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 缅怀“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

2023-03-01 | 来源 公号“中国科学家”2023-02-28 |

1982年,九位科学家因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这项奖励中,他排名首位。

周光召说他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各层理论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这方面后来的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间接的学生。”

他就是彭桓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和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彭桓武院士 来源:中国科学院

28岁名扬国际,回国不需要理由

1915年,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他自幼就显示出对数学的兴趣,16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校自强不息的校训激励着彭桓武发愤图强,他常常找不同专业的学生讨论,还特意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增长见识和知识。4年的学习,他在物理、数学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5年,彭桓武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来源:中国科学院

1935年,彭桓武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周培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故土沦陷,彭桓武踏上南下逃亡的道路,辗转来到了云南大学理化系任教员。一年后,在周培源的鼓励下,彭桓武以优异成绩考取留英庚款生,前往欧洲深造。

19389月,他远渡重洋来到爱丁堡大学,投身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在玻恩的推荐下,他又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留学期间,他与汉密尔顿(J. Hamilton)、海特勒(W. Heitler)一起发表关于介子理论的论文,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被称为HHP介子理论,这项研究也让年仅28岁的彭桓武名扬国际物理学界。1945年在爱丁堡大学获科学博士学位后,他再次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在薛定谔任所长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任助理教授两年。薛定谔非常器重彭桓武,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夸奖道:简直不能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1940年,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来源:中国科学院

1947年,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的彭桓武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几十年后,一位记者采访时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当年你为什么要回国?彭桓武非常严肃地回答:你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对!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9次计算和3套方案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初,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彭桓武接到好友钱三强的邀请,一起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正当各项科研稳步推进时,国际局势却发生了变化。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全部撤走,我国的原子能研究面临空前危机。

时任国家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又想到了彭桓武。1961年春,在钱三强的举荐下,彭桓武临危受命,毅然迈入了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这一神秘的科学王国。

在此前,中国从未探索过原子弹,只能依靠苏联专家算出的数据。数学家李德元先生曾兼任彭桓武的学术秘书,他回忆:“彭公来到九所,面临的第一个抉择,是把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当成简单的工程设计,还是当成一项科学研究工作。”

也就是说,当时摆在彭桓武和原子弹研制专家们面前的是两条道路:如果照搬苏联模型,原子弹响了,任务就完成了;但想要深入探究内在的科学原理,搞明白原子弹的整个动作过程,更好地掌握和突破原子弹设计技术,就要从头算起。

彭桓武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他带领科研专家,开始了艰难的攻关。科研人员决定先计算苏联的教学模型,但是没想到有一个数据总是不一样,前前后后,算了九次之多。虽然计算结果十分接近,彭桓武却没有放松要求,他要求大家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搞清楚差别。

这次“对不上”,一度让原子弹研发陷入僵局。积极寻找破局之法的彭桓武,在周光召的帮助下,最终证明中方的推算是准确无误的,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庆。但彭桓武的工作并没有就此停止,他甚至来不及休息,又迅速组织力量转向氢弹原理探索。同年年底,在彭桓武等人的主持下,邓稼先、周光召组织科技人员制定了关于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大纲。

彭桓武总共设计了三套氢弹研制方案,分别由周光召、黄祖洽和于敏负责。最后,于敏带领的研究小组率先实现了其中的一个氢弹设计原理。在突破原子弹后的两年两个月的时间内,我国再次突破氢弹原理,取得核武器研制的又一个里程碑式成果。

1966年国庆节,彭桓武(中)与朱光亚(左)、邓稼先(右)在天安门城楼 来源:中国科学院

面对自己做出的贡献,彭桓武一直非常谦虚低调。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他在罗布泊宴会上即兴写就七绝诗,“亭亭铁塔矗秋空,六亿人民愿望同。不是工农兵协力,焉得数理化成功。”多年以后,彭桓武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当人们把奖章送去时,他却坚决谢绝,提议由九所保存,并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成就奖,将100万元港币奖金捐给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牺牲人员的家属或受伤同事 来源:中国科学院

“我是不受抬举的”

彭桓武做过的工作很多,从量子场论、介子物理到原子核理论,又从原子核理论到反应堆理论,再转到核武器理论,回到科学院后又从事化学物理、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在他晚年还思考和研究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最前沿的领域,这些工作都是开创性的。

但他一生为人正直,一心钻研学问,从不夸耀自己,也不喜欢别人吹捧。他常说“我是不受抬举的”,也总告诫学生,自私是做不出东西来的。

不仅如此,他还大力倡导科学民主之风,鼓励年轻人多讨论、发言。曾经有年轻学者在讨论会上轻声发言,被他听到了,便立刻让人站起来大声讲述,“不要怕说错”。有的学生刚刚毕业,参会时便大胆发言,他立刻给予热情表扬:年轻人敢于发言,这很好!

200511月,彭桓武与来访理论物理研究所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S. Glashow教授交谈 来源:中国科学院

“自己做不了多少,不要妨碍别人。”言传身教,待人真诚平等之外,他淡泊名利,功成不居。晚年时,彭桓武辞去了理论物理所所长、凝聚态物理学科组组长、数学物理学部基金组组长、数理学部规划组组长等职位,把这些位置都让给了年轻同志。

2006年,国际编号为487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以国为重,以家为轻,彭桓武一生为祖国核物理事业披荆斩棘,鞠躬尽瘁。不计较名利,不在意得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的脊梁。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