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大珩家风:务实自强 勤学互助

2020-01-15 | 谷敏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01月14日 |

王大珩(1915-2011)是中国光学事业奠基者,国家“两弹一星元勋”,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他的父亲王应伟是天文气象学家,也是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王应伟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王大珩取得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家风有着很大关系。

王大珩自幼聪敏过人,5岁就直接读小学二年级。王应伟担心孩子骄傲,对他的教育格外严厉。小学四年级时,老师曾出一道“鸡兔同笼”题,班里只有王大珩答对了。回家后,王大珩兴致勃勃地告诉父亲解题过程,父亲却说他思路不对,根本没有搞懂,答对不过是巧合而已,并告诫他:“学子最忌骄躁二字,骄则浮华不实,躁则浅尝辄止。”多年后,王大珩还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博士生:科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容不得丝毫懈怠。

王应伟曾将王大珩带到自己工作的北京观象台,对他进行人文历史教育。北京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将放置于此的天球仪、四分仪等8台珍贵天文仪器掠走。王应伟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对儿子说:“在这个世界上,靠乞求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只有靠自强。人自强了,就没有人敢欺负你了;国自强了,就没有人敢欺负你的国家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强盛了,我们这些中国人在别人眼里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个人!”

王应伟晚年专注于《中国古历通解》的“补遗”工作,但直至去世前仍未完成。为此老先生自制一联,抒发遗憾之情,同时以此勉励儿孙:“人谁不死,唯晚岁虽成《通解》未做《补遗》,殊难瞑目;我赋曰归,愿儿曹各业专门稳登岗位,饶有信心。”

在父亲的教育下,王大珩养成了踏实进取的品格。初中毕业时,他已经学完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初中与高中阶段,他的数学成绩几乎都是满分。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的王大珩考取“庚款”留英公费生。在英国他先后就读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谢菲尔德大学。1948年,王大珩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参与大连理工大学创建,后历任长春光机所所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为长春理工大学)院长等职。

王大珩对于科研工作严谨细致,对于家人则充满温情。王大珩是家中长子,有6个弟弟妹妹。妹妹们读书的钱不够,作为哥哥的他在英国工作后,就寄钱给大妹王大玫读书。在王大珩的带动下,二妹王大琬工作了就出钱供三妹王大珍读书,王大玫工作后又出资让四妹王大瑛读书。就这样一个带一个,7个兄弟姊妹出了4个科学家、2个医学家、1个中学教师。

王大珩育有二子一女,分别是王兢、王赫、王森。尽管工作十分忙碌,但王大珩仍然重视子女学习。长子王兢初中毕业后即下乡参加劳动,王大珩嘱咐他随身带上课本,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高中数理化知识。王兢返城后,王大珩仔细检查王兢几年来完成的全部习题。3个孩子先后考上博士,王大珩欣喜不已,特意作诗一首表达对妻子的感谢和对孩子们的期盼:“难得兢赫森,尔辈同根生。相继留美法,都成博士人。少年诚可忆,下乡当农民。求生靠劳动,求知何艰辛……谁是启蒙者,她叫顾又芬。异国风光好,莫忘民族魂。须当爱国者,志把中华兴。”

今天,王大珩院士已经离世多年,但他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对家庭的重视与关爱,仍值得我们追思与学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