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江河之子》——谢家泽先生

2021-04-20 | 来源 公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谢家泽教授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和水利专家,我国水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谢家泽教授是湖南省新化县人,生于19111011日。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38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水利系,获凭证工程师学位。1939年回国,先后任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教授。1949年任南京大学水利系教授、华东军政委员会南京水利实验处(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所长、华东水文资料整编委员会主任。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文局局长,1956年任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水文研究所所长。1982年起任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咨询委员并兼任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教授。谢家泽教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7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36年与留德同学在柏林,自右起依次为谢家泽、孙德和、夏坚白、徐士高、严恺

谢家泽教授为开创和发展我国水文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之际,谢家泽教授出任华东水文资料整编委员会主任,在他的主持下,对1949年以前全国5.5万站年的水文资料进行了系统细致的整编并刊印110余册,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在担任水利部水文局局长期间,他主持编制了全国基本水文站站网规划、制定了中国水文测验技术标准、建立了全国水文站网。谢家泽教授早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水文工作会议上,就积极倡导开展科学的洪水预报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积极引进国外水文预报技术,大力培养水文预报人才,推动了各流域洪水预报工作的开展。这些成就,奠定了我国水文测验和水文预报事业的基础,并从此走上了不断发展的道路。

率团参加中苏黑龙江流域水文会议 ( 左二 )

谢家泽教授以毕生主要的精力创建和发展了中国水文科学研究事业。1950年,在他的推动下,在水利部水文局成立了水文研究所,后来发展成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谢家泽教授兼任所长,领导该所发展成为我国水文科学研究的中心。为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文科研体制,他在分析了英美水文科研体制的基础上,于1951年率团前往苏联,对前苏联水文气象管理和科研体制进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我国水文科研宜建立以水利部门为主,同时辅以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和其他产业部门水文科研的体制框架。1956~1957年,谢家泽教授主持编制了我国水文科学技术十二年(1956~1967)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次编制水文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1977~1978年,他主持编制了我国第2个水文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两个规划规定了我国水文科学技术的任务和目标,指出了水文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勾绘了一幅令人鼓舞的水文科学技术发展蓝图。

考察贵州岩溶水文,黄果树瀑布前

谢家泽教授领导了许多重大的水文科学技术活动和科研项目。1956年,他发起和主持了第一届全国水文计算学术讨论会,他在会议技术总结报告中提出:“不论现有水文资料系列长短,均应在设计河段调查历史洪水。”根据这一意见,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历史洪水调查,经过了30多年分析研究,逐渐形成了我国设计洪水计算充分利用历史洪水资料的重要特点。在他担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期间,发起和组建了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并担任全国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水文专业委员会后来成为我国广大水文科技工作者最主要的学术团体。在他的指导下编制的《中国水文图集》、《中国暴雨参数图集》、《中国水图》等,系统、全面地揭示了我国水文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谢家泽教授积极提倡水文科学的国际合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参与主持了黑龙江流域中苏联合考察。19739月,谢家泽教授代表我国出席了世界气象组织成立100周年(1873~1973)庆祝大会,这是我国水文界第一次参加国际水文科学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谢老为推动我国参加国际水文计划(IHP)、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水文学术组织和科学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与陈道弘在列宁格勒 ( 现圣彼得堡 ) 勒涅瓦河畔

谢家泽教授为我国江河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20世纪60年代,谢家泽教授就从事水库安全标准的研究,主持制定了我国水库安全标准规范和设计洪水计算规范。“63.8”海河大水之后,他亲自参加洪水调查,主持了全国水库设计洪水复核。这些成果对推动我国设计洪水和水库安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长期从事治理黄河研究,参与了治理黄河的许多重大决策,为制定黄河流域规划、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建设,提出过许多重要的建议。他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各个侧面和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对海河和淮河的防洪问题、黄淮海平原的水利建设问题、华北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问题都进行了悉心的研究。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建议,在重大水利决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他卧床不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关心中国水利事业的改革,关心当前几项重大水利工程的决策。

在云南作学术报告

谢家泽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视野开阔。他曾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水利、水文气象、海洋组委员、国务院规划委员会水利、水文、气象、海洋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天地生人学术讲座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水文科学》顾问、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等10余项学术职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谢老潜心研究现代水利的性质问题。他指出 :“现代水利的性质问题就是水与人的关系问题,它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圈总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水利的性质问题》,1986年在南京大学授课讲稿),因此,他强调要随着时代的推移研究人与水的关系的变化,从中认识各个时期水利的性质、难点和对策。20世纪80年代后期,谢老把关于“水利性质”的研究推进到“全球问题与人类困境”的研究,他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探讨了“全球问题与人类困境”的系统性质、产生原因和走出困境的途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他废寝忘食地博览群书,与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和社会学家切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和概念,例如“现时代的意义及其大趋势”、“人类圈的形成和迅猛成长”、“全球系统及其由四元结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向五元结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的演化”、“人和自然的本质及它们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的关系和准则”、“人地对话、人际对话和建立全球新秩序”等,这些问题和概念具有启迪人们思想的重要意义,是谢老晚年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1974年全家合影

谢家泽教授对中国宏观水问题的分析,思维深邃、睿智前瞻。1995年初春,北京水科院决定编辑出版《谢家泽文集》,为此谢老的夫人孙以芳老师把我叫到北京,住进国际泥沙中心招待所。孙老师把谢老几十本工作笔记交给我,叫我或按时期,或按内容整理成不同论述主题的论文或短文。历时约两周,我逐本阅读,仿佛又回到了谢老的身边。从几十年的工作笔记中,我不仅看到谢老为中国水利事业付出的辛劳,也领悟到他对中国宏观水问题和黄河三门峡、小浪底、长江三峡等重大工程那种高屋建瓴、缜密深邃和极富前瞻性的思考与分析方法。例如,谢老认为,重大水利问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很复杂,且对未来的变化难以把握,因此,寻找“最优解”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做法是首先排除劣解,然后逐渐从非劣解向合理解收敛,最后获得具有科学、哲学基础,既符合现实环境,又不有悖于可预见的未来的合理可行解。谢老的这一思维和分析方法,闪烁着科学家与哲人的智慧与气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并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我后来对问题的思考。

1989年与亲戚在一起,自右依次起为王文娟、孙以芳、谢家泽、孙道临

谢老一生诲人不倦、平易近人。在我国当代知名的水文学家中,有不少人是他的学生,许多人得到过他的悉心指导和帮助。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有幸多次聆听谢老的教诲,每次谈话,都好像跟随着他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感到豁然开朗。谢老对中青年水文科技工作者严格要求,寄予厚望。他多次对笔者说“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水文科学研究大有作为,你们这一代要出一批优秀水文学家,要为此立志。”谢老对于新事物总是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和关怀,在笔者创刊《水科学进展》期间,从办刊宗旨到刊物风格、从刊物定名到如何办理各项申办手续,他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编委会在北京成立那天适逢谢老出席全国政协会议,他顾不得上午会议的疲劳,赶来和编委们共进午餐、共商办刊大计。谢老与广大水文工作者有着深厚的感情,“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刚出牛棚不久,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三门峡工地,看望下放在那里的原水文所的同志们,鼓励大家要经受住挫折,要看到前途,珍惜光阴。直至谢老病危期间,他还经常惦记着水文战线上的同志们。

1989年与家人尽兴湖舟

199312日,谢老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把毕生奉献给了中国水文和水利事业,在中国水文和水利的历史长卷中,将记载下他的功绩。

谢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文原载《水科学进展》. 19934(4). 参阅了《谢家泽文集》(谢家泽文集编委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5年),并选用其中部分照片。


来源:《江河之子——献给20世纪大禹传人》 刘国纬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