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百年清华记忆】世纪沧桑清华始——清华创办的背景与经过

2009-04-08 |

史 轩

   开栏的话

  为迎接百年校庆,2009年-2010年,清华史苑栏目将推出第六系列——“百年清华记忆,完整梳理清华历史的发展脉络,并将清华百年来的文化、精神和革命传统融会其中。

  由党委宣传部和校史研究室合作开办的清华史苑栏目自2004年设立以来,已有清华园里的第一清华历史上的今天院系创建及开创者清华园名人故居清华名人名言系列文章面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办好清华史苑栏目,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2009年-2010年的百年清华记忆系列,每期分历史篇往事篇两大部分。历史篇以时间为轴,从学校发展、教学、科研、教师、校园文化、校园变迁等方面简述清华历史;往事篇则选取相关的历史片段、重大事件或有影响人物的故事丰富相关主题。为了更好地呈现百年清华故事,《新清华》从本期开始将以整版专题形式刊登本系列内容,图文并茂,点面结合,与读者一同走过清华百年历史的长廊,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珍贵记忆。

  历史篇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那以后,清华的发展变迁,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清华是国运振兴的一个希望、一个梦想。

  美国退还部分庚款

  1900年,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0197,逼迫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议定,清政府向西方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期限为1902~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其中,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辛丑条约》和庚子赔款是中国的极大耻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从1904年起,驻美公使梁诚满怀爱国之心开始积极的外交努力,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在梁诚的艰苦努力与美国对华战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1908525,美国国会通过退款议案。7月,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正式通知清政府外务部,美国政府决定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中过多索取的10785296.12元,从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

  如何使用这笔退款,清政府内部有不同的意见。但美国政府坚持这笔钱用于教育,否则退款之事将拖延无望。美国坚持退款办学派遣留美人才,与其时美国的对华战略联系在一起。

  自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鼓励留学日本开始,中国留日学生大增。1904年,清政府模仿日本教育制度,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同时聘请大量日本教习来华任教。日本在华势力日渐扩大,引起了美国的高度注意。从19世纪后半叶起,美国逐渐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强国之一,逐渐参与到列强瓜分世界势力范围的角逐当中。为了对抗日本扩张,扩大在华影响,美国朝野不少人士主张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补贴在中国的学校。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总统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1907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出版《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他们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1907123,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美国退款办学之举,意在加强其在中国的影响,符合美国的利益。但纵观中国近代史,清华的设立对于中国却具有另外一种更为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鸦片战争,清政府大败,却不肯转变天朝上国心态,视西方的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声称西学中源。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大败,割地赔款,国已不国,民不聊生,始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议。面对强势而来的欧风美雨,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开始痛苦艰涩地向西方学习、打破闭关锁国的过程,由此掀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潮。

  在清华建立之前,清政府派出的中国留学生有三代。第一代官派留学生是同治年间的12012岁~15岁的留美幼童,这批学生中途被召回;第二代是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第三代是20世纪初的留日潮。这三代留学生由于经济、政治、人事等原因,或中途夭折、或昙花一现,且派遣留学生的工作本身缺乏连续性,但其中不乏硕学俊彦。庚款退还中国用于办教育,即开始了派遣第四代的中国留美生。并且在国内设立实体的清华学校,先期进行系统训练、严格规范出国手续与学习科目,对外开放与学习交流才真正有了制度保障,本质上反映出中国对外认识的深化,也标志着中国对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伴随着庚款留美生源源不断回国,他们成为奠定和开拓中国现代学术事业的一代,很多人成了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为中国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正是这些人,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在中国由自我封闭的弱国经过曲折奋斗走上开放强国之路的转变中,在诸多领域参与甚至领导了这一过程,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清华校史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历史。清华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对外交流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而作为中国近代教学、科研中心之一,清华校史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缩影。

  清华建校于国难之中,使得清华人具有异乎寻常的爱国热忱。清华学子沉痛地把母校比作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而与国耻意识伴随的,是强烈的多难兴邦责任感。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热烈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意识,形成了清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激发一代代清华学子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清华学堂创建

  19081028,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规定了每年派遣的学生数目与要求。并规定,出洋学生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而实际上,由于出国后转专业等因素,学生的学科分布并未严格按照这个比例。

  19097月,奏准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会同学部共同管辖,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并拟在京城外择清旷地方,建肄业馆一所。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周自齐任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会办。

  游美学务处的建立旨在选送合格的留美预备人才。但清政府对游美学务处领导人选的选择配备,反映了清政府很注意选择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来管理学堂。周自齐(18711923)是同文馆最早的学生,又有满清举人的身份,换言之,他是科举出身,没有正式留学经历,但担任过驻美代办,驻旧金山、纽约总领事和古巴代办;曾协助驻美公使梁诚进行退还庚款的交涉工作。范源廉(18761927)曾留学日本,在日本还办过法政速成班。而唐国安(18581913)曾于1874年~1881年作为幼童生留学美国。

  19098月,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直接留美,在630名考生中仅录取了47人。这批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金邦正,有化学家张子高、生物学家秉志、法学家王士杰等,10月由唐国安率领赴美留学,他们是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

  1910年,在400余考生中考选赵元任、竺可桢、胡适等70人为第二批直接留美生。1911年,招考了第三批姜立夫、陆懋德、杨光弼等63人。

  后来游美学务处专设留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训练,以便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美留学。内务府将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校址。从1909年~1911年间,游美学务处在清华园修建了校门、清华学堂大楼(一院)西部、二院、三院、同方部等一批建筑。其中最早的校门已经成为清华园中一处著名景观,俗称二校门。这些西式风格建筑与后来陆续建成的各类建筑一道,构成清华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清华也被誉为建筑物的博物馆

  1911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方针。

  3月,清华学堂的学生在北京宣武门内学部举行了入学复试,共有468名学生参加复试。这批学生全部合格入学,其中五分之三被编入中等科,其余入高等科学习,成为清华最早的一批学生。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如侯德榜、金岳霖、戴芳澜等。

  1911330三月初一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暂行开学,4月上课。清华以429为周年纪念之日,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日举行庆祝校庆的周年纪念活动。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学校

  清华学堂虽然在教学上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但在行政管理上难免中国传统气息。清华校名全称是帝国清华学堂,英文校印用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入学考试时,学堂正监督周自齐身穿清朝官服高坐堂上,旁边考试官按省籍唱名:浙江听点江苏听点”……周自齐用朱笔一一点名,科举考场习气浓厚。

  19111010,武昌首义,各地响应,举国震动。清华学堂原定1016的新学期开学也暂缓举行;自119日起,清华学堂停课。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局势甫一稳定,清华即在各大报纸发布通告,宣布重新开学。5月,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0月,遵照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将监督改称校长,唐国安任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周诒春并成为继胡敦复、张伯苓后清华第三任教务长。

  自此,清华进入清华学校时期,前后凡17年,至1928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

  往事篇

  饮水思源话梁诚

  中国驻美公使梁诚折冲樽俎,为此次美国退款做出了重要贡献。梁诚,原名丕旭,字义衷,号震东,1864年出生于广东番禺。1875,梁诚赴美留学,1881年奉召回国。他先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18863月任驻美使馆二等翻译官;1895年经出使日本大臣张荫桓举荐随同出国,任三等参赞官;1897年又随同张荫桓出使英国,任头等参赞官。1902年梁诚奉旨任出使美国大臣,兼任出使古巴大臣,1907年卸任回国。由于梁诚出使外国成绩卓著,清政府升授头品顶戴。1909年梁诚随清政府海军考察团出洋考察,受到欧洲各国重视。梁诚1911年出任驻德国公使;同年,以中国首席代表身份,率同外务部主事、清华学堂监督唐国安等人出席荷兰海牙万国禁烟会议。中华民国成立后,梁诚回国,后移居香港。1917年,梁诚在香港去世,享年仅虚龄54岁。

转自 清华新闻网 2009年4月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