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黄炎培先生的儿子们和主要亲戚与清华

2018-09-03 | 王平华(王国帧之子) |

黄炎培先生出生于1878年10月1日。今年10月1日是黄炎培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黄炎培先生的儿子们和主要亲戚中有七人曾在清华学校上学,之后留美深造,荣获硕士或博士学位,也有的长期在清华大学当教授。他们都对祖国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有:黄炎培先生的长子黄方刚、次子黄竞武、三子黄万里、长女婿张心一、二女婿王国桢、堂侄黄自和王国桢的姐夫孙瑞璜。现分别介绍如下,并各附单身照片壹张。

黄方刚

黄方刚(1901—1944年),黄炎培的长子。在清华学校念书时与潘光旦、闻一多、梁实秋、张继忠(张心一)等是同班同学,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他对张心一给予了学习、生活方面的帮助非常多。当他了解到张继忠来自边远甘肃老家,生活很困难后,就经常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他许多帮助。张继忠对他非常感激,虚心向他学习,他们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

黄方刚从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进入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主修哲学专业,荣获哲学博士。

1927年7月27日,黄方刚与美国女士微华兰(Viola)在美国结婚。由于微华兰讲中国话很困难,回国后与黄方刚的母亲王纠思语言不通,只好由黄方刚亲自出面当翻译,婆媳间才能互相沟通。

黄方刚回国后,自1928年起,历任广西、东北、北京、四川、武汉各国立大学及华西大学教授,还担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前后共执教十六年。

1932年1月28日黄方刚电告黄炎培“今晨微华兰生男,母子均安”。黄炎培就给他起名叫“十九”,以纪念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日。

1939年12月25日,黄方刚和微华兰携带三个孙子十九、海川、岷江高高兴兴地吹着喇叭、敲着铜鼓,高唱着“一齐爱我中华”的歌送黄炎培从乐山到泸州,气氛非常热烈。

1940年2月1日,黄炎培写信给黄方刚和微华兰,信中写道:“高尚纯洁之品格,博爱互助之精神,侠义勇敢之气概,刻苦耐劳之习惯,其主要含义为:‘自爱、爱他、爱人、爱国、爱物’”。

这是黄炎培对他们的亲切教导。

黄方刚一生正直,诚爱待人,尤其是他最后卧床三个月,在病榻中犹为武大诸生分班讲哲学。黄方刚一生言行相符,他无愧于人,无愧于天地。他不幸于1944年1月17日在四川乐山武汉大学教授任内病故,享年仅43岁。

1944年3月6日,黄方刚去世,黄炎培亲自带着十九、海川、岷江到黄方刚墓前训话:“你们须念父亲一生做人,怎样端正做学问,怎样踏实,怎样一心教授;宁使贫不就他职,不取分外的钱;怎样待人好,诚恳忠实;怎样教人好,至诚亲切。你们想念父亲,须和父亲为人一样好,这就是安慰已死的父亲,也是安慰活着的母亲。你们的祖父老了,就是希望你们按照祖父的要求去做人!”

黄方刚曾花费了许多时间和很大的精力,把中国古典名著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了英文,然而他未能亲自执笔写成哲学巨著,这是其生平的最大遗憾。

黄竞武

黄竞武(1903—1949年),黄炎培的次子,1916年在上海川沙小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中专科,后又直升高等科。1924年清华毕业后公费赴美留学,进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1929年获经济学硕士后回国,在上海盐务稽核所任会计。1931年起,分别在扬州、蚌埠、青口、沅陵等地负责地方盐务稽核。他大胆改革当地盐务陋规,整肃机关,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当时青口地方偏僻,交通闭塞,社会治安混乱,他到任后,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创立青口至板浦的班车制度,改善了交通,获得了乡民们的拥戴。

1949年2,黄炎培在离开上海北上前,亲自把民建上海的

工作交给了黄竞武,并作了详细的交代。黄竞武利用自己在中央银行任稽核的工作身份,团结金融界、工商界人士揭露蒋介石偷运银行黄金、美钞去台湾的内幕。他告诉大家,如果国库被盗一空,将来解放军接收的就只是一座空城,那有什么用呢?他还担任了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临时工会常务干事的职务,主持民建的地下工作,他利用中央银行404办公室和租借的建国中路152号作为秘密联络点,积极搜集“四行二局”有关组织的人事和业务资料等情报。黄竞武最重要的地下活动是经同事吴藻溪的介绍与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取得了联系,以上海局策反委员会党外人士的身份开展工作。他的一个同学是国民党中央税警团团长,税警团归国民党财政部管,经费充足,武器装备精良,一个团能顶一个军用,黄竞武决心劝他起义。黄竞武为此冒着风险,几次亲自秘密赴南京与这位团长联系,最终说服了这位团长,他表示愿意在适当时候率团起义。黄竞武认为,越是在紧要关头,越要坚守岗位。他对同志关心备至,当获悉民盟成员尚丁、陈仁炳也被特务写上了黑名单时,他就立即放下手头工作,专程通知他们及时躲避。

黄竞武的地下活动引起了蒋介石和特务头子毛人凤的极大仇恨,在上海解放前5月12日,国民党特务逮捕了黄竞武,于5月17日将其杀害。黄竞武牺牲时年仅46岁。

1949年5月28日,杨卫玉给在北平的黄炎培打长途电话,告诉他竞武确实被捕。6月3日又告诉黄炎培,“竞武遗体已得,正在办善后”,当时诸好友纷纷来唁慰问黄炎培。6月4日,周恩来代表毛主席亲自看望黄炎培,亲切慰问。黄炎培对周恩来说,竞儿仅为一专门技术人员,只因为民主服务,惨遭杀害,炎培虽老未衰,愿随诸先生后,对人民革命更加努力,敬此道谢!

1949年6月,黄炎培从北平回上海,到长女黄路家,与黄路、小同、学潮、万里等商谈竞武身后家事,遗属生活费,决定由他们具体分工管理。

上海解放后,中央银行为黄竞武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上吴藻溪介绍黄竞武在解放前的革命工作,军代表卢钝振代表人民解放军致辞。他说:“我们接收伪中央银行时,发现一切都准备得很好,说明这里面包含着先烈的血痕。

黄竞武的灵柩被运到了上海川沙乐乡公墓,后又迁到了川沙烈士公墓。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员胡厥文和上海民建主委盛丕华撰写了碑文。民主建国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同时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陈毅市长还专门致电悼念。民盟上海市委前副主委尚丁同志在纪念黄竞武的文章中写道“壮哉黄竞武烈士,为民主、为新中国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歌可泣,他的死,重于泰山,永垂青史!”

黄万里

黄万里(1911—2001年),黄炎培的三子。

黄炎培对黄万里青少年时代教育甚严甚深,概括起来其要点有三个:

(1)必须尊重农民。

(2)为人必须喷出热血的爱人!“爱”乃是道德的根基,所谓“真善美”实皆包含在“爱”中。

(3)要戒骄傲。

黄炎培要求黄万里把从西方学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理性精神,用到自己的实践中。要坚持真理,决不能为权势或偏见而放弃科学真理。

1927年黄万里进入唐山交通大学学习,攻读桥梁工程。,193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32年10月2日,黄万里赴平绥路实习,黄炎培向黄万里明确提出:

(1)要善于与人合作,不论对上、下级或平辈,都要合作好。

(2)不论在语言、文字、态度各方面都必须注意做好。

(3)要做好节俭。

1933年,黄万里参加庚款赴美留学考试并被录取。

黄万里1934年元旦赴美留学,原计划学习土木工程,适逢1931年汉江发大水,一夜间没城淹死7万人,1933年黄河又决口十几处,损失无数。这激发了黄万里立志改学水利。当时全国搞水利的人都不懂得水文学,而不通水文学等于未入水利之门。于是黄万里留美决定从水文学入门学习水利。他广求名师于美国著名大学,从天文、地质、气象、气候等基础科学学起。193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硕士学位,硕士以气象为副科,论文以暴雨统计为专题,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水文学及水工实验。1937年2月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瞬间流率时程线学说》创造了以暴雨推算洪流的半经验半理论方法,成为该校第一个中国人工程博士。

黄万里发表的博士论文为导师称赞,这使他在美国水利学学术界长期享有盛誉。黄万里还亲自驾车行驶45000英里,看遍了美国各大水利工程,他实地考察,悟性极高,且又脚踏实地,这为他后来提出的治河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万里1937年回国后,浙江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大学三所高校请他去教书,浙大校长竺可桢先生还亲自登门并宴请他出任水利系主任,但黄万里志在治河。

在黄炎培的亲切教导下黄万里注重在实践中做好人生修养,使得黄万里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1)首先是诚实。他只说真话,不说假话;他只会说真话,不会说假话。

(2)踏踏实实地工作。为了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奉献自己的一生。黄万里从不留恋上海的舒适生活,而是带着一大家子到四川、兰州、东北等地比较贫困的地区奔波工作。

(3)助人为乐。对凡是要求他帮助的人,他总是伸出援助的手。

(4)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生活条件好时,他带领全家外出旅游;三年困难时期,他自己挑粪施肥,在自家小院内种起了玉米、南瓜、豆角等,给家里人补充粮食、蔬菜。

1937年—1947年,黄万里徒步六次勘测金沙江、岷江、涪江、嘉陵江,行程达三千公里,这些实地考察为他后来形成的水文地貌学观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1949年,黄万里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1949—1950年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1950—1952年任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教授。1953年以后,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黄万里与黄炎培还经常讨论教育问题。他同意黄炎培坚决反对“旧的职业教育是资本主义阶段的改良主义,而苏联实行的技术教育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义”的观点。

黄万里还多次与黄炎培讨论水利工程建设问题。他对黄炎培说,苏联水利工程专家在技术方面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什么特点,他们订立规划都有很具体的目标,与欧美专家的自由研究大不相同。

1957年6月29日夜,黄炎培到黄大能家,与黄万里、丁玉隽、黄路、黄大能、倪因敏、黄学潮、林泽群、姚维钧会商万里因《花丛小语》中错误被清华学生批判的应付方法。6月30日,孙起孟到黄炎培家商量黄万里被学生批判事。7月14日《北京日报》给黄炎培送来清华大学机械系学生公函,要求黄炎培令黄万里彻底检讨。黄炎培将此公函转寄给黄万里。

1957年,黄万里发表了《瞬时流率时程线性说》(博士论文),1989年发表论文《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同年出版《黄万里水利学科论文选集》第一集。他曾在全国各大城市作学术演讲十余次,并受邀请,在美国由西到东12所大学讲水力学、水文学、水资源增辟途径新论。1999年12月,《美国名人传记》宣称黄万里为20世纪全世界杰出人物。

参考书籍:

(1)长河孤旅 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赵诚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追寻黄万里赵诚编著,书海出版社。

(3)黄万里文集。

黄自

黄自(1904—1938年),生于上海川沙县的书香门第内史第。父亲黄洪培是黄炎培的堂兄,所以黄自是黄炎培的堂侄。1916年,黄自12岁,从浦东中学附小毕业,与堂兄黄竞武一起考入留美预备学校¬—北京清华学校。在清华八年,黄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清华学校提倡美育、尊重人性风尚的影响。在清华的同学中,周培源、冀朝鼎、王造时、梁思成、罗隆基等都是他的挚友。

1924年,黄自以优异成绩获准公费留学美国,入奥柏林大学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1929年毕业,获音乐学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沪江大学担任音乐教授。1930年10月,他应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校长萧友梅博士聘请,任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

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黄自与音专师生组织“抗日救国会”,赴浦东等地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黄自作词,谱曲创作了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音乐雄壮有力,充满爱国主义激情。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4月24日黄自为何香凝作词的《赠前敌战士》谱曲,献给十九路军将士。

1933年9月13日,黄炎培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社歌写了歌词,紧接着9月15日,黄炎培又亲自去找黄自,请他为职教社社歌作曲,黄自当即照办。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黄自创作了《热血歌》(吴宗海词),发出了“四万万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拼着你的热血去争光荣”的呼声。

1937年黄自辞去教务主任职务,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西洋音乐史》、《和声学》、《中国之古乐》三部专著的写作。

1938年5月11日,黄自在上海因病去世。1938年5月24日午后4时,在汉口五族街青年会大礼堂,举行了“黄自先生追悼会”,到会者有黄炎培、顾树森、田汉、罗隆基、冼星海、张曙、王云阶、胡投、华文宪、周小燕以及武汉合唱团等300余人。在肃穆的哀乐声中,由周小燕、成家榴二位女士献花。主席华文宪报告追悼意义。黄炎培送挽联:“老境难堪卑幼之丧,一代天才,民族精神凭汝唤:中邦正值艰危之际,六旬远通,公私热泪向谁挥。”并介绍黄自生平,泣不成声。罗隆基因为和黄自从小是同学,详细报告黄自生平。田汉盛赞“黄自是最有青年气魄的音乐家,他学习音乐的动机是为民族国家。”

黄自培养了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丁善德、谭小麟、钱仁康、张定和、向隅、邓尔敬等众多的音乐专业人才,为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院付出了巨大的辛劳,被誉为“中国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

黄自平日对学生谦虚诚恳,和蔼可亲,不但诲人不倦,而且关心学生疾苦,他经常以自己的薪金主动资助困难学生交学费。

1942年4月3日,黄自(小字四由)去世四年之际,黄炎培为其写了“黄自不死”之歌,歌词如下:

“碧海青天,波平如掌,一阵阵罡风,卷起掀天恶浪,无数青年男女,在齐声歌唱,吾师乎!吾师乎!无奈孤舟独桨,只留得琴声海上。海云开处,那个山头,苍颜一叟,飘扬着国旗在手,是大中华护国老人长寿。唤出吾师小字,芳声满口,唤一声,浪回流,四由;唤两声,天低头,四由;唤三声,大中华万岁千秋,四由。”

1946年9月19日晚,上海音乐社在逸园召开黄自作品演奏会。国立音乐院毛铁民报告,黄永熙指挥。

1956年8月5日,黄炎培收到侄孙黄德音信,附所写《黄自生平》,第二天,黄炎培邀请黄自夫人汪颐年、长子德音来谈音乐。

1956年8月23日,黄炎培比较详细地调查了黄自的子女及学生的情况:

一、黄自的子女:

(1)德音,24岁,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染料研究生毕业,准备教书;

(2)惠音,21岁,北京工业学院电机系无线电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毕业;

(3)祖庚,18岁,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管弦乐系,初入学,五年毕业。

二、黄自的学生:

(1)贺绿汀,华东音乐分院院长;

(2)姜瑞芝(贺绿汀夫人),党总支办公室主任;

(3)江定仙,作曲系主任;

(4)邓尔敬,作曲系教研组主任;

(5)葛朝祉,教授,《抗战歌》、《旗正飘飘》、《长恨歌》、《祖国颂》合唱指挥。

黄自对我国音乐文化建设和音乐事业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为世人推崇,并有广泛影响。1995年6月17日,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黄自雕像揭幕式。1997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自遗作集》,周培源题签,贺绿汀总序。2004年3月,北京、上海和海外纷纷举行各种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的活动,包括黄自铜像揭幕仪式、纪念会、百年诞辰专题讲座、作品音乐会和学术研讨会等等。2018年10月,美国洛杉矶还将举办黄自专题音乐会。

张心一

张心一(1897—1987年),甘肃临夏人。张心一是黄炎培的大女婿(黄炎培大女儿黄路的丈夫,求学期间名张继忠)。

张继忠是1914年到清华学校念书的。由于老家在甘肃边远地区,根本没有钱乘车到北平。他是自带干粮和水,徒步行走了32天才到达北平清华学校。黄方刚、潘光旦、时昭赢、梁实秋、闻一多等,都是他的同班同学。他们在学习上鼓励他,在生活上帮助他,使他感受到了同学们之间的深厚友谊。特别是黄方刚,虽然比张继忠小3岁,但张继忠很尊重他,因为黄方刚虽然出身上海名门,是黄炎培的长子,可为人谦虚,厚道,而且国文、英语、算术,样样都学得很扎实。

1922年夏天,继忠和将要去美国留学的同学们跟着黄方刚一起进入了黄炎培的家里作客,他们聆听了黄炎培关于到国外努力学习,吸取西方先进经验后回国报效祖国的教诲,然后黄炎培请他们在家里进餐。黄炎培和大家一一碰了酒就先出去了,他把空间和时间留给了这些年轻人。酒至半酣,同学们正谈得很起劲时,门里走进了一个穿着淡绿色衫裙的姑娘,黄方刚向大家介绍说,这是我的大妹黄路,给各位行礼来了。黄路欢快地走过来,大大方方地给清华这些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大哥哥们好。”说完朝大家轻轻地笑了一下,然后走出室外。黄路走后,黄方刚向大家介绍说,他姑姑的丈夫去世后没有儿女,把大妹过继给姑妈,取名张全平。那天晚上,继忠和同学们在黄方刚家里睡得很香。第二天一早,他们在黄浦江码头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张继忠在留学美国的日子里,他牢记着清华学校的教导,在美国要做好“国民外交”,要为中国人争气,应以中华民族的真正代表者自居,不骄傲,不自卑,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有意识地去吃苦、去受累。白天他除了在学校学习,休息时就骑上脚踏车到农村去转。他还利用假期到别的学校学习在本校学不到的好课程,开阔了眼界。继忠向同学们兴奋地说:我们在美国学习毕业回国后,要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建立起我们的牧场、农场和林场,要让我们的祖国和这里一样的美丽和富饶。

1925年张继忠从美国衣阿华农学院畜牧系毕业,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1927年—1929年,应聘到南京金陵大学担任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他下定决心要把全国农业的情况,用统计数字表示出来,让祖国的农业有一个严密的科学依据来加以指导。

与此同时,黄路考到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张继忠在女生700号房宿舍找到了黄路。自此,每个星期六他都到黄路那里去,星期天就陪黄路和她的同学到野外游玩。放假后,他把黄路一直送到上海,开学时又去上海接她。行李和车票都由他帮办。他由一个大哥哥的责任,慢慢的转化成了对她的爱。他爱她的温柔、秀丽,更爱她对每一件事的执着。继忠经过四年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怀黄路,终于向黄路表白:“我爱你”。以后我就一心不二,一辈子对你好,以后我就叫“张心一”,以表明我对你的一片真情。

在继忠与黄路结婚这件事上,黄炎培始终予以支持。当时家里人反对,黄炎培一方面给家里人做工作,另一方面给黄路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

“路路,你和张心一要结婚,我希望你考虑以下事实。张心一的家在西北边陲很远的甘肃,那里是民族复杂的,地方。他是一个贫苦农家出身的人,自幼过着吃苦耐劳的生活。我们两家不管从经济条件,还是从文化教养和社会环境各方面相差都是很悬殊的。他是准备一辈子艰苦奋斗,治理西北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的,你要慎重考虑能否跟他吃苦耐劳,过一辈子艰苦生活?能否适应西北干旱贫困的生活环境?如果你要跟他结婚,希望你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白头偕老,永世不渝。至于家人的意见,我会说服他们的,关键是你自己要有主见,千万不能三心二意,半路后悔!”

在黄路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931年6月25日,张心一和黄路婚礼就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礼堂举行了婚礼!婚后黄路去南京金陵女大附中教授英语,从此开始了她一生职业女性的生涯。

之后不久,张心一要到西北调查,西北地区交通不便,荒凉偏僻,黄路执意要与心一同行。心一再三劝阻,黄路对心一说,就是有再大的苦,我也吃得了,我在嫁给你的那一天,就把你和我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我将永远跟着你。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心一在汉口参观了“工合产品展览会”,认识了艾黎,他当时在中国银行主持农业合作社贷款业务,经中国银行同意后,马上每年以1000万贷款给各地工业合作社帮助工业生产,从那时起,他就与艾黎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

张心一三十年代所作《中国农业概况估计》曾被国际上称为“张心一数字”而加以引用。四十年代初,在兰州黄土荒坡上挖水平沟试验植树种草,引进美国牧草良种及推广白兰瓜种植,效果显著。他还亲自在陕、甘、宁等省倡导介绍水平沟保持水土、发展生产、整治黄河。他的这些实验持续了半个世纪,深受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赞誉。

1949年初,他看到了上海和全国快要解放了,新中国必然要大力发展农业,学农的人应关注各自专业如何发展、整个农业教育怎样调整,农业试验研究如何进行,当时黄炎培向他介绍了解放区的情况,告诉他新中国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你大有用武之地。

建国后张心一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农业土地利用局副局长,中国农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顾问。

1955年我国农业合作社高潮来临之际,各地举办了土地规划讲习班,北京的讲习班由张心一负责主持,他们培养了许多土地规划干部,后来大多成为技术骨干。

张心一只要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他常说:“我不工作就会生病!”这是一句实话!从1975年至1983年,他共做了三次肠胃癌症手术,但出院后,他马上就去上班,从不在家卧床休养。

1985年张心一被连选为中国土地学会名誉理事长。其论文著作包括调查报告及建议等非常丰富。

张心一是我国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我国前农业部部长何康曾题词表彰张心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界老一辈科学家,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毕生为祖国的农业建设而努力工作,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1985年张心一88岁高龄之际,他又独身飞去美国参加衣阿华州农学院二五级毕业六十年返校庆祝会。

1987年1月17日,在他90寿辰之际,中国农学学会、中国土地学会为他举行了庆祝会,并编辑出版了《张心一纪念集》,共收录了他历年来发表的重要著作14篇。

1991年北京召开了庆祝100名优秀科学家表彰大会,其中就有张心一。

1992年3月23日,张心一在京逝世,享年95岁。他身体力行,坚持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是农民的儿子,在他身上流着农民的血,勤恳朴实、吃苦耐劳、不爱名、不图利,不爱当官,不占公家的一分一厘,在他身上体现了“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主要参考书:

1、《黄河的儿子 张心一传》,赵旭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2、《张心一纪念集 1897—1987》,中国土地学会。

3、《风雨同舟六十载——张心一与黄路(全平)》,(中英文对照)(黄路(全平)回忆录)。

王国桢

王国桢(1903—1981年),江苏昆山人。黄炎培的二女婿(黄炎培二女儿黄小同的丈夫)。

王国桢1919年从南洋新加坡经中国领事馆招考华侨学生,被录取回国到北京清华学校念书。1926年清华毕业留美,1931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1935年与黄炎培的二女儿黄小同结婚。黄炎培曾向姚维钧介绍王国桢:“是一位美国留学者,品行十分粹美,在中央信托局当襄理,是一位管库、看家的。责任万分重,他是绝对的无名英雄。”

黄炎培在1937年两次带领夫人和子女到上海王国桢家,看望王国桢的父亲王云衢老先生(忆定盘路22号),并在花园内的东南角合影留念。

1941年12月6日,黄炎培写信给黄小同,强调“关于母遗下一切,望儿随时会商国桢全权处理”。他对王国桢办事完全信任。

1949年7月2日,王云衢老先生去世后,黄炎培亲自前往王国桢家里致哀慰问。他对王云衢的家风十分赞赏!

1950年7月,王国桢在黄炎培亲切关怀下,带领全家7口人,从上海到北京,投入新中国建设工作。他先是在北京辅仁大学经济系和清华大学经济系任教,之后经中央贸易部教育处李寿彭处长介绍,参加创建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其前身是中央贸易部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并任英语系教授。

1952年,我国开展了“三反运动”,运动刚开始,就有人检举王国桢和他手下的同事组成了“贪污集团”,并说王国桢是“贪污集团”的头头,他一个人就贪污了五万美金。那时,他被留校隔离反省审查了三个半月。他夫人黄小同说“国桢每月工资都拿回来全部交给我,由我来计划安排每月生活费开支。国桢向来十分廉洁,哪怕是一张纸、一支笔,甚至一根猴皮筋,他也从来不拿回家来,这是王家的优良传统!”经过严格审查后,王国桢没有任何经济方面的问题,从此,他受到了北京对外贸易学院领导的重用。

黄炎培多次找王国桢畅谈我国的外贸工作和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的教学工作,王国桢告诉黄炎培他所了解的相关情况,并介绍了自己在外贸英语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情况。他说,每次上课前,他都要布置学生们预习,要求学生们不仅找出疑难问题,还要有自己对各种问题的初步看法。在课堂上,他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实际案例,与学生们深入讨论各种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外,他多次亲自带领学生们参加广交会,帮助学生们在广交会上,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地联系实际,使学生们有切实的收获。他还把许多在广交会上的实际案例编入自己讲课的讲义中。他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受到了学校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王国桢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几次搬家,不论是史家胡同24号、大方家胡同27号,或是和平里54号楼16号,黄炎培都亲自去看望,表示关怀。

1978年改革开放后,王国桢看到了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受到了鼓舞,又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到编写外贸英语的新教材中去,一心想把自己毕生积累的丰富外贸方面的经验编写进新教材中,但十分不幸,由于劳累过度,他患了脑血栓,卧床养病三年后,于1981年11月5日去世,享年78岁。

王国桢解放后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治学态度严谨,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教学成绩显著,并有丰富的银行业务及外贸业务经验,深受学生爱戴。他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也有不少成为我国派驻世界各国使领馆的业务骨干。

孙瑞璜

孙瑞璜(1900—1980年),上海市崇明县人。他的爱人王国秀是黄炎培二女婿王国桢的姐姐。1917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附中,考取北京清华学校,1921年清华学校毕业,公费赴美留学,先后在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27年孙瑞璜学成回国。

抗战时期,由于新华银行总经理王志莘离沪去港,后赴渝主持总管理处工作,上海总行工作就由孙瑞璜主持。

孙瑞璜与黄炎培早在1930年新华银行成立时,就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因为孙瑞璜受聘于王志莘,长期在上海担任新华银行副总经理,黄炎培找王志莘办理银行借款、存款、取款、贷款等业务,往往是通过孙瑞璜来具体执行的。

1935年2月1日,孙瑞璜、王国秀夫妇在他们新建的上海大夏新邨家中招待黄炎培,因为此时,王国秀正通过黄炎培的大女儿黄路将其弟弟王国桢介绍给黄路的妹妹黄小同作为结婚对象。1935年4月,王国桢与黄小同结婚,成为终身伴侣。

1938年1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孙瑞璜和王国秀夫妇在大夏新邨的崭新住房被残暴日军的炮火摧毁,他们只能搬到静安寺新华园37号小楼内居住。当时王国桢的家是在忆定盘路22号,两家相距很近,而且都安装了新的电话,孙瑞璜家的电话号码是36976,王国桢家的电话号码是21048,他们两家经常通过电话保持联系,十分方便。

孙瑞璜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银行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孙瑞璜和王志莘等金融界知名人士率先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并积极参加筹款捐款,慰劳伤员,救济难民等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38年孙瑞璜等发起组织“节约就难委员会”,向各界人民募捐,该款由孙瑞璜通过新华银行秘密汇交皖南新四军总部。

孙瑞璜一贯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曾担任上海清华大学同学会会长。

孙瑞璜把新华银行看作是自己终身的事业,他没有官僚作风,生活上从不讲排场,并且非常重视新华银行从业员工的服务修养,提倡“新华精神”;他平易近人,经常走出行长室,到各个相关办公室去走走,看看,谈谈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孙瑞璜的优良作风受到了黄炎培的赞赏。抗战胜利后,黄炎培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一些重要会议,经常就在新华银行举行。

孙瑞璜在上海解放前夕,决定留在上海,防止银行资金流失。这样做就使新华银行保持了完好的经营体系,迎接上海解放。

上海解放后,孙瑞璜被聘为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他历任公私合营银行常务董事,上海分行经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等职务。他还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中国银行董事。

1951年9月,孙瑞璜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被选为民建中央委员。他与黄炎培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

1958年10月29日,孙瑞璜从上海万人检查团宝山乡村劳动归来,与黄炎培畅谈收获体会。

1961年11月6日下午3时,在北京工商联礼堂,举办了上海来京参观团茶话会,团长是孙瑞璜。11月7日下午4时半,孙瑞璜等3人向黄炎培辞行,黄炎培对孙瑞璜所负责的各项工作都非常满意!

1980年5月9日,孙瑞璜因病去世,享年80岁。


相关新闻

  • 032018.09

    黄炎培先生的儿子们和主要亲戚与清华

    黄炎培先生出生于1878年10月1日。今年10月1日是黄炎培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黄炎培先生的儿子们和主要亲戚中有七人曾在清华学校上学,之后留美深造,....

  • 122023.04

    泉下总宜寻骨肉——黄炎培痛吊黄方刚记

    1944年1月17日,黄炎培先生的长子、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黄方刚病逝于乐山。1944年3月,黄炎培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乐山,两度赴黄方刚墓前悼念,白发人吊黑发人,马鞍山下一片悲怆。黄方刚客死乐山黄方刚是著名的哲学家。1915年至1923年在清华学堂(应为清华学校——编者)学习,受教于梁启超先生,并与梁思成是同学。1924年入美国卡尔登大学获文科学士学位,1928年在哈佛大学获哲...

  • 282022.09

    施滉:清华光荣的好儿子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大厅北壁上,嵌着一面白底金字的大理石纪念碑,碑上刻有这样的诗句: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他就是被誉为清华光荣好儿子的雨花英烈施滉!施滉,白族,云南省洱源县人,1900年出生。17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24岁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东方史。27岁加入美国共产党,开始从事领导并参与一系列革命活动。30岁不畏艰险,回到祖国大...

  • 222016.11

    品味任继愈先生的为人和主张

    任继愈,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任继愈先生是著名....

  • 062018.09

    施滉:“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厅墙壁上烈士纪念碑的一段铭文,....

  • 072022.05

    谢维和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33讲:清华的风格

    芳菲四月,春风澹荡,在母校111岁生日之际,“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活动特别邀请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育学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谢维和教授主讲学习日第33讲,主题为“清华的风格”。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刁庆军,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杨柳等参加现场学习。1500 余名校友、师生相聚在“荷塘雨课堂”“雨课堂...

  • 162016.03

    回忆清华的老师们

    毕业离开清华已经有六年多了。清华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想想我们95级也算是比较特殊的一届,我们是最后一届读本科要五年的,也因此和96级一起....

  • 242019.05

    柴志培:地产行业与清华品质

    清华不仅带给我全面严谨的理论知识,更教会了我要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和学习精神,这是我从清华毕业以后收益最多的地方。

  • 232020.09

    那些优秀的清华“未毕业生”们

    历史上,老清华长期以卓越的教育质量而闻名遐迩,培养过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历史上也出现过相当数量的“未毕业生”,其中不乏各路才俊,不少人甚至成就卓著、蜚声中外。清华初期的“未毕业生...

  • 04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