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举袂朝阳作凤鸣——我所知道的余冠英先生

2017-10-27 | 刘新风 | 来源 《光明日报》2017年10月26日 |

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说余冠英是一位文学史家,一点儿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史家。作为学者,余先生是一位非常值得尊重的老人,不张扬,不卖弄,朴实无华,作风严谨,自持内敛,人格高尚,一辈子追求的就是淡泊。

余冠英(1906—1995)

一生做了三件事

余冠英一生做了几件事:一是教书,一是研究,一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做编辑工作。一直到晚年,将近80多岁的时候,他还担任《文学遗产》的主编。

首先,余冠英是一位著名学府的大学教授。

在抗战爆发之初,西南联合大学肇始之时,余冠英就是副教授,而在抗战结束之前,便已经晋升为教授了。从1946年下半年清华大学复校回到北京,一直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文科被取消,他一直都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授课方向主要是汉魏六朝诗和中国文学史。

《汉魏六朝诗论丛》应该是余先生的成名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出版。当时余冠英年富力强,一边教书,一边做大量的编辑工作,并挤出业余时间搞自己的专业研究。

其次,余冠英是一位最高学术科研机构的研究员。

随着工作调动,余先生一生中所从事的第二项工作,就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员。这以后,他以学术研究为主,专门进行古典文学的研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和古籍整理规划的确认、协调、组织与实施。他在担任文学所的领导、学术委员会主席以及顾问的漫长时间里,还要承担很多科研任务,完成很多个人或者集体的研究项目,指导博士研究生,一直做到退休。

再次,余先生在做教授和研究员之外,还有一项很少有人提到的工作,那就是他兢兢业业地做了一辈子编辑。当然,做编辑是兼职,不是他的主业。余冠英年轻时刚入清华大学,就接手编辑《清华周刊》。抗战期间,余先生受朱自清先生的委托,在昆明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里,前后做了5年的《国文月刊》编辑,可以说,独立支撑了大后方一个难得的纯粹的学术殿堂。因而,他的付出,也广受学术同行们的赞誉。在新中国成立后,余冠英先是被点名担任了《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的主编,后又主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主办的《文学遗产》杂志编务数十年,可谓筚路蓝缕,打下了这个国家级古典文学研究堡垒的坚实学术根基。

《诗经选》 余冠英 选注中华书局

在学术研究上,余冠英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呢?归结起来,其一是对《诗经》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文人诗进行选辑、注释,其二是对部分《诗经》进行白话文翻译。此外,余冠英参与组织、主持了几个重要的集体项目的编写工作,其中主要的,一个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组主要精干力量(包括钱锺书先生)全部参与编选、注释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余先生为主编,从体例、选目到任务分配,再到注释、修改,直至最后统稿、审稿,余先生亲自主持、完成。这个项目做了18年,从1962年开始,到80年代初才正式出版。另一个就是在1962年出版的中国社科院版的《中国文学史》,余先生担任主编。

一位和蔼的长辈

余冠英晚年的时候,我几乎每周都去家里请安,陪他一起聊聊天。他的大儿子余绳武,搞近代史研究工作,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主编过《沙俄侵华史》四大卷。他们父子除了吃饭的时候在一起之外,基本上是各做各的学问。我虽然在古典文学方面差得很远,但是对于现代文学领域还算略知一二,余冠英熟悉的人我也基本都知道,所以还可以经常陪他聊聊天。

我对余先生非常崇敬,不是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而崇敬他,而是对一位和蔼的长辈那种纯粹的崇敬和崇拜。作为学者,我觉得余先生是一位非常值得尊重的老人,不张扬,不卖弄,朴实无华,作风严谨,自持内敛,人格高尚,一辈子追求的就是淡泊。

晚年因为患糖尿病,年纪也大了,家里对他吃的东西管得很严。他爱吃零食,和朱自清先生一样,有时候就自己拄着拐杖出去了,到家附近的小卖部买一点雪糕、饼干之类的零食吃,回来时还得揣在口袋里藏起来。

老先生有可爱可敬的一面,但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余冠英晚年腿脚不利落了,家住昌运宫社科院宿舍,去马路对面的紫竹院散步都很困难,得坐着轮椅去。有一年,我们下决心推着他去了一次天安门广场,一路上他十分兴奋,因为有多少年都没去过了。还有一次,我陪他专门去吴组缃先生家,吴先生也是高兴得不得了,说起话来手舞足蹈,滔滔不绝。临别时,吴先生送我们出门,两个人又站在门口继续聊,聊了半天,总说走吧,中午了,该吃饭了,眼看着就快到下午一点了,可仍是恋恋不舍……最后,吴组缃先生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下楼,说:见一面少一面了。这对老朋友的那次见面,果然就是最后一次。不久,吴先生就辞世了。现在回想起来,看着老哥俩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谈天说地,那么默契,那么开心,那种你有上句我有下句的感觉,就仿佛重新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下子就年轻了半个世纪。

(作者:刘新风,系余冠英外孙女婿)


相关新闻

  • 112016.11

    举袂朝阳作凤鸣——我所知道的余冠英先生

    余冠英(1905-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后任....

  • 282022.09

    我所知道的钟士模先生

    我出生在清华园,原家住新林院。我家和钟士模先生家是相隔不远的邻居。早在西南联大时期,我父亲王先冲和钟先生就同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解放后又同在基本电工教研组任职,是多年的老同事。听父亲说,钟先生出身于农民家庭。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先生在自家小院里,用铁锹挖地,平地,种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他的老伴也来自农村,我们都叫她钟伯母,是一位善良、慈祥的老奶奶。父亲说,钟先生少年时,家境清寒,历尽艰辛,...

  • 092017.01

    余冠英先生的朋友圈

    余先生这一生,在工作和生活中交往的朋友不胜枚举。说到他的朋友圈,大概可以分成几类,然而其实有很多是区别不开的。

  • 192019.03

    我所知道的曹禺与郑秀

    “六十年的朋友不容易呀!”躺在北京协和医院病床上的曹禺深情地注视着我的父亲杨村彬和母亲王元美。曹禺因肾功能问题住院多年,父亲和母亲每次去北京总要去医院....

  • 092015.03
  • 182008.09
  • 092016.05

    余冠英先生的几部诗歌选注本——写于余冠英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

    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1926年,余冠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转入中国文学系,1931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

  • 242012.11

    我所知道的李广田先生 ——彭国涛

    说起李广田先生,在云南的知识界中,可谓无人不知晓,他是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先后两度在昆明生活。第一次是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第二次是解放后任云南大学副....

  • 172008.12
  • 152024.03

    我所知道的申泮文院士

    申泮文进入西南联大化学系。他和查良铮、周珏良等是同届同学。他勤奋好学,是邱宗岳教授的得意学生。1940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此后四处漂泊,经历了一段动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