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三次来到清华园

2008-07-31 |

力(1980级工物)

第一次来到清华园是1980年以邯郸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学习。记得上三年级的校庆期间,一些老校友和我们这些年轻的在校学生座谈。一位学长以其切身的经历给了我们两点忠告:一是尽早转专业,因为当时正是核能事业发展最不明朗的时候;二是早结婚、早要孩子,千万不要等到事业的重担压在你身上时,再分精力去照顾小孩子。忠告归忠告,但是我还是和同学们一样,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时,选了所有的专业选修课。1985年夏天毕业时,也许是头一年参加赴边疆考察团结下的边疆情结,也许是老校友的忠告发生了作用,毕业时放弃了已经考上的工物系读研机会,奔赴边疆青海省工作,因为这一壮举,毕业时被授予“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田力学长近影

到青海后,被分配在省经委能源处从事电力的管理工作。说是管电,但当时青海省最大的电厂就是桥头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最大的两台火电机组仅仅5万千瓦,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电站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参加格尔木炼油厂可行性研究、青海省能源概况一书的写作、青海省2000年电力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课题等活动,对于能源电力行业的软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频繁的论文、报告和书稿写作以及公文的起草,大大锻炼和提高了写作能力。由于我全身心的工作投入和多产的工作成果使得我被评为1986年度“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

第二次回到清华园,是在毕业支边两年之后,按照毕业时学校特意为我制定的特殊政策,于19879月回到清华大学,但是专业则根据工作的需要选择了核研院9室,攻读能源系统分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吴宗鑫老师和吕应运老师的指导下,研究“中国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的发展规划”。1989年底毕业时,看到当时室里的几位在读博士读得那么辛苦,于是不老师们的规劝,毅然放弃了读博士的机会,加盟新成立的中国核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心研究863课题中的“先进核反应堆技术跟踪与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中国核电发展筹资途径,研究美国GE公司的AP-600。随后, 利用19909月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印尼雅加达召开的国际会议节省下来的二百多美元,考托福、GRE,联系美国学校,尽管联系的多所名牌大学都发来了录取通知书,但苦于囊中羞涩,终于没能圆了“出国梦”。

199210月发表在《中国能源》上的一篇论文,尽管受到了当时能源部领导的好评,但得罪了研究所的上级单位———中核总,受到了相当严厉的打压,一气之下提出辞职。随即一个偶然的机会,意外考入IBM中国有限公司,在IBM从事销售和市场工作近八年,参与和经历了中国能源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成功地创造了大亚湾核电站、长江三峡总公司、湖北清江水电开发公司、大连华能电厂、山东黄台电厂等多个IBM成功案例。

第三次回到清华园,是2002年夏天。应当年的老师、现在的学校领导的强力推荐和邀请,加入新成立的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在河北省开拓科技服务和培训服务市场而四处奔波的同时,“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帮助学校教育培训管理处成功开发了面向电力行业的培训。在教育培训处的领导和支持下,专心致志地开展起面向能源电力行业的管理培训工作,并亲自上台主讲几门培训课。这一变,既回到了十分熟悉的电力行业,又重新和设置在核研院9室的清华大学能源规划与管理训练中心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以体验式培训为特色的电力企业领导干部培训在电力行业创出了品牌,为清华大学的教育培训事业赢得了宝贵的声誉。

回首人生,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清华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