批富有朝气的青年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队伍, 奠定了中国光学科研的基础, 也孕育了1961 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在这里诞生。
为国防光学工程做出了贡献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 王大珩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 先后在红外和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和空间侦察摄影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中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中, 指导改装了普通高速摄影机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 他为建立国防光学工程的学科基础, 最早在国内领导开展大气光学和目标光学特性研究; 他在太阳模拟器和空间侦察相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先进的技术方案。特别是靶场光测设备, 他领导了以后多种型号的研制工作。
1980 年5 月, 中国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中, 在王大珩领导下, 长春光机所等研制的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 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 独立解决了当时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王大珩在测量船的光学测量布局以及船体摇摆和挠曲变形补偿与实时修正等方面均有重要创造。他对测量船上的观测设备, 在总体布局上提出的一体化建议被采纳, 因此保证了满意的观测效果。
由于王大珩在中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做的贡献, 1980 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 年, “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 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
1965 年, 王大珩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制定工作, 任中国科学院地面设备组负责人、总体设计组副组长。他对卫星采用的跟踪体制及地面跟踪系统的具体技术路线, 提出了有见地的看法, 并得到采纳。
1984 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开展中美太空科学与应用合作建议, 王大珩积极支持并参与由国家科委牵头的中美合作相关工作。1988 年春, 以美国为首发起国际空间年(ISY) 活动, 旨在协调各国有关全球环境研究的空间计划, 将保护和改善人类全球生存环境的“行星地球使命计划” 作为国际空间年的首要任务。1989 年, 第44 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1992 年为国际空间活动年。美方邀请中国参加并作为发起国, 王大珩受命代表中国参加这项工作。中国为此成立了国际空间年中国筹委会(ISY-CPC), 王大珩任主任委员。在任期间, 王大珩不遗余力地联系国内有关利用空间技术的14 个部、委联合工作, 不辞辛劳先后七次出国参加会议, 并促成一系列国际活动。
20 世纪60 年代初, 激光科学在世界上初露锋芒。王大珩预见到新学科的发展前景, 他在承担重大国防任务的同时, 积极支持青年科学家进行激光技术的研究。1961 年9 月,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于长春光机所。王大珩在激光器的结构设计中起了重要指导作用。1963 年9 月, 中国科学院召开激光工作会议, 会议上提出建立专门研究机构的建议。1964 年, 中国第一个激光专业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成立, 他兼第一任所长, 组织并指导了激光科研的深入开展。1980 年以后, 他多次在上海、北京、厦门等地主持国际激光会议, 发表专题演讲“中国激光科学技术的进展”, 受到国际激光界的重视。
转自 中国科技网 2014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