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校友会会长 陈进禄(1965)
母校90华诞的盛况尚历历在目。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始终在思索着一个问题:清华人究竟靠什么造就了自己的辉煌?的确,从国内到国外,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中央到地方,在祖国的四面八方;都活跃着清华人的身影。他们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甚或是体育、艺术等社会各界、各领域,都以自己出色的成就,令人瞩目。当然,首先要归功于党和国家的培养,归功于母校的精心哺育,归功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但是,我想,清华人身上所蕴涵的“清华精神”,才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为、一路凯歌的根本。
一九九二年十月,陈进禄学长在中南海与胡锦涛学友(左)合影。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凝炼的清华精神,底蕴深厚,内涵深邃,博大精深,只言片语难以解读。它强调身为清华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宽广的胸怀,“自强不息”不是为了追求功名,自私自利,而是要“厚德载物”,承担国家和民族的重任,献身祖国,造福人类。“自强”具有深刻的、内在的自我激励意义,所谓“久陷困境能自拔,几经挫折也不馁,百倍压力仍不折,”就是自强精神。清华精神也强调“为学”与“为人”的关系。“为学”,自强不息;“为人”,厚德载物。可以说,清华校训、清华精神,已成为一代代清华学子立身立业的指南。
我和胡锦涛是大学同窗好友。近10年来,我有幸和锦涛同学有过4次相聚。晤谈之中,当年身为国家副主席的锦涛同学每次都谈到了“清华精神”。头一次见面,记得是在1992年10月27日。我到中南海见到了锦涛同学,相互交谈了毕业后各自的情况。那天下午,他们七个常委要接见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领导,而我恰恰是民建会员,所以也谈到了多党合作的题目。但谈得最多的就是“清华精神”。热地书记还为我和锦涛学友在中南海拍照留念。第二次见面是1995年,我们毕业30周年返校参加校庆,在母校和锦涛学友相聚了半天。我们一起座谈,一起游校园,一起为母校植树。交谈中,他再次谈到了“清华精神”,认为正是清华精神激励着清华人奋斗终生。1999年4月25日晚,我们在清华水科大楼举行进校40周年座谈会,锦涛同学出席了会议。记得那天的讲话中,他谈话的中心思想,仍是希望清华学子,继承发扬“清华精神”,为党为国为人民奉献终生。2001年清华90周年大庆,锦涛副主席又回到母校。在参加校庆庆典之前,他又到同学们中间,在新水利馆和同学们亲切座谈,并合影留念。
四次相聚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他在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时常响在我的耳边。锦涛说:当年,我们在母校同窗共读时,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而今就连我这年龄最小的也已年过半百、两鬓染霜了。这些年来,我们大家伴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走过了难忘的历程。我们毕业离开母校走上社会不久正遇上动乱的年代,不少同学遭到磨难,但我们没有沉沦、畏缩,大家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当我们回顾走过的历程时,都更加深切地眷恋和热爱我们的母校。正是亲爱的母校,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而且教育我们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之路,怎样走好这条道路。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我们仍深深地怀念在母校紧张的学习生活和真挚的同窗之情。特别是清华校园里奋发向上的政治空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深深陶冶了我们,指引我们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至今仍在我们身上起作用。现在,我们国家正面临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历史不仅把我们许多清华学子推到了科技舞台,也把当中的一些人推向了政治舞台。我们必须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我相信大家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都愿致力于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都希望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锦涛最后还向我们提了一点请求,希望大家听到对我有什么批评、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包括最尖锐的、最刺耳的,不妨给我打个电话,写封信,提醒我一下,这样,对我有好处,也是对国家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也祝愿在座的同学做出更大的成绩,希望听到大家的好消息。
锦涛同学这四次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讲话语重心长,充满了对清华学子的无限期望。我们清华学子一定要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以国家的强盛为己任,以民族的兴旺为己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把自己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 作者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现任四川省招标局、四川省招标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先后被选为成都市、四川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