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春天的故事:1979年清华校庆

2024-05-11 | 袁帆(1975级建工) |

有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叫《春天的故事》,第一句是“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每当我听到这个歌曲,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1979年那个令人难忘的春天,那个属于中国,属于清华,也属于我的春天。

对清华而言,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都会迎来建校纪念日。在清华百年风云变幻中,除了因为历史原因而中止外,春天里的校庆从来都是全体清华人为自己庆生的盛大节日。

1979426日《新清华》刊登的校庆预告

1979年是清华大学建校68周年,那年的校庆为何值得特别记载,发生过什么感人的故事?我为什么对那个校庆记忆犹新?请让我用历史资料的回顾和亲身经历一一道来。

给台湾清华校友的邀请信

1979327日清华大学召开校务会议,在作出的几项决议中,第一项就是:决定恢复校庆,4月底最后一个星期日,邀请部分知名老校友返校,邀请北京市重点中学部分应届毕业生来校参观,并发函邀请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派人来校参加校庆活动。"

根据这项决议,学校在42日向台湾清华大学师生和校友们发出了派代表来北京,进行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的邀请信。

《给台湾清华校友的邀请信》

这种“清华一家”的格局与理念,不仅成为45年来,乃至今后更长时间两岸清华交流的历史性基础与起点,也给1979年的清华校庆增添了祖国和平统一的深刻含义。

1979年校庆精彩撷英

1979429日,纪念清华大学建校68周年校庆正式举行。中断12年又重新得以恢复的这次校庆,注定是一次令人百感交集的校庆,是一次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庆,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校庆。

1921级(辛酉级)毕业生、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因故没能回校参加校庆,但他挥毫落纸,写下对清华建校68周年的热烈祝贺:母校水木清华,欣逢校庆六八;多少英雄儿女,参加四化国家。

1921级杨廷宝先生的贺词

上午8时,西体育馆前欢声如潮,一年一度的全校田径运动会在壮观的开幕式之后全面展开,学校新建的电化教育中心、图书馆、各系馆的主要实验室一齐开放。9时以后,各路校友陆续到校,接待站播放欢乐的乐曲,接待人员为老校友们在胸前佩戴上写有姓名的红色签条,在清华园中已经十几年没有出现过的这一幕,让所有校友们心情豁然开朗,顿时有了回家的美好感觉!

张维副校长热情欢迎校友回家

这一天,姚依林、周培源、荣高棠、于光远、高沂、张健、胡启立、任之恭、袁翰青、彭佩云等知名老校友,与千余名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一起返校参加活动,刘达、张维等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在各处迎候久别重逢的校友们,工字厅、主楼接待室、大礼堂、图书馆、荷花池畔、草坪周围,到处是亲切的问候,倾心的交谈,笑语喧声的难忘镜头处处显现。

毕业五十年的“一级”老大哥

在清华历史上,1925年开办了大学部,这是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迈出的实质性第一步,这一届招收的学生史称清华大学一级1929年共有82人拿到毕业证书。1979年,恰逢一级毕业50周年,因此这些特殊的历史见证人成为校庆聚焦的重点。此次回校的都是在京的老同学,共有近20人,他们从知道母校恢复校庆的消息起就相约,一定要返校参加纪念活动。

这些“一级”老校友当时都已经年过70岁,其中有一位已下肢瘫痪,但仍然坚持坐轮椅参加活动,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袁翰青(1905-1994)。他们一起看望了50年前毕业时亲手种下的松树,祝愿母校像青松一样茁壮成长;他们一起瞻仰了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韦杰三烈士纪念碑——“断碑,缅怀逝去的激情岁月和同窗好友,心生无限感慨。

毕业50周年的清华一级老校友合影

海外归来的清华游子

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定居在海外的清华游子得以于1979年回国参加母校的校庆活动。在他们中间,有物理学家任之恭(1906-1995)和同为清华学子的夫人陶葆柽,科学与社会活动家张捷迁(1908-2004),物理学家张守廉(1920-2013)等杰出老校友。

张捷迁遇到了时任热能系教授的老同学董树屏(1909-2000),俩人又一起在工字厅接待室看望了他们的老师,1922级的彭开煦。那时,彭老学长已经79岁,但他仍然在自动化研究所坚持工作,这与他在清华学校念书时曾是校足球代表队队员,有着良好身体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就在他们师生叙谈之际,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水利系教授,1923级的施嘉炀(1902-2001)走了进来,彭老学长对施教授说,你的身体真好,咱们都是沾了体育活动的光

1923级施嘉炀先生与部分老校友

多年未归的海外游子,这一天在清华园中留下了许多佳话。一位从澳大利亚归来的女校友,饶有兴致地登上大礼堂的舞台,她就是1934年入学的十级经济系徐萱,当年在校时曾是文艺社团的骨干。非常巧的是,1936429日,她就是在这里扮演了话剧《南归》中的女主角春妞,给许多老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她那时当然不会想到,竟然能在43年后的同一天重登清华舞台。激动之余,她再次拍下一张剧照留作纪念。

梅师母流下激动的眼泪

在清华的历史上,梅贻琦校长为清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1979年回校参加校庆的许多老校友都曾亲身受到他的教育思想感召。这一天,他们与时年87岁的梅师母韩咏华再次见面。

这是梅夫人在时隔30年后第一次回到清华园参加校庆,当她来到工字厅时,刘达校长迎至庭院表示诚挚的欢迎。任之恭夫妇等亲切地称呼她梅师母,向她转达海内外校友的问候。梅夫人向大家说:一走进清华园,我就激动地流出了眼泪,过去真想不到还能再回清华,又看到这样多的老朋友,你们大家都在这里,叫人真高兴。

梅贻琦夫人韩咏华会见老校友

梅夫人在工字厅与许多老校友见面后,又参观了大礼堂、图书馆、旧北院等校内原有建筑物,并特别探访了她过去居住过的老房子——甲所。她深情地说,“清华的变化真大,盖了这么多的新楼,栽了这么多花木,要不是看到这些旧房子,我完全认不出原来的模样了”。

其实,梅夫人的话也代表着清华人的感情,他们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为了清华的发展,曾经付出巨大心血与努力的一代代清华前辈们。

大礼堂前高歌的一代清华革命者

庆日的上午,一百多位1946-1949年期间的清华校友在大礼堂前相会了。他们大都是当年学生运动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有当时地下党的总支书记、外文系的查汝强,学生支部书记、社会系的彭佩云,学生代表会主席、物理系的杨坤泉;还有剧艺社”“民舞社”“大家唱合唱团等群众团体的成员,以及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中的纠察队员。

这些当年在不可回避的社会矛盾中坚持政治理想,不畏强权,努力抗争的热血青年们,后来许多都是从清华园走向革命道路,30年后旧地重游,自然个个感慨万千。而他们中间留在清华长期工作的何东昌、艾知生、李传信、腾藤、何介人、李卓宝、张思敬等,在校园里又与昔日战友相聚,更是激动。他们长久地使劲握手,互相叫着学生时代的绰号,表达不尽久别相见的喜悦心情。

当大家站在一起准备合影时,队伍中有人高声提议,“我们应该唱歌呀”。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大家回应,“就唱我们在这儿唱过的歌”!于是,当年“大家唱”的两位指挥,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方堃(1922-2020),北大西语系副主任阎宝瑜(1923-2020)站到了队前,他们挥起有力的臂膀,队伍中顿时爆发出激昂的歌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引吭高歌的解放战争时期老校友们

这歌声唤起了属于那一代人的青春活力,把大家又带回到了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这歌声蕴含着对母校的深切情谊,也表达了大家对革命事业无怨无悔的坚强信念,不少人都伴着歌声流下了热泪。这动人的一幕,也被永远定格在镜头中。

身处黄金时代的建设者

1979年校庆返校人数最多的当属1949年以后入学,于 1970年前毕业的学子,达到近800人。他们都是在新中国学习、成长、上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都处在年富力强的黄金时代,回到母校,就像回到了娘家,立刻受到在学校的同学、老师热烈欢迎。

他们在一起怀念沸腾的学校生活,一起畅谈在“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理念感召下刻苦锻炼身体的体会,一起切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遇到的专业问题,一起憧憬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美好愿景……

恰逢毕业20周年的1959届返校同学有着特殊的感受,机械系毕业生丁品祥即兴感赋曰,一别清华二十春,重返母校格外亲……”。许多远离北京,无法回校参加校庆的同学,也纷纷发来贺信、贺电,表达他们对母校的美好祝愿,敬祝母校,光华灿烂;长征四化,多做贡献

建筑系老师吴良镛(右前)与校友们亲切交谈

我与1979年清华校庆的不期而遇

1979”1975级而言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经过5个年头的学习之后,我们于19794月毕业离校。《清华大学一百年》中这样记载:“410日,本年春季毕业典礼举行。1975年入学的2200多名学生毕业。学校授予5名学生优秀毕业生奖章61名学生学习优良奖状

1979426日《新清华》的报道

怀着对清华学习生活的留恋,怀着对未来跃跃欲试的忐忑,1975级毕业生于420日之前离校,开始踏上各自的人生之路。本来1975级与1979年校庆擦肩而过,略显遗憾,但我却由于一些特殊情况没有马上离京,因此竟然与清华建校68周年校庆不期而遇,成为少数见证这次历史性校庆的幸运者之一。

其实,在清华学习生活近4年时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清华的发展历史,对清华过去60余年的了解,完全是道听途说,以及不经意间的偶然所获。因此对校庆是怎么回事,我心中充满好奇。

校庆日举行的清华大学第22届田径运动会

429日星期日,我一早就来到西大操场。因为在校学习期间,我是学校体育代表队的长跑队员,曾连续三年参加过学校运动会和高校运动会,所以对上午举行的清华大学第22届田径运动会并不陌生。但这次来到运动会赛场,我的身份已经大不一样,看着熟悉的跑道和运动员们,尽管技痒也没有资格再上场一显身手,那种滋味并不好受。

加那次清华田径运动会是1976级、1977级和1978级三个年级,当时在校生只有约7千人,但参加比赛的学生运动员达到900多人次,展现出非常雄厚的群众体育基础。了解这种情况后,我这位老运动员对学弟学妹们还是充满了信心,为他们加油助威,希望他们能继续让清华体育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观摩了运动会开幕式和部分比赛项目后,我离开了西大操场。此时在校园内可以见到不少老校友,他们胸前都佩戴着红色的标志条,虽星星点点,却络绎不绝,成为清华园里十几年里都未出现过的一道风景线。

在接待站签到的校友们

当我来到设在二教附近的校庆接待站,看到不少老校友在进行登记,并佩戴上写着自己姓名的标志条。虽然当时因为阅历太浅,对于隐藏在标志条背后的各自人生“酸甜苦辣”并没有多少体会,但那种兴高采烈的气氛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之后的多少年里,每当我在各种校庆活动签到时,脑海里都会不经意间浮现出1979年清华校庆时看到的难忘场景。

我也听到在大礼堂前有许多老校友在唱歌,但那时根本没有意识去弄清楚唱歌人都是谁,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特殊经历。如果当年我就有今天已经具备的能力与意识,我一定会让他们留下每个人的签名,那将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清华文物”。

后记

是一本《纪念清华大学建校六十八周年》的专刊唤醒了我的记忆,虽然这本资料在出版44年后才来到我的案头,但对我来说仍然至关重要,它能让我有机会以今天所具备的眼光,全面审视1979年那次承前启后的清华校庆,将许多记忆碎片拼接成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纪念清华大学建校六十八周年》专刊

看了这本1979年校庆纪念专刊,我也不免感到些许遗憾。当年由于资历尚浅,在难得的校庆中与众多的知名清华老前辈擦肩而过,从此再也无缘与他们当面交流,一睹他们的时代风采。我有时会突发奇想,如果AI等高科技成果真能够实现穿越,那我一定要重新回到1979年那个难忘的春天,再现一个更加完整、动人的校庆故事……


作者简介

袁帆,1975级建筑工程系校友。曾多次向清华大学档案馆、科学博物馆(筹)捐赠珍贵史料和收藏,退休后的心愿是做一名清华文化遗产宝藏的开矿者





相关新闻

  • 052019.05

    1979级校友相聚清华园共庆入学40年

    4月28日上午,清华大学1979级校友相聚主楼后厅,共同庆祝入学40年。

  • 072024.04

    我的1979——从预备留学德国到加入清华79级

    我有幸在1978年被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录取,并被推荐公费留学,但是阴差阳错,我与留德的同学们分道扬镳并回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加入79级无91班继续学习五年,在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毕业。

  • 212016.03

    三十年核工情 ——清华大学[1979级] 王黎明 访谈纪实

    王黎明学长于1979年考入清华大学。在高考之前,王学长就坚定信念要考入清华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技术,最终如愿以偿。 当时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是学校对....

  • 212016.03

    优秀工程师的铸成 ——清华大学[1979级] 李艺 访谈纪实

    在北京市政总院大厦顶层的总工程师办公室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位慈祥而专注的工程师。他和很多清华毕业的优秀校友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几十年如....

  • 062024.05

    清华大学1979级校友毕业4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昔日同窗重逢在熟悉又陌生的清华园,忆不完的往昔一幕幕浮现眼前,道不尽的关切一句句涌在心间。4月28日上午,清华大学1979级校友欢聚新清华学堂,共同以“感恩时代、感恩老师、感恩清华”为主题庆祝毕业40年。校长李路明,副校长王宏伟,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姜胜耀、吉俊民、李一兵、王岩,校党委原副书记王凤生出席活动。纪念大会由曾任校学生会主席的1979级工程力学系校友宋军主持。李路明致辞李路明代表学校对重聚母校的1979级...

  • 172016.03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清华大学[1979级] 刘亚东 访谈纪实

    走进刘亚东学长的办公室,一位亲切和蔼,眼神爽利的中年男子站起来向我们致意。亲切的交谈,爽朗的笑声,与许多关于他的传记别无二致。

  • 172016.03

    无畏的追求 ——清华大学[1979级] 朱荣辉 访谈纪实

    2000年,朱荣辉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北京中关村创办了北京美髯公科技公司,当年承建完成中国第一数字政府“中关村数字园区”,....

  • 082019.05

    力学系1979级入学40年校友返校聚会

    4月28号中午,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79级校友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系馆N412会议室召开校友座谈会,会议由1979级校友杨京龙主持,28位1979....

  • 172016.03

    离开校门,能力比学历重要 ——清华大学[1979级] 陈坚 访谈纪实

    09年的暑假,我们有幸采访了清华的优秀校友,现任江南大学校长的陈坚学长。陈坚学长身上所体现出的“脚踏实地,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022020.12

    李政道1979年回国讲学活动及其影响

    2020年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94岁生日。在李先生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41年前的一段珍贵往事。1979年春,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回国开展了为期3个多月的讲学,开设“统计力学”与“场论简引和粒子物理”两门课程,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他讲学期间的讲义日后也出版成了两部高水平教材,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并在此次活动中萌生选拔优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