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解放一甲子

2009-06-02 |

杨训仁(1952物理)

60年前,也即19481213,一个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那是个星期一,上午大概11点多,我正在二院一间平房教室里上课。当时我是物理系一年级学生,按规定,凡是理学院的学生在必修的“中国通史”之外,还必须再选修一门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我选的是吴景超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这堂课成为我和我的同学们在“旧清华”的最后一课。

杨训仁学长(二排左3)与同学在科学馆门前合影

当时,窗外隆隆的炮声已清晰可闻,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有些坐不住了,但先生依然镇定自若地说:“这在清华园是常有的事,不必在意。”也许清华园在历史上确实不止一次听到过炮声,而这一次却与以往不同。只见别的教室里都已先后“走空”了,而先生却一直坚持到下课铃声响起才宣布下课,同学们一窝蜂地奔出,议论纷纷。两天后清华就宣布解放了。

在此之前,清华园的气氛已经相当紧张了。隐隐约约的炮声已自远而近地从北边传来,国民党的飞机也来投过炸弹,还拉来四五门大炮,企图建立炮兵阵地,后经学校交涉才撤出。同学们还自发地组织了护校运动。那时即使是同系又同班的同学一般联系也很少,甚至完全不认识,不仅吃、住不在一起,就连上课也未必在一起,但通过护校运动都自发地集聚起来。当时,同学们认为首要任务是保护好科学馆里一些贵重仪器,于是将二楼和三楼的贵重仪器转移到一楼,许多同学都搬过来住,日夜轮流看守。一些胆大、好事的同学还到青龙桥一带去“探险”,看到不少“战场遗迹”,如:埋在土里未爆炸的半截炮弹,成捆的手榴弹,被炸烂的衣服碎片、鞋子,可见战斗是很激烈的。

接下来是持续了长约一个半月之久的“围城时期”。这时供应成了大问题,食堂只能供应发了霉的大米饭,夹杂着许多小肉虫的馒头。副食就更加困难了,记得当年过“圣诞节”时,“团契”发给每位同学一小包花生米,大家简直如获至宝。但清华人并没有被这些暂时困难所压倒,相反地他们更加团结,以极其兴奋的心情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这期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我们班上一位女同学突然得了急病,急需一种特效药,但校医院里没有,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出了一张“告示”,向全校师生求助,本来希望是很渺茫的,但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就有了回应,那位女同学也转危为安。

北平和平解放协议签订后不久,应解放军要求,一些同学组成“小分队”提前进城去,主要任务是统计、了解国民党的所有党政机关,为解放军接管做准备。我怀着满腔热情参加了负责调查东城区的小分队,住在北大红楼。那时,东城区还由国民党军长石觉的部队把持,听说那家伙很反动,根本不遵守和平解放协议,动不动就开枪,所以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我们最后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此顺便提一下,当时参加这种工作是可以拿“小米津贴”的,我认为自己的经济条件尚好,考虑到政府的困难,就主动放弃了。想不到几十年以后我退休时却遇到了问题。有人告诉我,凭这段经历可以申办“离休”,为此清华党委还专门为我开出证明,但上报单位后,得到的“批示”是:“该同志因当时未领津贴,故未被列入编制”,最后也没有享受到离休待遇。

光阴荏苒,转瞬间整整一甲子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变,国家发生了巨变,我个人也发生了巨变,我已经由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耄耋老者。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母校的热爱。

200812

相关新闻