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计算机专业的第一位老师和第一批学生

2019-01-09 | 谢树煜(1959届计算机) |

1959年,计九班荣获先进集体称号,在清华大学二校门留影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要强盛,人民要富裕,急需发展工业、发展国防、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等。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特别缺乏人才,也需留学国外的科技人员回国参加建设。经过中美日内瓦大使级谈判,1955年钱学森等一批爱国学者冲破美国政府重重阻拦返回祖国,他们大部分留在科学院和各部委工作。这年7月,留美博士、计算机专家周寿宪先生回到祖国。1955年11月,有志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周先生选择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任教。

周寿宪先生1925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1947年赴美留学,1949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电讯系硕士学位,1951年又获得该校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在美国从事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做过磁芯移位寄存器方面的研究。在美期间,积极从事爱国活动,1955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阻碍,在中国政府帮助下返回祖国,决心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周先生1955年11月来到清华无线电系后,因为当时不具备科研条件,主要工作是筹备建立电子计算机专业。他努力了解国家发展需要,关心学校发展方向,结合国外发展情况,积极向清华和无线电系提出建议。其后,1956年2月25日,清华大学向教育部呈报十二年规划中准备设置的新专业草案,草案中包括无线电系提出的设置电子计算机专业的意见,其中蕴含着周先生的重要作用。

1956年3月31日,高等教育部以(56)工普字第682号文件批复称:“电子计算机专业,同意你校意见,提前于今年设置”。并称“我部初步意见,认为你校今后设置的新专业原则上是其他学校设置比较困难的专业”。把清华大学1956年度本科招生计划中电子计算机专业招收30人,改为60人,足见国家用人之迫切。教育部认为清华是设置计算机专业条件较好的学校,这当然与周寿宪先生有关。根据教育部批复,清华当即决定在无线电系开办电子计算机专业。1956年暑假招收一年级新生60名,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并决定立即从即将完成一、二年级学业的班级中各抽调30名学生到无线电系,转入电子计算机专业二、三年级学习。当时无线电系系主任是孟昭英教授,党总支书记是李传信。这是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专业。

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1956年春亲自主持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3月14日,任命陈毅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郭沫若、薄一波、李四光为副主任。邀请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聘请参加规划的16位苏联专家3月29日到京。周寿宪先生代表清华大学参加了华罗庚教授领导的“计算技术与数学规划组”的规划工作,历时半年。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人1956年6月14日在中南海接见全体科学家。8月21日最后形成规划纲要的4个附件,完成规划编制任务。1956年8月下旬,陈毅主持科学规划委员会扩大会对十二年科技规划进行结论性讨论。会议最后形成《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及4个附件,其中一个附件是把发展计算机、半导体、电子学和自动控制列为1956年的紧急措施。周先生在计算机事业发展规划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56年10月29日,陈毅和科学规划委提出了《关于科学规划工作向中央的报告》以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1956年12月20日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执行。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附件,包括重要科学任务说明书、基础科学规划说明书、重要任务和中心问题名称一览等。其第三个附件是“1956年紧急措施和1957年研究计划要点”。其中包括:建立计算技术研究所、培养计算机技术骨干、派实习生研究生去苏联学习、派技术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国内举办计算机培训班等。1956年6月19日,兼任科学院数学所所长的华罗庚邀请留学回国的计算机专家吴几康、范新弼、夏培肃等座谈如何发展我国计算技术事宜。1956年8月25日,国务院批准科学院成立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在西苑旅社诞生,华罗庚教授任筹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赵访熊、周寿宪为兼职委员。

清华大学根据教育部指示积极筹办电子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等待1956年暑假招生,挑选的二年级学生不需要补课。三年级学生怎么安排?1956年6月底,即将结束二年级课程学习的清华动力系二十多名学生接到学校通知,根据国家需要,要求我们当时转入无线电系电子计算机专业三年级学习。因为我们原来属于机械类,转入电类三年级,还需补学若干电类课程。学校决定我们暑期不放假。7月开始上课,地点在三院教室,由陈德问老师讲近似计算、夏绍玮老师讲电工基础等。为了满足国家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经过协商,科学院与清华合办的计算机训练班暑假开始抽调学生,生源由清华、交大在完成三年级课程的学生中挑选,又叫计算所训练班,应是四年级。这个班后来清华称计7(1957年7月从电机系毕业)。显然,清华大学是不能抽调交通大学学生的。这些学生是在暑假实习时直接从外地来清华报到的。1956年8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报道了有关清华电子计算机专业开办的情况。根据规划,计算所共举办四届计算机训练班,第一届训练班与清华合办,从1956年秋开始,1957年夏结束。计算机训练班的教学工作由夏培肃、黄玉珩负责。课程内容主要有计算机原理、电路技术、程序设计等。周寿宪先生为训练班讲授计算机控制器。这届训练班清华也叫计7班。

根据国家规划,1956年9月,中国派遣计算机专家代表团赴苏考察。闵乃大任团长,王正任副团长。团员有吴几康、范新弻、夏培肃、周寿宪及翻译等15人。代表团深入考察了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及计算技术研究所,内容包括建所经验、科学研究、生产调试、工业和特殊应用等。详细考察了M20、БЭCM大型通用计算机的研制情况,以及结构工艺、半导体器件、磁元件、实验工厂、计算中心等,还包括干部培养、开办培训班、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等。周先生深入了解苏联研制的大型计算机的技术方案、调试过程等内容。每人侧重面与其工作背景相一致。清华金兰老师当时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念研究生,等待学位答辩。中国计算机专家代表团缺少一位专业俄语翻译,考察团团长闵乃大原来也是清华电机系老师,就请金兰担任专业俄语翻译,随代表团进行了全程深入考察和学习,这为金兰领导清华计算机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考察团在苏考察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年底回国。这批专家为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为中国第一台每秒万次计算机的研制作出重要的贡献。周寿宪先生回清华后,他也是随着电子计算机专业从无线电系转到电机系的唯一的一位老师。他是清华大学提出建立电子计算机专业、起草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参与者。他是清华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倡导者和奠基人。

1956年11月,周宪寿先生在莫斯科

清华计算机专业三年级学生由三部分组成:动力系人数最多有25人,电机系4人,机械系4人共33人,一起组成计91班。这是无线电系电子计算机专业第一批学生。根据学校安排,1956年10月,电子计算机专业由无线电系转入电机系。计算机专业归钟士模教授领导的510教研组管理。当时电机系系主任是章名涛教授,党总支书记是吕森,钟士模教授是电机系副系主任。1956年底清华任命两位计算机专家担任510教研组副主任,一位是1946年中央大学毕业的留美博士周寿宪副教授,负责数字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一位是1949年清华毕业的留苏副博士金兰副教授,负责模拟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周先生给我们讲脉冲技术、数字计算机原理,金老师讲模拟技术模拟计算机原理。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名称学习苏联,后来改称“数学计算仪器与装置”专业,代号504专业,我们的班号改为50491。很多著名老师给我们上过课,如钟士模教授讲调节原理,童诗白教授讲电子技术基础,唐统一教授讲电工量计,艾维超教授讲电机学等。60年过去了,很多老师都已作古,但老师们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老师们的教诲常驻于心。我们应该记住昨天,永远记着他们。

1959年5月计九班同学访问徐特立老人

1958年6月13日,聂荣臻副总理批准了教育部黄松龄副部长关于导弹专业部署的报告,同意大力加强清华原有的专业,发展方向广泛一些,军民两用。为了更好地适应航天技术和原子能技术发展的需要,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1958年7月3日决定成立自动控制系,包括原属电机系的自动学远动学和计算机两个专业,我们又成为自动控制系的第一批成员。自动控制系的系主任是钟士模教授,与电机系一起成立一个党总支,书记是凌瑞骥。

为了满足国防工业发展需要,1958年9月15日,中共中央中发【58】792的通知中,决定从全国十余所重点高等学校四、五年级中抽调280多名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自动控制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国防部、二机部与清华大学立即组织人员去有关省市抽调学生。我参加了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选拔工作。这批从各校电机系和精密仪器系四、五年级抽调的学生,于58年10月到清华报到。这时四年级增加到10个班,其中计算机专业3个班。五年级四个班,其中计算机1个班,还是我们原来的计91班,新班号是自904。新分来的8位计算机专业五年级学生,由于所缺计算机课程较多,课程上与四年级合班上课,最后延期毕业。作为毕业设计,自904班最后一年主要任务是承担大型911计算机和程控计算机等的研制。1959年7月,自904毕业了,这是清华计算机专业第一个五年制毕业班。由于在毕业设计中的优异表现,这个班获得了清华大学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018年9月,计9班同学参加计算机系建立60年活动时在清华聚会时合影,时值清华毕业59年

自904班在建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美刚等5人服从需要提前毕业参加建系工作。毕业时张厥标、明芳立等8人到国防部五院(航天部),苏伯珙、周明德等包括提前抽调的共15人留校,罗翰臣等3人到二机部原子能所、九院,吴成禧到国防科大,寿福明到总参53所,黄孝康到738厂,林兴亚等二人到西北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工作。

60年过去了,大家在不同岗位上兢兢业业 ,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无愧于清华的培养,无愧于人民的期望,无愧于朝夕相处的集体。

2018年11月17日,本文作者谢树煜(右)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


相关新闻

  • 212021.04

    对话朱邦芬:一个理性的理想主义者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18.09

    怀念父亲周寿宪

    父亲周寿宪,籍贯江苏淮安,1925年10月出生于湖北武汉。生前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是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和中科院计算机专业的主要创始者之一。

  • 212018.09

    杨元元:一首《科学高峰任我攀》唱到如今

    杨元元,计算机系1977级系友,现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SUNY杰出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计算机及通讯基础分部项目主....

  • 182018.09

    张钹院士在计算机系建系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我原是电机系电机电器专业的学生,1956年大三年级时由于建立新专业的需要,被调入新成立的自动控制系统专业学习,我所在的自8班人数很少,只有10名同学,....

  • 282020.10

    王佩英:教诲如春风 师恩深似海

    1974年9月,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44名同学汇聚到一起,成为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班级名称:计41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教学工作以班为单位组织,来自校基础课以及系里专业课的多位老师组成了...

  • 042021.06

    洪小文:我与清华的二三事——写于清华大学110年校庆之际

    很多年来,对清华大学,我内心总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这不止是因为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生涯里,我身边总是不乏清华背景的良师益友;还可能由于上大学前就曾得以与清华结缘,故而对这所奠基于上世纪风云变幻之际的名校充满特殊的感情。大约是1979年的暑期,我还在宝岛的建国中学读高中时,参加了一个科技夏令营。活动是在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举办的,我因此有幸见到了当时分别任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理学院...

  • 132018.11

    张钹院士:从少年郎到白发翁,水木清华60载,智能人生谱华章

    身为中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元老级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从1978年就开始研究人工智能,为中国人工智能奉献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即使已经年过八旬,但他依旧活跃....

  • 142011.04
  • 162019.09

    刘江川:从“边缘”到“中心”,边缘计算科学家的创业之路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数据、超低延时等需求都对现有的云计算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时间,边缘计算成为了技术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

  • 172016.03

    特立独行 勇往直前 ——清华大学[1981级] 李山 访谈纪实

    李山学长出生在四川省威远县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里,名曰山王,又因母亲是山城重庆人,李山由此得名。 从小学开始,李山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就总是第一名,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