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叶笃正:投身气象矢志报国

2024-02-29 | 来源 中国军网2024-02-19 |

叶笃正(191622120131016),又名叶平斋,安徽安庆人,出生于天津。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曾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委气象组副组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理事长,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气物理和气象协会执行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执行局成员及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顾问。

你可能不熟悉叶笃正,也不了解他的研究理论,但是你对下面这段话一定耳熟能详。“今天白天多云转晴,北转南风2级至3级,最高气温13℃,最小相对湿度30%。”——这就是数值天气预报,1969年开始正式由我国气象局发布。

在这份预报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只能依据“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这样的歇后语,看天辨阴晴,但却害怕“天有不测风云”。数值天气预报的出现结束了“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它来把握“风云变幻”。

这一份简短的预报,背后凝结着无数气象科学家的心血。而叶笃正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也是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创建者。

放弃物理选气象学

叶笃正于1916221日出生在天津一个叫“聚福里”的地方。叶家是名门望族,祖上几代都曾是地方大官。叶笃正的父亲叶崇质是清朝末年的清河道道台,他给第七个儿子取名“笃正”,是崇尚《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古训,希望叶笃正以“求是”的精神处世行事、忠实于真理和正义。

叶笃正幼年时在家中设立的私塾读书,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1930年,14岁的叶笃正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启蒙了叶笃正的家国思想,使他爱上科学,立下报国之志。

1935年,叶笃正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在乒乓球台边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罗斯贝后来成为叶笃正的崇拜对象。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质疑。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宽,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

1948年,叶笃正获得博士学位。第二年,一篇博士毕业论文《大气中的能量频散》在美国《气象杂志》上发表,立即引起国际气象学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杰出代表作之一。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是年仅32岁的芝加哥大学中国学生叶笃正。

《大气中的能量频散》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长波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罗斯贝提出的罗斯贝理论;第三个里程碑是英国人查尼的长波不稳定理论。这三个里程碑是构成现在关于大气波动的基础理论。直到今天,叶笃正的学生们仍然会感受到这篇论文在国际气象学界所产生的持久影响力。不管到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一提到芝加哥学派,一提到芝加哥学派中的叶笃正,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成绩出色的叶笃正,引起了美国气象局的关注。美国气象局表示愿以年薪5000美元以上的优厚待遇请叶笃正到美国气象局下属的研究部工作。

恰在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坚定了叶笃正回国效力的决心。他向罗斯贝诉说了自己的心迹:“我要回去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我的祖国。”看着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罗斯贝同意了叶笃正回国的请求。为了躲过美国移民局禁止中国学生回国的阻挠,罗斯贝答应帮助叶笃正先去瑞典工作,然后取道回中国。

当叶笃正准备动身去瑞典时,得知一艘名叫威尔逊总统号的轮船要在香港靠岸,于是,1950827日,叶笃正和夫人冯慧一起登上这艘轮船,横渡太平洋,绕道香港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望着载歌载舞欢迎的人群,叶笃正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喊出了:“终于,我到家了!”

回国初期,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他满怀建设新中国的喜悦,开始了创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艰苦工作。那时中国气象研究与美国的差距很大,他带着同事们从庆祝第一幅500毫帕高空图绘制成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世界大气科学前沿迈进。

那时,地球物理研究所里有个天气组,组里有几个实力很强的人,被外界称为“叶顾陶杨四大金刚”,这“四大金刚”就是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和杨鉴初。

叶笃正的女儿叶维明从记事起,就看到父亲下班后回到家,仍然是看书和作研究,还不时会有一些学生或同事到家里来讨论学术问题。当时,顾震潮、陶诗言和叶笃正同住一个楼,他们会在下班后又聚到家里继续业务上的交流。

1958年,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建立研究室;19792月,叶笃正、高由禧等著《青藏高原气象学》出版,标志着气象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初,叶笃正开辟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并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

2003529日,世界气象组织决定向叶笃正授予世界气象组织的最高奖——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世界气象组织颁发给叶笃正的奖状上写着这样的评价:“此奖确认叶笃正在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的重大贡献,包括:创立青藏高原气象学;发现大气环流突变;提出能量频散理论;开创全球变化及对可持续发展、有序人类活动和对全球变化影响适应的研究;建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促进国际合作和该领域中许多杰出青年科学家的培养。”

历经风雨矢志不渝

200619日,91岁的叶笃正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时,距叶笃正选择气象学作为他终生奋斗的事业已经过去了70多个春秋。

叶笃正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一门心思扑在气象科学研究上。为了把自己想到的问题和偶尔出现的灵感捕捉下来,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他认为:“作科学研究就自然会使自己处于无穷无尽的思考状态之中,这些偶然闪现的灵感火花,往往是解决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线索。”所以,无论开会,还是走路,甚至是半夜,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叶笃正也会立即记下当时的想法。

1979年叶笃正率领中国气象学会代表团访问美国,这是1950年之后他第一次再到美国。美国同学知道叶笃正回国后生活比较艰辛,就问叶笃正:“你现在很后悔当初回国了吧?”叶笃正回答他说:“不,一点也不后悔,我为祖国做了不少事,即使受些苦,我也不后悔。生活水平不是人生唯一的方面,有比它更重要的东西。我在中国培养了不少学生,肯定比留在美国所能培养的多,这也是科学成就吧。我和同事们一起建立了中国的大气物理所,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这个研究所,不仅对中国重要,即使对全球气象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贡献。”

叶笃正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气象科学研究人才。他把获得的奖金都捐献给了国家,设立了“学笃风正”奖、“全球变化科学奖”等奖项,以奖励研究成绩突出的后来人。正如世界气象组织前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对叶笃正的评价:“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的叶教授,得到了他遍及世界各地的弟子们的高度尊敬和感激。”

摘编自20201020日《科学导报》


相关新闻

  • 222014.02
  • 092024.05

    谢义炳:坚守为民初心的气象学家

    谢义炳(1917.4.3—1995.8.24),湖南新田人,气象学家,中国现代大气科学奠基人之一。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担任清华大学气象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

  • 112022.08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 132018.07

    刘顺涛:海归博士投身航空报国

    “只有出了国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歼-20让刘顺涛看到了一个可以赶超的机会,一个让自己能参与到伟大事业的机会。当即,他给航空工业成飞人力资源部发了封邮....

  • 302021.09

    姜磊:矢志强核报国

    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做最前沿的技术探索,更要“脚踏实地”,解决好每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时刻牢记核工业人的初心与使命,坚定对核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汗水、做出不凡成绩

  • 232023.08

    王广 | 追求卓越进取,矢志报国强军

    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则由原子和分子构成。如果将世界比作一座“乐高城市”,原子和分子就是一个个的小积木砖块,将其按照不同的方式或规律设计和组装,就能搭建出城市中具有各种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建筑”。可以说,人们只要掌握了原子制造和物性调控技术,就拥有了从根本上构筑和改造未来世界的强大能力。缘于潜心穷物究理、探索自然规律的强烈兴趣,也因为追求卓越进取、矢志报国强军的赤子之心,王广(清华大学物理系2007级...

  • 172007.10
  • 242008.06
  • 162014.10
  • 08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