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驻外记者裴广江:南非四年,难忘怀

2017-03-20 | 洪敦乐 | 来源 清华新闻与传播校友会微信公号2017年3月20日 |

校友简介

裴广江,人民日报要闻3版主编,主任记者。在非洲工作近四年,任南非分社和非洲中心分社记者期间,足迹遍及10多个非洲国家。国际部2007—2008、2013—2014、2015—2016年度优秀工作者。作品4次获人民日报年度精品奖、20余次获一等奖。

裴广江(2003级硕,新闻与传播)

在非洲四年,裴广江用脚丈量非洲,并深深爱上了那里的人们。乘坐坦赞铁路列车,横穿东非大裂谷,从赞比亚至坦桑尼亚,全程1860公里,57个小时,大部分时间只能沿途买矿泉水洗脸;在肯尼亚世界最大难民营——达达布难民营,两个同事睡一张单人床,在帐篷中与索马里难民攀谈,在医院采访瘦骨嶙峋的儿童……非洲的艰辛磨练了他,非洲人真诚的笑脸让他至今难忘。

驻外记者的幸福

在非洲,裴广江的行李箱基本上一直放在地板上,每次出差简单填些衣服就走;有时候开车出差,一趟就是4000多公里,白天采访、赶路,晚上写稿。说累是累,说幸福也是幸福。世界这么大,有多少人想去看看。驻外记者有机会看很多人看不到的,去很多人去不到的地方,体验很多人体验不到的,这可能就是这份工作的魅力所在。

2012年4月,为了完成一个专版,裴广江在南非德班的一个祖鲁人村子住了3天。住在村民家里,跟他们一样去厨房盛饭,天刚亮跟学生们一起步行去上学,在教室里跟小学生一起上课,在村头跟大家一起烤肉吃,背着包走家串户,听人们讲他们日常的故事。村民们的生活充满矛盾。一个叫祖马的建筑承包商,因经济不景气揽不到活儿,五间砖瓦房盖了一半就停工了,未婚妻带着孩子住在娘家,他却叫上失业的年轻人办了个“足球俱乐部”,一年下来打村级联赛只赢了3场比赛,他仍坚持每天带大家训练,让大家通过比赛思考生活。他说:“这就是生活,你必须快乐!”

祖马教练和他的“超级射手”足球队在训练

高中三年级缺少物理和数学老师,副校长穆奇泽对孩子们的成绩显得无能为力,不过她仍在家认真教7岁的儿子,通过从报刊杂志上剪贴、从网上打印材料的方式给儿子编教材,因为她认为只有教育这把钥匙才能给孩子们打开很多扇门。虽然只是一个村子的故事,但反映的是结束种族隔离20多年的南非社会的现实。

穆奇泽副校长在展示如何教自己的孩子

每当夜幕降临,全村儿的人早早熟睡了,裴广江就趴在床上,把当天一天的采访整理一遍,直到午夜……整理后出来透透气儿、散散心,站在门口,望向远处的群山,看着山坡上几十米一户人家的风景。冷得很,但心潮澎湃。

“淘金者”的故事

2012年是人民日报驻南非记者裴广江在南非的第四年,2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翻阅着当天的报纸,约翰内斯堡最大的日报《星报》倒数第二版上侧,一篇题为《别人的垃圾,他们的财富》的详讯令裴广江眼前一亮,几段简略的描述,介绍了一群约翰内斯堡西南部索韦托地区的失业者每天从下水道中“淘金”的故事,抓住了当时同样住在约翰内斯堡的裴广江的心。

“这个国家报纸正面新闻比较少”,南非政府是黑人的,而媒体基本上是白人的。每天翻看报纸充斥着大同小异的新闻,犯罪、罢工等新闻尤其多,他常常会感叹:“在这个国家呆久了会很压抑。”

联系好采访,裴广江自己开车带上一个华人朋友,与星报的两名记者一同前往。四五十公里的路程,一个多小时便从北部下到西南角的索韦托。那天天气晴朗,是个约翰内斯堡再正常不过的日子,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青青草地,刚下过雨,裴广江一行人趟过满是水的草,来到“淘金者”工作的柳树底下。亲身经历“淘金者”的生活,跟他们聊天,陪他们工作,裴广江在现场真实地感受到了这群失业者的艰辛与无奈。

下水道中的“淘金者”

“经常要在管道中潜水数米去挖淤泥,如果实在憋不住气,就探出头,把脸贴在管道顶部狭小的空间内呼吸,有时候也免不了会喝几口脏水”“冬天很冷,必须喝威士忌、啤酒暖过身子后才能下水”“因为有孩子上学,他无论刮风下雨都会来,即使是新年第一天也要工作”……这篇稿子,裴广江的同事们念叨了很久,认为改变了他们对非洲人的看法。

驻外四年后终于平安回到中国,裴广江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心终于落了地。不用再过提心吊胆的生活,是幸福的。但想起在南非那些年的那些事儿,花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更是幸福的事情。“昨天干了什么我可能不记得,但几年前在非洲干了什么,我可能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驻外带给你的,有时候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相关新闻

  • 242008.09
  • 152013.04

    小裴四周年祭——张彦

    到2013年6月15日,你就离开我们整整四年了,我和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每年清明,我和弟弟妹妹们都要来看望你,我们在海外的孩子只要回国也必去为你....

  • 072024.05

    水四年级毕业60周年座谈会举行

    4月27日上午,水利系“水四毕业60周年座谈会”在新水利馆200号举行。参加线下活动的校友共计28位,近20位校友于线上参会。亲自参加线下会议的最大年龄86岁,线上最大的已92岁高龄。还有的想亲自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终因出于安全考虑而被子女亲友劝阻未能成行。这些老学长们,是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人。新水利馆门前合影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赵建世到会,对校友们返校表示了热烈欢迎...

  • 172019.05

    清华国学研究院那四年 转型时代学人的中西“往返之际”

    1925年~1929年,中国近代学术史时间轴上的这4年,曾经因“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出现,熠熠生辉。研究院坐拥声名显赫的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

  • 302008.05
  • 252018.09

    入学六十载 归来仍少 自四年级召开入学60周年座谈会

    9月16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原自动控制系)1958级(自四年级)系友回到清华园,在入学60周年之际,回到了永远梦回的清华园。

  • 262015.02
  • 252010.06
  • 292016.03

    在难以忘怀的五年岁月里……

      25年前──1982年那个金色秋天里,我们满怀憧憬的心情从祖国各地汇聚北京,开始了人生中永难忘怀的大学生活;20年前──1987年那收获的季节里,我们圆满完成本科学业,依依惜别走向四面八方。1982~1987年,我们在清华园度过了风华正茂的青春时光,逐渐地长大成熟;这5年,也正是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母校在改革中发展前进的重要时期。在纪念毕业20周年之时,回顾那5年国家走过的历程、学校的发展变化,以及与我们1982级有关的许多往事,感到那么亲切、那么熟悉……

  • 022019.07

    苏宏伟:在南非做了一年实验后,我要与结核病硬磕下去

    经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博士第一年的三轮实验室轮转之后,我最终选择加入到医学院Babak Javid教授实验室进行我为期五年的研究生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